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薛巧妮
圖:取自網路
照片:感謝薩芙老師提供
(編按:本文與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合作,整理自2023/4/22「少年小說與兒童文學石頭湯讀書會」系列線上講座)


這世界太多雜音了,能不能安靜點? 
──《少女練習曲》


  「《少女練習曲》是音樂小說,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挑讀者的一本書。」分享之初,薩芙就直白地笑著說:「閱讀它,需要一點音樂知識,或者──要對音樂感興趣。」

 

  薩芙是誰?她是文學獎常勝軍,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首獎、評審奬、推薦獎;林榮三文學獎、109年九歌童話選,著有《當世界生病的時候》、《少女練習曲》、《不嚕樂園》、《巴洛.瓦旦》、《心靈魔方》等書。而《少女練習曲》不但為她贏得首獎,也得到了「難得一見的音樂小說」的極高評價。不過,既知「最挑讀者」,薩芙為什麼仍以音樂為主題寫小說呢?


 

 

  事實上,薩芙創作《少女練習曲》的初衷與兒子學習音樂的歷程有關。許多作家喜歡聆聽音樂寫作,薩芙尤其喜愛古典鋼琴樂曲。她心想:「要是孩子會演奏樂器,該有多棒呀!」於是,她送小孩去學鋼琴,沒想到鋼琴老師擇學生而教,不久後就婉拒她再送兒子去學。

 

  兒子升上國中後,薩芙不懈地鼓勵他加入學校管樂團,學習雙簧管,後來他也對小提琴產生了興趣。薩芙認為:「當音樂變成嗜好,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陪伴他度過躁動的青春期。兒子學音樂的經驗,讓我想動筆寫一部音樂小說,希望鼓勵更多孩子學音樂。」

 

  《少女練習曲》的閱讀門檻雖然相對高一些,但每當薩芙談起自己的這部作品,言談總是盈滿閃亮亮的蘋果綠,這是青春的顏色。導聆至此,想必各位愛書/愛樂迷一定十分期待吧?敬請來賓們儘速入座,以掌聲歡迎作家薩芙獻上的這首《少女練習曲》──
 

 

人生,不就是高低抑揚的樂章?
 

  翻開《少女練習曲》,「小梅(小說主角)的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曲目」映入眼簾,悠揚樂音隨即流暢奏起──
 

  ♪ E大調第三號小提琴組曲,BWV 1006
  ──純黃色的E大調:這個世界太多雜音了
  a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BWV 1003
  ──純藍色的a小調:耳朵像有百萬隻蜜蜂在裡面繞
  b小調第一號小提琴組曲,BWV 1002
  ──暗灰色的b小調:別讓那些聲音傷害妳
  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組曲,BWV 1004
  ──墨綠色的d小調:給自己一個重燃熱情的機會有何不可?
  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BWV 1001
  ──海藍色的g小調:所有的小梅成長琴都是他愛我的證明
  C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BWV 1005
  ──純白色的C大調:夢想的種子一旦發芽,你只能小心翼翼灌溉它

 

  薩芙如此設計小說目次和結構,顧名思義是以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作為情節發展的主題旋律,將音樂曲式應用於小說創作。樂譜結構與小說章節連動,每個樂曲章節對應一個情節主題、表情記號與顏色,時而舒暢平和,時而急切嘈雜,時而纏綿悱惻,一如現實人生中各式各樣的經歷。

 

  小說採取小梅的敘述觀點(第一人稱),少女的幽微心境彷彿可觸可感。剛開始,薩芙兒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不盡順遂,小梅學拉小提琴也一樣,甚至可說是挫折連連。小梅雖出身於音樂世家(媽媽是音樂家,爸爸是製琴師,外婆是音樂老師),擁有靈敏的耳朵,但她在五歲時被媽媽逼著上臺,因緊張過度而昏倒,不幸造成聽力受損,需要長期靜養,因而舉家搬到山區定居,除了青梅竹馬培恩幾無朋友……


