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e 整理報導
照片/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八至九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人與非人之間」。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彼此分享、激盪,在兒童文學這廣闊的領域中,共同編織出一首又一首邊界之詩。
═ 本文為【 2024年兒文所「人與非人之間」研討會 】大會主題論文發表紀錄 ═
研討會第一天,在精彩的專題講座與熱絡的交流茶敘後,國立臺東大學禮納布人文講堂開始了一場精彩的大會主題論文發表。
▍第一篇論文發表 ▍
主持人|鄭如玉(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發表人|王輔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班生)
講題|論 AI 時代下的兒童與機器人之形象——以《少年 ⱯI 》為例
▲發表人王輔晨。
發表人王輔晨以九歌現代少年文學獎第28屆得獎作品《少年 ⱯI 》作為研究文本,並選取同獎項中以「機器人」為主題的得獎作品《隱形恐龍鳥》(第3屆)、《凹凸星球》(第15屆)作為對照文本。論文聚焦於文本中機器人與人物形象的比較,進而探討隨著時代演變,機器人書寫呈現的異同,以及虛擬世界的建構方式。
王輔晨首先比較艾西莫夫在其科幻小說中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與2020年法蘭克・巴斯夸立所提出的「 AI 機器人新律」,探討兩者在概念與書寫表現上的異同。隨後,當聚焦於文本分析時持續回扣這些規則,檢視文本中機器人的描寫是否違背相關法則,並觀察創作者如何處理規則與道德模糊之間的張力。
接著,發表人聚焦說明在這些文本當中「機器人具有情感的可能性」,同時也提出隨著故事的推進,當機器人漸漸趨近於人,發展出「情感」與「自我意識」後,可能違反的機器人三定律及其所引發的矛盾。從「人工智慧」跨越到「人工意識」,此刻「機器人權」該何去何從呢?
除此之外,王輔晨也指出文本中的機器人與兒童主角間的互動所帶出的人物形象對比,與相輔相成的成長羈絆。較爲特別的是,文本《少年 ⱯI 》有別於過去機器人書寫的得獎作品,加入臺灣豫劇團文化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特色,也強化了文化敘事層次。
最後,關於 AI 機器人的情感議題,在第二世界的建構中,其不再作為輔助,轉而從事專業性的工作,將為不同層面帶來影響與困境,但創作者沒有直接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而是讓結尾保留空白,這也許就是待讀者們去回答的問題。
尾聲,主持人鄭如玉教授也提供相關讀物予以發表人作為補充及參考,分別是石黑一雄的作品《克拉拉與太陽》,以及漢娜‧弗萊《打開演算法黑箱:反噬的 AI 、走鐘的運算,當演算法出了錯,人類還能控制它嗎?》。與談人葛容均教授也表示,本篇發表整體完整且具問題意識,至於發表人提及「機器人擁有情感是否等同於擁有自由意志」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第二篇論文發表 ▍
主持人|鄭如玉(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發表人|李曜偉(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班生)
講題|成像的欲求:《純真歧路》 AI 造像歷程與反思
▲發表人李曜偉。
「為何一名創作者,會有參與 AI 圖像生成的慾望呢?」發表人李曜偉從操作 AI 圖像生成的過程中,反思身為創作者的內在矛盾,分別是追求獨創和純粹享受著轉描、改編既有故事的趣味。然而,從這裡他繼續探究自己著迷於「 AI 圖像生成的」原因,他漸漸發現這一切有跡可循,李曜偉從他兒時喜愛的讀物《歐茲瑪公主》開始談起,這本書為《綠野仙蹤》之續集,作品經過日方出版社翻譯、簡化、重新配圖後出版,是經過了跨文化、跨媒介轉譯後的結果。大學時代他創作角色形象,曾經收到「好像『盜版綠野仙蹤』」的回覆,這令他恍然大悟,原來他的一路以來的創作是源於《歐茲瑪公主》,故事在他的創作中如影隨形、不斷轉描重生。
接著,李曜偉透過一系列以《純真歧路》的角色描述所生成的 AI 圖像,說明在與 AI 交手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及他所發現 AI 扭曲指令的特性。其中「 AI 的接受性失語症」讓產出的圖像有了以想不到的結果。無法理解指令的原意,但它仍憑藉所得到的指令,不合邏輯、斷裂拼湊、「使命必達」地生成了莫名其妙的圖像。這樣的現象讓他想到兒童還未具備語言規範的心智狀態——「兒童在自我認同尚未透過語言和象徵系統建構起來時,會如同 AI 一般,全然接納外界訊息,將他們當作建構自我的基礎。」
