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企劃專題

ImgDesc
早晨離開床鋪後留下的餘溫、張開嘴巴說的第一句話、手機上頭的待辦事項、喝到半途的茶所留下的水漬,這些事物猶如某種記號,記錄著存在。五十嵐大介的作品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它們收藏著記號,這些記號成為某種訊息發出了悠長的波。
2025二月繪本推薦>他者的歸途:在遷移與融合之間
城市文化理論家理查.桑內特曾問:「你如何生活在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相對地,在那種地方,別人該如何對待你?」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移民、流浪者、邊緣群體,也關乎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總是在不同的情境裡成為他者,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ImgDesc
在那些「可能」出現之前,人們以為它從不存在,也不會存在。但從前我們也曾經以為人類不可能飛越天際,到達遙遠的宇宙,自從太空船所出現的那天⋯⋯。
ImgDesc
你曾經想像過嗎?每本書裡都有著一對眼睛,那是作者用文字交換自己的半身後留在裡頭的,也許,不能說是只有眼睛,其中還有嘴巴、鼻子,甚至是一顆心,它們跟著文字輾轉了幾雙手,最後,來到我們所在的今天。
ImgDesc
人們觀看的多半是外在的東西,但不要忘記,自身是觀看的主體。在認識外在種種的同時,同時也在建立與他者之間的連結。我們共同被這個城市所創造,同時亦共同創造這個城市,每個人確是彼此連結的。
ImgDesc
本篇文章將圍繞「城市的雙面性」這一核心命題,向讀者提問:我們該如何理解自己是城市建設者,亦是其問題製造者的角色?我們能否以幻想為媒介,重新定義城市內外及其邊界的關係?
ImgDesc
「健達出奇蛋」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筆者從品牌形象、銷售策略等探討「健達出奇蛋」變身為「健達奇趣蛋」的進化史,也藉由不同年代的兒童對「健達出奇蛋」的想法,呈現出一種演變中的兒童觀。
ImgDesc
伊莉莎白・萊爾德的作品穿越邊界、國界,展示出對社會的關懷。她認為,面對他者的困境與哀愁,人們不應只是旁觀。作為兒少小說作家,透過講述一個又一個真實情況,才可引領人們參與其中,帶來改變。
ImgDesc
當世界陷入混亂,我們是否還能守護那些看似無形,卻意義非凡的珍寶?一本書、一個故事,能否改變命運,甚至成為希望的燈塔?讓我們走進一個關於勇氣與堅韌的動人篇章,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奮力守護的?
ImgDesc
一場有關「從兒童文化切入談設計」的講座,啟發筆者進行了一次親子塗鴉創作與偶戲相結合的工作坊,為兒童提供更多元化的藝術體驗的同時,亦進一步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工作坊後,筆者發現兩者在兒童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ImgDesc
菲利普・普曼認為相比起作家,自己更像是一個說故事的人。他在意的是情節的走向、故事的規劃,而更在意的是讓讀者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他相信故事不只是故事,透過他的小說,讀者可以看見如何去理解與思考事物,也會找到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
ImgDesc
賈桂琳・威爾森是一個會行走的珠寶盒,是一個把兒童切身的社會議題加進童書的作家,也是一個真誠陪伴孩子經歷種種「小確痛」的老奶奶。她的作品中有機靈古怪的念頭、現實困境的書寫,但有更多的是,對年輕讀者的理解與同在。
ImgDesc
繪本其中一個魔力,就是可以把一些看似沉重的議題,幻化成一個又一個,讓大朋友與小朋友可以一起思考的故事。這個月就讓我們一起想想看,什麼是管理?怎樣的規則算是「好」或是「壞」?
ImgDesc
TikTok(國際版抖音)掀起一陣#booktok炫風,筆者透過調查、問卷及訪談,帶大家認識booktok的拍攝方式及魅力所在,同時帶出短影音於推廣兒少文學在臺灣發展的可行性與阻礙的思考。
ImgDesc
所有的學生都喜歡學校嗎?每一個學生都想帶著愉快、期待的心情與老師見面嗎?如果學生不想見到老師,不覺得開學是快樂的話,那代表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