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張惠鈞
圖:取自網路
照片:感謝楊茂秀老師及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提供
 

走進臺東市新社三街,小小的巷子裡,一塊不大起眼的看板上寫著「毛毛蟲」三個字和一幅由線條構成的塗鴉。走近細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茂盛的花圃和木作的書箱,走上階梯,穿越木造的玄關,推開門又是另一番天地。鋪滿塌塌米的地板和塞滿書籍的立櫃,充滿書香的放鬆氣息溫柔地迎向每一位來訪者。這裡是楊茂秀推廣兒童哲學教育的臺東據點——「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臺東圖畫作家」。

 

毛毛蟲~毛毛蟲~   舒適的室內空間。

圖說: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臺東圖畫作家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於一九九〇年正式成立。基金會主要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師資培育、舉辦相關展覽、推展家庭關係及學校談話性閱讀,發展兒童哲學劇等等,並出版IAPC(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1教材、臺灣本土發展有關兒童哲學的研究成果,努力藉由各種可能的方式推廣哲學教育,使之發展成臺灣主流教育必要的元素。這不只是一個教育的願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建立,一個教育發展上的巨大變革。簡介2

 


  毛毛蟲與蝴蝶

  作為一個開放式的閱讀空間,時常有著好奇的孩子或成人推門走入,環顧四周環境後提出疑問:「這裡跟毛毛蟲有什麼關係?」

 

  楊茂秀笑著說明,當年基金會正式成立前,一切準備都已就緒,唯獨缺了一個名字。某天,他在自家附近散步,遇見藝術家鄰居莊普,兩人談到基金會的事情。當時,一隻毛毛蟲恰巧從樹上垂下來,莊普脫口說:「這隻毛毛蟲讓我想到莊周夢蝶。」楊茂秀被鄰居「看著毛毛蟲卻想著蝴蝶」的思考所啟發,而莊周夢蝶的典故也富有哲學味道——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毛毛蟲」這個名稱便翩然飛舞來到他的腦海。

 

  說到毛毛蟲,相信很多人會反射性地想到蝴蝶。那麼,兒童和成人,究竟誰是毛毛蟲?誰又是蝴蝶呢?楊茂秀認為,小孩像蝴蝶,思想和行動都非常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去哪裡就自由地飛;但是長大後受了教育,承載社會的任務和期待,反而「退化」成了毛毛蟲,只能在地上緩慢地爬行,到不了想去的地方。毛毛蟲的核心理念,便是希望大人和小孩──毛毛蟲和蝴蝶──能夠常常協同合作,共同完成「思考的大業」。

 

  兒童哲學是一場革命運動

  兒童哲學在幹麼?兒童需要哲學嗎?成人為什麼應該了解兒童哲學?這三個問題幾乎可以說是一組「提問套餐」。多數人對哲學抱持晦澀難解的印象,好像必須認識很多著名的思想家,知曉歷史上各個年代的思想潮流,才有資格對哲學進行深一步的討論與探究。

 

  楊茂秀說,兒童哲學和大眾想像中的哲學完全不同,「兒童哲學是一場對傳統哲學教學的『革命運動』」,這裡的傳統哲學教育指的是以柏拉圖為始的西方哲學學院,其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教材、內容取向以及對社會影響的評估。換句話說,兒童哲學試圖翻轉哲學教育的傳統做法,和大眾傳統認知的「哲學」教育方式可是大大不同。

 

  兒童哲學聽起來是個頗為新穎的概念,事實上,兒童哲學教育在臺灣的推展早已行之有年。兒童哲學在臺灣發展始自1975年3,當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之——吳靜吉先生,致力將兒童哲學應用於幼兒教育,成為臺灣兒哲發展推動的一股重要勢力,直到美麗島事件(1979年)後逐漸式微。1984年,楊茂秀從IAPC返臺,積極投入臺灣兒哲教育,並翻譯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重要著作及IAPC教材並出版,至今仍不斷進行應用與實驗。

 

  不要阻礙了探索的道路

  「不要阻礙了探索的道路(Do Not Block the Way of Inquiry)。」這是李普曼在兒哲運動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也是楊茂秀時常掛在嘴邊的提醒。李普曼認為,所謂「獨立思考」並非「獨自一個人思考」,而是「自由思考」。他主張創造一個「探索的社群」,推崇協同、合作的思考。

