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之初:說話的孩子

ImgDesc
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文之初:說話的孩子

 
文之初,自是源於「人之初」。想說的是人從初始就活在語言之中,所以人之初即是文之初(也是言之初)。最初孩子是不說話的,但是周圍的人跟他說話,也將其哭聲當成語言,而就在這初始的語言環境中,如盧梭於《愛彌兒》:構成出社會秩序的這條長長的鎖鏈的第一個環節。或者:人的第二條臍帶。
此專欄圍繞著人在語言這條終生不斷的臍帶:在語言中誕生,在語言中成長,在語言中生活;在各種敘事中生成流變。這不僅僅是兒少文學的根本關注,也是對我們作為一種會說故事的物種的反思。這系列文字都有個說話的孩子:有些取自真實的孩子,有些則來自故事中的孩子;孩子說的故事,故事裡的孩子;從中探索人作為一種文學動物的種種魅與惑。
 
ㄈ.〈你知道嗎?我是吃糖的!〉
為什麼有些小孩那麼喜歡恐龍?這幾乎是一個謎。孩子很早就表明人作為一種美學動物的本質:在許多的圖像表現中,孩子就像遠古洞窟中所作的繪畫一樣,熱衷地描繪或是說想像恐龍的種種情狀。
ㄇ. 〈蜜蜂與詩人〉
我們知道人自我標示為會說話的動物。可是,會有人質疑:難道其他動物(比如猩猩、海豚和蜜蜂等)不是也會有溝通的行為,他們就不算是會說話嗎?只有人類會說話,這種論點難道不是一種人類中心的偏見嗎?本文帶您探討動物語言和人類語言的差異。
ImgDesc
孩子的小是那種比小還要小的小。要一直到許多年後,我才逐漸明白這個「小」的一點意義和那個驚訝的根本由來:那是一種胚胎狀態的小。
ImgDesc
愛彌兒,盧梭的《愛彌兒》。標誌著現代性降臨的第一位兒童形象。應當是近代以來最著名的,也是最引人爭議的兒童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