發表人回顧自己的童年,母親想生女兒的願望、旁人的言論,與《歐茲瑪公主》跨性別的形象,都在他心靈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也許,兒時的自己與 AI 並無二致,對外界的訊息全然信任,毫無保留地接收並以此形塑出自我。發表人認為探究「 AI 圖像生成」的背後動機,是源自一種最根本的渴望——認識自己的欲求。
主持人鄭如玉教授表示,對於發表人能夠結合自我生命經驗與理論進行深入剖析,感到十分感動。隨後補充德勒茲對「擬像」(simulacrum)的觀點:在其理論中,經歷不斷複製後的擬像反而蘊含了解放性的潛能,並成為創造力得以萌發的所在。
針對發表中提及的「性別錯置」議題,鄭如玉教授認為可將性別視為一種光譜式的存在,並建議閱讀《奧蘭多》一書,以看見性別的流變生成與潛態力量。與談人葛容均教授則指出,未來可進一步關注電腦語言與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詮釋觀點,並期待研究在跨領域對話中產生更多可能。
▍第三篇論文發表 ▍
主持人|鄭如玉(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發表人|黃寶玉(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班生)
講題|科技X時間X非二元觀點:初探珍奈・溫特森的 AI 異想世界——《Tanglewreck》的啟示
▲發表人黃寶玉。
「溫特森認為 AI 的 A 不應該是 artificial,應該是 alternative。」發表人黃寶玉如此說道, AI 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人類做不到的事,因此改變人與「時間」的關係。發表人以英國作家珍奈‧溫特森的兒少作品《Tanglewreck》為研究文本,說明溫特森如何深入淺出地將「非二元時間觀點」呈現在故事中。而在破除二元與線性的時間觀點後,跟時間相關的生命,也就是最終的二元——生死,也因此變得不同。當故事中展現時間的秩序被打破,人們因時間的失序而被焦慮感淹沒,這正是科技日益發達後,人與時間的關係不斷改變現象。
發表人更進一步探問:溫特森如何呈現人類面對科技所開展出的新世界?溫特森曾言:「可預測的行為也可以被操縱。」故事中名為 Maria Prophetessa 的角色,以量子科技精準預測宇宙運行,操縱人類行為,甚至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面對能輕易將自己玩弄於股掌對手時,主角又該如何應對?故事中,她最終選擇「轉向內心」的行動,聽從內在的聲音,以情感作為回應。在相關研究中,這經常被標示為「愛的力量」的展現。
最後,發表人黃寶玉表示從溫特森的作品《Tanglewreck》得到的體悟:「如果說科技造成人與時間關係的問題,那就是讓人太容易『向外看』、『向未來看』,使得我們以為科技主導的世界很『多元』,充其量只是將『多樣』的物質以一種花撩亂的方式推到我們面前,讓我們忘記他們同樣以一種『單一的』、『線性的』,甚至『極權』的手段,誘使我們忘記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忘記人的內在世界其實比 AI 或是任何科技更複雜、更多元、更值得探索。」
主持人鄭如玉教授補充有關「時間」的思考,特別是在「對過去的回望」這一面向上,參照哲學家柏格森對「虛擬過去」(virtual past)的探討。德勒茲進一步結合柏格森對時間、記憶與潛態(the virtual)的詮釋,提出創造性的詮釋:時間分裂為二,一個往前、一個往後。「往後的時間」被潛藏而未現實化,卻蘊藏著豐富的可能性與尚未被開掘的經驗,如同潛藏的寶藏。她進一步提及,在多重宇宙的詮釋框架中,人們經常思索現實世界之外的諸多「可能性」,而那些被潛藏、尚未現實化的經驗究竟隱藏於何處,也成為科幻小說探索的核心主題。
最後,鄭如玉教授也延伸推薦與此主題相關的作品,包括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球狀閃電》、以及美國影集《開發者》(Devs),兩者皆探究線性時間被顛覆後的諸多可能性,並提出對量子世界與多重宇宙等非線性時間觀的想像。
結語
本場發表圓滿落幕,內容豐富深刻。誠如葛容均教授所回饋:「三位發表人皆挑戰了極具哲思性的議題,無論是在主題設定還是對自我的探問上,皆展現出令人驚豔的思考深度與問題意識。」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一場學識與思想的饗宴。
責任編輯:周燕雯、鄭仲珈、李品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