 

  「探索社群」的實際做法通常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注重傳遞觀念而非演講(單方面地發表看法),著重「提問本身」而非問題的解決或解消,並在大家共享想法後,做一個不超過半小時的簡短總結。

 

  不過,楊茂秀認為,不管在西方或東方教育中,「好的協同思考的談論」其實都很少見。如何在形形色色的孩子們間創造一個好的探索社群,並帶領好的協同思考,是兒童哲學教育者永遠的課題。他們總是站在十字路口,隨時得決定下一步要往哪裡走,並不斷在實驗中反省不足、自我更新。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

  至於孩子為什麼需要哲學?楊茂秀理所當然地回答:「為什麼人類需要吃東西?這就是問題的答案。因為哲學是『精神和思考的糧食』,是對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認為,孩子不是哲學種子,他們本身就是「哲學家」,只要用心傾聽和觀察,不難發現確實如此,孩子們腦中總有數不清的哲學問題。

 

  既然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又為何需要「學」兒童哲學?楊茂秀重提兒童長成成人卻退化回毛毛蟲的比喻,這些小哲學家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想像與思考能力受到扼殺,因此才需要兒童哲學的推廣和提倡。同理,毛毛蟲基金會同樣致力於面向成人的兒童哲學推廣。

 

  楊茂秀認為,面對孩子的哲學提問,或許是因為問題實在太過困難也沒有標準答案,多數成人沒有耐心或是懶得回應。這一舉動,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造成內心極大的傷害。所以,如果成人能夠了解兒童哲學,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與孩子一起討論,孩子會更快樂,畢竟「沒有比大人小孩一起思考同樣的哲學問題更快樂的事」。
 

  用「故事」「做」哲學

  不管是毛毛蟲基金會選用於兒童哲學教育的IAPC教材——由李普曼撰寫的思考故事(Thinking Story)——還是閱讀空間裡滿滿的繪本藏書,不難發現毛毛蟲以「故事做哲學」的堅持。楊茂秀分享,別看哲學學說理論看似艱澀,其實「故事」是很多哲學家傳遞思想的慣用手法。

 

  在西方的傳統哲學教育中,哲學概論課程會使用義大利推理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作為入門教材,而非專業的學術文章。故事內容因深淺及面向而異,但每一個故事裡都一定藏有哲學思想。只要會說故事、愛說故事,無形中就已經在進行哲學思考的傳遞。

 

  話雖如此,未曾接觸兒童哲學教育的兒童工作者,對於自己能否順利使用「故事帶哲學」仍不免有許多不安。楊茂秀鼓勵大家,哲學就是要從「做中學」,如同李普曼提倡的「doing philosophy」,哲學不是用說的,是用「做」的;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也舉過一個例子:當你路過一座高牆,猜測隔壁是什麼模樣,其實你不需要猜測或思考,你就直接去看隔壁是什麼樣子就好了(Don’t think, just look and see.)。

 

  楊茂秀笑說,就連哲學家都叫你不要想,去看清楚是什麼就好了,與其在腦中猜測,不如身體力行才有收穫,直接去找小孩說故事給他們聽,聆聽他們給予怎麼樣的回饋,在不斷的調整中進步。

 

  但是和小孩實際交流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失敗,該如何排解失敗帶來的挫折感呢?楊茂秀馬上回答:「做了也會成功,成功就是一次鼓勵呀!」他接著說:「如果小孩問了一個問題,而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話,」楊茂秀雙手一攤:「你就坦白地承認自己不會,接著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啊!」要將每一個學生都當作你的老師,他語重心長地叮嚀。之後,楊茂秀話鋒一轉,信手捻來了兩個故事,說明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師模樣。
 


【故事一】《斷鬚師》


  過去的學徒制度中,學徒通常要跟師父學藝三年才能獨立,而學徒一旦獨立,就會馬上成為師父的競爭對手。有一個很聰明的徒弟只花了一年,就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師父所有的本事。


