跳到主要內容區

訪談

ImgDesc
兒童哲學不只是一個教育的願景。對一個主題可以互相提問及討論的探索社群,是一種風氣,更是一種文化。「沒有比大人小孩一起思考同樣的哲學問題更快樂的事」——楊茂秀。
2023-04-30
ImgDesc
孩子們看到驚喜的事物,總是抓著身旁的人嚷著「你看!」,是發自內心的好奇,也是一種分享,是人們最自然、最快樂的反應。 「你看!?」教育展以兒童文化為觀點、設計為方法,透過直觀且趣味的設計,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放大感官、放鬆體驗,看看藝術家眼中、心裡的自然,也找到自己與大自然相處的各種可能性。
2022-12-20
以藝術創作延續母親的話語 -花蓮地區阿美族語的傳承與創作紀錄片
紀錄片《說Ina的話》採訪了在花蓮太巴塱、港口部落以阿美語從事創作和族語推廣的三個團體——分別是「Tamorak阿美族語共學園」、「Langasan Theatre冉而山劇場」、「Liso'so你說說工作室」,點閱詳見本次的訪談與紀錄片內容。
2021-04-18
ImgDesc
這位無時無刻都在作畫,說話妙語如珠的頑童,就是我們臺灣兒童文學界的點子王,曹俊彥老師。各位讀者,就讓我們往下看看今天曹老師與游老師兩人會迸出怎樣有趣的對話吧。
2019-09-01
ImgDesc
「心靈療癒」逐漸成為現代人關注的話題,而繪本,文學與圖像的結合,往往被當成「心靈療癒」的媒介來使用。但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何淵源被牽連在一起?
2019-08-01
ImgDesc
我們都瞭解,劇場無法真正解決生命與生活中的困境,但是面對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觀眾時,我仍時時思索:嚴肅而龐大的生命議題,可不可能透過劇場的想像力與魅力,吸引年輕的觀眾開始議題的關注?沈重而複雜的社會現象,是否能夠不致八股教條,仍然兼顧到藝術傳達與美學內涵,並觸動年輕跳躍的心?
2019-03-27

報導與採訪

Link to ImgDesc
本文為「人與非人之間」研討會主題論文發表紀錄,三位發表人分別探討 AI 與機器人形象、AI 圖像生成的創作反思,以及時間與科技的非二元觀點,展現兒少文學與科技交織下的深度對話。
2025-07-23
Link to ImgDesc
游珮芸以宮崎駿動畫電影《蒼鷺與少年》為例,從角色象徵與片名譯法切入,探討作品中的哲學提問、敘事手法與創作者面對自我矛盾的深層意涵。
2025-06-30
Link to ImgDesc
  「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人想成為繪本作家呢?」這段清爽又充滿朝氣的問句,開啟了四月午後的創作時光。林毓容與蔡家杰夫妻在台中經營著兒童繪本教室——「Babytwo」,兩人談起繪本時的笑容與談起創作時散發的熱情,很難想像在幾年前,「繪本作家」這個夢想對於林毓容來說,曾是一個不敢說出口,只能默默想著的事⋯⋯
2025-06-02
Link to ImgDesc
林文寶榮譽教授對國內兒童文學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從兒童文學相關理論與演變,談到現代兒童文學的趨勢與現象,特別帶出有關「兒童」與「文學」的「時代性」的思考。
2024-08-1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