  小梅會有回到舞臺的一天嗎?媽媽渴望小梅繼承衣缽,嚴格控制她的音樂訓練、日常作息和飲食,但小梅卻更喜歡跟著爸爸學製琴,母女戰爭時常一觸即發;小梅爸爸則不管不教,儼然與媽媽的教育方式形成對立。

 

  薩芙也在小說中安排了另一組親子為對照:單親的胡姨處心積慮地栽培兒子培恩出人頭地,比小梅媽媽還積極;培恩也專注地提升琴藝,他雖起步較晚(因舞蹈生涯中斷改為學琴),但不出幾年就讓小梅遠追不上。胡姨的控制欲讓培恩無法真正獨立,使得他拚命藉由外在成就尋求自我定位。習樂之路上,培恩經歷高低起伏(榮獲國際大獎不久名琴卻遭竊),想必終將邁向圓熟。

 

  小說另一名少年角色──司阿定,布農族少年,與病重的媽媽相依為命。家境並不寬裕的他,唯一一把小提琴的尾板不但裂開,琴橋也全歪掉,琴弦甚至斷掉兩根。司阿定原不知道怎麼拉奏小提琴,直到與小梅、培恩初次見面時,向他們展示如何吹奏弓琴(以彈撥弓弦而奏出音響的原始樂器);他們則告訴他,小提琴與弓琴不同,不用撥的,而是以弓來拉。媽媽病逝後,他雖寄人籬下,卻不放棄音樂,始終樂觀積極,熱中去小梅家學拉琴和製琴。

 

  《少女練習曲》以小梅為敘述基調,再與培恩互相掩映,偶爾由司阿定從中穿引……且看這些背景、特質殊異的孩子們,如何擺脫現實人生的束縛,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聽,小提琴聲是琥珀色的喔
 

  《少女練習曲》充滿音樂,書中不但有小提琴悠揚的樂音、大自然鮮活的響聲,還有布農族的傳統樂器和人聲合唱,伴隨著「聲音」而來的,則是豐富的「顏色」,令人如癡如醉……

 

  「我在小說中使用的文學技巧,主要是法國象徵派『著色的聽覺』(color-hearing)。」咦,聲音怎麼會有顏色呢?這種方式運用的正是聯想的機制:耳聞聲音(聽覺),聯想到大片顏色(視覺),再由顏色轉換成情緒,情緒再轉換成文字語言。薩芙認為:「音樂與語言互為象徵,感官是它們之間的橋梁。」

 

  不妨「聽聽」這些「顏色」與「畫面」:

 

訓練我的耳朵計畫每天都得進行,四周細細碎碎的聲音是有顏色的。它們的音名(唱名)分別是:
C(Do)是鼠灰、D(Re)是海藍、E(Mi)是蛋黃、F(Fa)是粉紅、G(Sol)土褐、A(La)橘色,B(Si)是草綠。
有時它們會調和成非常美麗的顏色,小提琴聲是琥珀色的喔。

 

北風吹落的紅葉鋪滿石徑,輕輕踩過會發出喀滋咯滋的爽脆聲,空氣中散發乾燥的楓香。黃山雀在枝椏縫中覓食,我仰望藍天,鈴鈴鳴叫的棕面鶯飛過,彷彿有細細低喃的古老神祇,迴盪自然的生之頌歌。

起音的獨眼長老從低沉的音開始,單音、雙音,慢慢出現八個音階,甚至有兩個聲部的平行複音,三個聲部陸續加入鳴唱,曲調由低漸升,自然柔和的泛音,達到最高音階,純淨如天籟的合唱。
我學雛鳥啁啾鳴囀,讓聲音盤旋在山谷中,轉成老鷹翱翔俯衝,由聲音轉成畫面般的連音。長久以來,我這麼努力拉弦、學曲,卻不及人聲的渾然天成。

 

  有得聽又有得瞧,是不是很過癮呢?

