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企劃專題

ImgDesc
一封寫給青春與夏天的備忘錄——透過《琳達!琳達!》這部成長電影,捕捉那些關於友誼、音樂,不完美卻閃閃發光時刻。
ImgDesc
七月,透過《巨人》、《遷徙者》與《奧圖:書裡的熊》三部繪本的眼睛,看見不同以往的世界。那些書頁裡的眼睛,如同漂泊於小河上的紙船,也像疏離而冷靜的觀察者。他們訴說著:有時不屬於某處,是迷離、是孤獨、是自由,也可能是帶來希望的開始。
ImgDesc
六月的寫下一張小小的備忘錄,透過三本繪本《再見的練習》、《我離開之後》與《かないくん》走進別離的時刻。而離別之後的日子裡,我們如何帶著愛繼續往前。
ImgDesc
關於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它們像讓人不停打噴嚏的絨毛與花粉粒,有時候,在身體和意識還來不及反應時,眼淚便先悄然滑落。這些細微的「感受」究竟是如何被人們所經驗的呢?安.艾珀(Anne Herbauts)的繪本作品《微乎其微的小事》( Les moindres petites choses),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裡像是五月突如其來的春雨,落入生命之中的。
ImgDesc
在《文字工廠》的世界中,人類必須得花大把的鈔票購買文字,並且吞下肚之後,才能將那些文字說出口,這也導致貧困者無法說話,只能從天空或者是垃圾堆裡,撿拾別人不要的文字來做使用。然而,能夠說出萬千話語的人,就能真正直擊他人的內心嗎?
ImgDesc
在「兒童」的時期裡,應該存在著一種過渡。和處於成長階段的身體不太熟悉、每一次經歷的手足無措、不太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大人,還有其他數不盡的煩惱,但這些都是「度過」的必經⋯⋯
ImgDesc
如吳明益所言,一種新世代的「投入情感的博物學者」從發現、探索自然,轉而進入對人性與宇宙存在的深層反思,建立出帶有倫理意識與想像力的自然觀,更加跨域地思索人與自然間的關係。當代創作者們,則以不同的敘事策略打造一處虛構實驗場,邀請讀者參與環境倫理的想像。
ImgDesc
早晨離開床鋪後留下的餘溫、張開嘴巴說的第一句話、手機上頭的待辦事項、喝到半途的茶所留下的水漬,這些事物猶如某種記號,記錄著存在。五十嵐大介的作品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它們收藏著記號,這些記號成為某種訊息發出了悠長的波。
2025二月繪本推薦>他者的歸途:在遷移與融合之間
城市文化理論家理查.桑內特曾問:「你如何生活在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相對地,在那種地方,別人該如何對待你?」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移民、流浪者、邊緣群體,也關乎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總是在不同的情境裡成為他者,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ImgDesc
在那些「可能」出現之前,人們以為它從不存在,也不會存在。但從前我們也曾經以為人類不可能飛越天際,到達遙遠的宇宙,自從太空船所出現的那天⋯⋯。
ImgDesc
你曾經想像過嗎?每本書裡都有著一對眼睛,那是作者用文字交換自己的半身後留在裡頭的,也許,不能說是只有眼睛,其中還有嘴巴、鼻子,甚至是一顆心,它們跟著文字輾轉了幾雙手,最後,來到我們所在的今天。
ImgDesc
人們觀看的多半是外在的東西,但不要忘記,自身是觀看的主體。在認識外在種種的同時,同時也在建立與他者之間的連結。我們共同被這個城市所創造,同時亦共同創造這個城市,每個人確是彼此連結的。
ImgDesc
本篇文章將圍繞「城市的雙面性」這一核心命題,向讀者提問:我們該如何理解自己是城市建設者,亦是其問題製造者的角色?我們能否以幻想為媒介,重新定義城市內外及其邊界的關係?
ImgDesc
「健達出奇蛋」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筆者從品牌形象、銷售策略等探討「健達出奇蛋」變身為「健達奇趣蛋」的進化史,也藉由不同年代的兒童對「健達出奇蛋」的想法,呈現出一種演變中的兒童觀。
ImgDesc
伊莉莎白・萊爾德的作品穿越邊界、國界,展示出對社會的關懷。她認為,面對他者的困境與哀愁,人們不應只是旁觀。作為兒少小說作家,透過講述一個又一個真實情況,才可引領人們參與其中,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