  「老師,我覺得我都學好了,我要出去自立門戶。」師父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事實上他也不能怎樣,最後只說了一句:「去吧。」


  徒弟開始獨立接生意,賺了很多錢,當然也招致他還沒獨立的師兄們眼紅和不滿。這個徒弟專門做雕像、雕石頭,他什麼都雕得栩栩如生,只有一個地方怎麼樣都做不好——他每一次雕廟宇裡的獅子、老虎時,鬍鬚一定會斷掉。這件事很快傳到大家耳裡,他也因此有了一個外號:「斷鬚師」。眼紅的師兄們可開心了,紛紛笑他活該,學藝不精還敢提早自立門戶。後來,師父生了重病,彌留之際要求弟子們把斷鬚師找來,有話要和他說,使得師兄們內心更不平了。


  不過,其中一個師兄還是找到了斷鬚師,並如實告訴他:「師父重病,急著要見你,你有什麼問題就直接問師父吧。」斷鬚師來到師父榻前,可來得還是太晚了,師父已經無法說話,斷鬚師難過得痛哭流涕,而師父只用虛弱且顫抖的手遞給了他一個菸斗。


  後來,斷鬚師繼續經營自己的生意,但是斷鬚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某天,他的雕像又斷鬚了,此時他突然想起了師父臨終前送給他的菸斗。斷鬚師把菸斗拿出來左翻右看,還是想不清楚師父的用意,心煩意亂之下抽起了菸,說也奇怪,當他抽完菸後再雕,居然成功了。


  原來,石頭加熱到一個階段必須冷卻一陣子,才會更有韌性。沒有保留冷卻的時間而持續雕刻,石材很容易斷裂。可是這個概念要怎麼教給斷鬚師?斷鬚師來不及學會,師父的話也已說不清楚。於是,師父給斷鬚師一根菸斗,讓他藉由抽煙斗的時間使石頭冷卻,不用任何說明就教會了徒弟這個道理。
 


【故事二】《掉不下來的帽子》


  有一個雜耍師父在太太臨盆前臨時要出差,於是吩咐學徒照顧師母,他很快就回來。學徒很勤勉,完成了師母吩咐的大小任務。師父即將回來當天,師母和學徒一起吃飯。師母向學徒說:「感謝你這幾天的照顧,你師父今天晚上就回來,你吃完飯就可以回去了。真的很謝謝你。這幾天你有什麼問題想要問我嗎?」


  學徒嚥下口中的食物回答:「師母,我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既然您都提了,我本來不敢問,還是想偷偷問您。」他接著說:「每一次雜耍翻筋斗時,我的帽子都會掉下來,但是我看我師父都不會,您知道為什麼嗎?」


  「簡單,」師母笑道,「你在快翻過來的時候咬緊牙根,太陽穴就會鼓起來頂住帽子,這樣帽子就不會掉下來了。」學徒很興奮,照做一次就成功了,於是帶著愉快的心情離開了師父家。


  師父回家後詢問妻子:「我這個徒弟可以出師沒有?」
  「我怎麼知道?」
  「他工作怎麼樣?」
  「很不錯啊。」
  「那他有沒有問問題?」
  「他說他沒有問題。」
  聽到妻子的回答,師父難掩心中的失望。


  這時,妻子像突然想起什麼似地補充:「不過他走之前,我告訴他,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他才有點害羞地問:『本來我不想問,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純粹是我自己做不來。可是師母,我翻筋斗時帽子會掉下來,我師父不會,您知道原因嗎?』」


  師父雙手用力一拍:「這就對了!」


  原來,師父老早就發現徒弟的問題了,但是徒弟沒有提,他也就默不作聲。雖然他大可直接告訴徒弟訣竅,但這樣就不是徒弟「自己的體會」,必定得是徒弟自己提問所獲得的結果,他才會更加珍惜困惑被解決的過程。
 


  臺灣兒童哲學的現在與未來

  談回現今兒童哲學在臺灣的發展,楊茂秀不諱言,現在民間也有很多從事兒哲推廣的機構,兒童哲學可以說是蓬勃發展,但離進入體制教育似乎仍有一段距離。

 