 


成長是獨奏樂,也是協奏曲
 

  《少女練習曲》涵蓋少年成長、樂器演奏、音樂教育等內涵,再以出色的文學技巧表現出來,卻遠遠不只如此,它的核心主題還包括家庭、人際的各種心結。

 

  薩芙以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與吉格》(常以「卡農」代指)為主題曲,刻劃小梅的家庭關係。若以曲調比喻每位家庭成員的性格,薩芙形容小梅爸爸猶如家庭主旋律(核心),像溫暖舒適的D大調。他關心小梅,卻不干涉她,相信孩子自己會以最適合的方式成長;反觀屬於d小調的媽媽,負責小梅大部分的教育,浪漫卻相對抑鬱,需要抒發;至於小梅,她像b小調一樣,喜歡輕鬆自在,比起交朋友,更享受一個人獨處和探索事物……當「卡農」響起,在合奏中,意味著這家人彼此心的距離也更靠近了:
 

外婆掀開琴蓋,兩手滑過音階,開始彈起約翰.帕海貝爾卡農。
我想像爸爸、媽媽和我以小提琴加入的疊奏,既是主旋律也是和聲伴奏。鏡射出我和媽媽、外婆的疊影──長大、成熟、老去。我們的面孔重重疊疊,青春的十四、風華正盛的四十、韶光已逝的六十四。
卡農在我耳際源源不斷。音樂隨著時光穿透我們的日子,音樂是另一種語言,不論你是什麼人,都能一起演奏樂曲。


  更進一步延伸,薩芙認為,聲音的共振猶如「團體融入」的真諦,體現在角色們的應對與選擇,比如:小梅亟欲逃離高壓的習琴之路,痛苦讓她得以同理培恩追求琴藝的煩惱,兩人於是互相陪伴砥礪;再如小梅展現專長,協助樂團夥伴安心儀排除使用小提琴的障礙,因此收獲友誼;又或者小梅為了一圓爸爸的夢想,在自家製琴室遭大火無情摧毀後,決定前往外國學習製琴。

 

  小說中,音樂是所有角色溝通的橋梁。薩芙以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作為媽媽教小梅小提琴的練習曲,同時亦是「成長曲」;再以《d小調夏康舞曲》作為「復元曲」,象徵小梅漸漸走出過往的表演創傷;還有以《跳舞的娃娃》作為「懷想曲」,小梅與母親合奏,表示兩人和解。

 

  小說近尾聲,小梅終於重返舞臺,不料意外卻發生了──所有演奏者最害怕的「狼音」不但讓她碰上了,還是在這麼重要的公開演奏會上!而「狼音」源於琴身的震動與音頻聲波過於接近,兩者互相衝突,造成斷斷續續的聲響;它的出現並不是因為損壞,而與琴天生的狀態有關。所以,處理狼音問題,與其說是修復,「調頻」更為貼切。最後,小梅當然克服了這道難關(細節留待小說分曉),繼續迎向下個關卡。

 

  誠如每個人生來皆有缺陷,薩芙安排「狼音」出現,音樂文字工作者吳毓庭便評論道:「……小梅從害怕雜音,到經過大自然、巴赫樂曲、製琴教琴等歷程洗禮,重新找到繼續生活的力量,『狼音』的出現可以說是為預告小梅一連串故事再適合不過的伏筆了。」

 


  「音樂不止一種終止式,生命也是。」《少女練習曲》的終曲,可能是下個故事的伏筆。而成長既是獨奏樂,也是協奏曲,如同小梅的告白:
  

我的成長是一人的獨奏樂,也是與他人的協奏曲,不管遭遇過多少波折,我盡力演奏,奔向美好的句點。

 

 

  ▍跟隨樂曲連結,進入小說音樂世界>
  小梅的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曲目聆聽

 

 

責任編輯:張惠鈞、曾邢家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