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小說創作相談室
「請大家好好保存你的童心,感覺已經失去的話,就找回來吧。」陳景聰談到,若要創作兒童文學,要多多回憶童年,找回無邪的自己,寫出自己的一朵雲,就會有更寬廣的一片天。
|
「故事就是故事,無論小孩、青少年,或者大人都可以讀。」張英珉如是說道。這理念推動著台灣文學作者張英珉不斷磨練自己,為每一個好故事尋找最貼切的表現形式。
|
彭素華的首部作品是童話,對耕耘不易的少年小說更是情有獨鍾、不離不棄。「你如果看見我和小孩玩在一起,大概會覺得我活脫脫就是個小孩吧,只是長著大人的樣子,然後,藉著成人的身軀去幫兒童講話。」
|
2003年,林佑儒33歲。那年,她獲得人生中第一座文學獎──九歌少兒文學獎,從此踏上漫漫作家路。如今,她的寫作資歷逾二十年。然而,無論年紀、身分與心境怎樣轉變,林佑儒不變的始終是她那道獨立善思的靈魂,以及堅持寫作的毅力。
|
多數人將「作家」理解為一種身分、職業,也有如字典定義者,以文學、藝術成就論之。不過,陳榕笙卻將「作家」視為一種「心理狀態」,且須具備三項不可或缺的特質:閱讀、獨立思考、與世界交流。
|
「你覺得少年小說的讀者,是一群什麼樣子的讀者呢?」邱常婷拋出這個對創作者至關重要的問題。兒童文學的讀者儘管預設為兒童與青少年,買單的卻是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等成人。因此,創作少年小說,到底為誰而寫呢?
|
如果你問王淑芬,在意自己作品的銷量嗎?她不諱言自己多少還是在意的,所以翻看版權頁,再刷的刷次多就會很高興。但她也覺得,每本書有其命運,不管銷量如何,創作者應有「寫個不停」的使命感。
|
《少女練習曲》充滿音樂,書中不但有小提琴悠揚的樂音、大自然鮮活的響聲,還有布農族的傳統樂器和人聲合唱,伴隨著「聲音」而來的,則是豐富的「顏色」,令人如癡如醉……
|
你能想像嗎?原來俠客不只存在於古代中國和異世界般的武俠小說裡,他們身懷絕技混跡於常人之中;時空來到現代,他們依然在日常現實裡貫徹並實現俠義精神,在你我身邊,只是不欲人知、不為人所知。鄭宗弦勾勒出這樣的世界──武藝源於廚藝,廚師不容小覷,廚房實屬重地。
|
創作與生活是一體的:前往猶他州一座山林的經驗寫進《修煉》;旅途中所見到的紅狐狸成為書中的角色;《長生石的守護者》中歷歷如繪地潛水經驗與感受等等。陳郁如的創作始於閱讀,其寫作養分也無盡地源於閱讀,而「閱讀」不光是看書,也是看這個世界。
|
「職人精神」的概念近年在臺灣快速走紅,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在專注、反覆精進並超越自己的歷程中,專職作家何嘗不是如此?貫徹寫作技藝和創作信仰、持續蒐集素材、持續打磨精純──就像張友漁。
|
回顧寫作歷程,李光福自認起步比別人晚,師專學歷的他在文憑、專業上看似比不過兒文所畢業的童書作家,但他把劣勢當優勢,將自身童年、任教經驗與所見所聞化作寫作養分,在童書界自成風景。翻閱他的作品,裡頭沒有溢美的詞藻修辭,也不「賣弄」文學理論,任何讀者都能領略其中所指,非常貼近真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