  楊茂秀認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對一個主題可以互相提問及討論的「探索社群」,是一種風氣,也是一種文化。探索社群的主題並不限於科學或哲學思考,即便主題不是兒童哲學,他也相信在每個學校都有機會見到探索社群的成立。而毛毛蟲除了兒童哲學外,最著重的就是探索社群的概念,希望能夠建立「小孩的探索團體」以及「小孩與成人的探索團體」,讓探索的道路無限延伸。

 

  未來毛毛蟲基金會還想在兒童哲學領域做哪些嘗試?楊茂秀大方分享,兒童哲學發展中注重「案例法」,如同他一直強調的「實作」,未來有機會,他想將在臺灣的推廣經驗寫成一本書,作為個人在探索社群中運作的經驗紀錄和探討,讓他人能夠從案例中借鑑或獲得啟發。而一般人對哲學議題的認識可能大多侷限在時間、宇宙、生死等主題,未來他想從「食物哲學」、「生態哲學」、「土地倫理」等主題著手,現在民間已有許多推行相關主張的團體,有人重視,但是這些主題還未和思考教育連結。

 

  大家不妨想想:「什麼是食物?」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下次經過新社三街,不妨彎進巷子,走進毛毛蟲基金會看看,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會遇到楊爺爺正在為孩子們說故事呢!
 

可愛的大家。

圖說:楊茂秀受邀至親子館為孩子們說故事
 


  enlightened楊茂秀推薦入門書enlightened

  對於想要入門兒童哲學的成人,有沒有推薦的書單可以參考?楊茂秀說,兒童哲學領域中沒有所謂「經典」,不過要他推薦的話,他推薦由G.B.馬修斯(MATTHEWS, GARETH B.)所寫的「兒童哲學系列(又稱哲學三小書)」:《哲學與小孩》、《與小孩對談》、《童年哲學》。這個系列將故事融合理論,讀起來好消化。

 

  還有李普曼的思考故事,IAPC教材之一的《靈靈》和《靈靈教師手冊》。李普曼曾說:「要學哲學,不需要再去讀一般的哲學書,只要將兒哲的思考故事伴隨教師手冊一起讀,從中運作就會產生比一般哲學教育更好的系統,甚至是更好的一種生活方式。」近期出版由賈娜.莫爾.隆(Jana Mohr Lone)所寫的《哲學的小孩》,則挑出幾個兒童最常問的哲學主題,並推薦參考書單及影片,在教學上也十分實用。

 

    

兒童哲學系列:《哲學與小孩》、《與小孩對談》、《童年哲學》
G.B.馬修斯(MATTHEWS, GARETH B.)著,楊茂秀 譯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

 


   

《靈靈》、《靈靈教師手冊》
M.李普曼(Matthew Lipman)著,楊茂秀 譯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

 



《哲學的小孩》
賈娜.莫爾.隆(Jana Mohr Lone)著,劉菀泠 譯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

 


 

楊茂秀
 

受訪者簡介|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矮矮的個子,長長鬈鬈的頭髮全是白的。外號「歐巴桑」,其實是男的。1944年生。已婚,有個女兒。求學過程一直不算順利,國一時留過級,博士論文寫了好幾遍才通過。一生好讀雜書。

曾任教美國蒙特克萊大學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 、輔大及清大、教授心理與哲學、美學、兒童哲學、兒學文學與思考實驗、父母學等。現任教於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喜歡寫故事、說故事、和朋友走山看海、撿石頭。有時也畫畫、寫些小詩。再不然,就去和樹啊、石頭啊、桌子、鞋子或一條小蟲說話。


參訪資訊|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台東圖畫作家

開放時間:每週二〜週六;9:00〜12:00;13:30〜18:30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新社三街33號

電話:(089)235259

粉絲專頁: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台東圖畫作家


1 為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Matthew Lipman)在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學院主導的兒童哲學促學中心。

2 本段擷取並改寫自:財團法人毛毛蟲基金會及兒童哲學臺灣中心簡介

3 兒童哲學在臺灣的詳細發展歷程可參考:錢宥伶,〈兒童哲學在臺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發展史(1976〜2010)〉,2011年。
 

 

責任編輯:張惠鈞、薛巧妮、曾邢家儀、何宏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