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李映宙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以遊戲為名」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於2021年11月12日、13日登場,本次除了八篇主題論文的發表之外,亦有八篇精彩的一般論文。本次以「遊戲的創造力 4P」為題進行分享,相信能夠帶來嶄新的視野與更多創意的觸動。 此外,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已經25歲了!長期耕耘兒童文學的創所所長林文寶老師前瞻性的眼光和超人的實踐力,成就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兒文所,在二十五週年紀念的此刻,林文寶老師也獻上祝福,希望兒童文學研究所能持續為兒童文學領域拓展新視野和新局面。

 

張啟豐

▲ 「以遊戲為名」論文發表現場,討論人張啟豐教授發表評論

 

 

發表人:卓淑敏


主題:〈架.空:探究從詩、繪本到線上物件劇場演出載體的《空間》思考〉

 
  本文研究動機來自教學,以四個載體探索研究:詩、雙語繪本、電子書和線上物件劇場。
 
  詩,選的是楊牧(1940-2020)24歲時所創作的詩〈給時間〉。楊照先生曾提到此詩的書寫,運用很多自然的意象。筆者希望藉由這首詩,讓約莫20歲的年輕學生從這首詩轉化為圖像創作並做成繪本,學生在創作時增加了烏龜的角色,故事因而有了新的發展;楊牧的原詩以華語書寫,學生則以華語和台語一併創作、朗讀,〈予時間〉為其台語版。繪本完成後,也讓學生帶去知本國小說故事。

 

  原詩到線上物件劇場探究,筆者羅列出「名詞」、「動詞」和「物件劇場的物件」參照表,如:原詩作的「枯木」,對應的動詞為「鋪著」,物件劇場的物件為「藤編」,還有「星」、「殞」、「糖果」等詞彙一一列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鐘乳石」和「石筍」分別往下和往上的千萬年生長,讓筆者在時間裡看到空間,也在空間中感受到時間的流動。

 

  線上物件劇場探究的過程中,讓筆者不斷地思考「線上物件劇場」是什麼?充滿浪漫理想的想像究竟是什麼?詩就像是個問號,永遠是「沒有答案」的。


討論/提問/講評:

 

討論人:張啟豐

  卓老師是細膩的創作者,帶學生實作繪本到想做「物件劇場」,這樣更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交錯。
 

  同學的創作圖像,讓張啟豐好奇課程設定到執行的過程,比如:選材標準、多語用意等為何選定楊牧的詩作呈現?老師是否給予學生引導或建議?
 

  詩作本無情節,繪本有故事(增加烏龜角色),是否是經過討論來決定?語言上的使用很重要,但需謹慎處理,筆者肯定同學們的努力與用心,但同學們在念台語時,需要多注意發音的問題,有些詞彙的用法也需要多注意。
 

  從「詩」出發,未必回到「詩」,從「詩」出發,過渡到「繪本」或「物件劇場」,為什麼會形成這樣?如有機會,張啟豐期待了解「創作者如何思考」多於「結果」。
 

  主題「架.空」很有趣,但論文中卻少提及。

 

卓淑敏回應:

  本課程開第二次,聚焦在東台灣。美產系的學生不多,有些學生非文學院,鼓勵學生可以改寫。課程共有三位老師,我協助學生繪本創作,英文和台語則由另外兩位老師協助修訂。我沒做好台語的把關,實是疏忽之處,感謝提醒,日後將更加謹慎。

 

提問人:王友輝

  好奇物件如何變成劇場?

 

卓淑敏回應:

  創作、思考很有趣。以攝影作為媒介。線上劇場是否有可能性?不只看,也有玩,是否可以有什麼……?

 

主持人:陳錦忠

  實驗性高,不一定要完成才叫做論文。

 

卓淑敏

▲  卓淑敏〈架.空:探究從詩、繪本到線上物件劇場演出載體的《空間》思考〉論文發表現場

 


 

發表人:呂毅新


主題:〈Play!玩出兒童劇場新滋味〉

 

  心理學家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提到:「只有在玩遊戲時,小孩或成人才有創造力,也才能展現出整個人格;並且也只在有創造力的情況下,個人才能發現自我。」另外,戲劇學者王友輝提出兒童劇場有教育性、娛樂性、想像和童趣四項本質。從孩子的眼光、角度和邏輯出發,就可運用童趣的本質,與孩子產生共鳴。當孩子以遊戲狀態進入戲劇世界,就算只有一個貝殼、一本書、一口箱子,都能帶來無窮的趣味與想像力。在觀賞演出時,可以讓「想像的空間擴大,生命的可能性便增加了,同時也補償了現實生活的殘缺。」

 

  美國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主張將人的本能衝動(impulsion)應用到藝術的學習,讓兒童自然(nature)與環境有機體(organism)交互作用,可產生理智與情感的和諧統整、參與和交流的審美經驗。在轉化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對藝術的萌發,以及令人愉快的知覺允諾。呂毅新特別喜歡「有機體」、「交互作用」、「參與」、「轉化」和「令人愉快」這些詞,並以它們作為設計策略重要的指標。創作《來玩好滋味》時,即選擇運用受杜威理念「在經驗中學習」影響的創造性戲劇的概念,以互動劇場形式,突破一般劇場單純的被動觀賞經驗。正如吳靜吉博士演講主題〈遊戲的創造力4P〉中所言,孩子天生就喜歡遊戲;《來玩好滋味》在過程中,融入感官體驗,穿插遊戲、即興互動方式,讓兒童觀眾可以直接參與,打破傳統「第四面牆」劇場演出形式的限制。互動式劇場的「遊戲」,在玩中破題,但不是隨便玩,而是有規則和紀律的,只要情節吸引人,孩子自然想聽故事,孩子的互動是自發性的,劇場透過交流而了解孩子的需求。

 

  本文以本人編導兒童劇《來玩好滋味》的創作經驗,探討如何運用遊戲性,以創造性戲劇產生連結、再透過演員說演起想念的滋味,誘發觀眾在腦海中盤演各自想像的味道,喚起「回」憶滋「味」的歷程。如同烹調食材的多元豐富,採集東西方不同地域的傳說和故事,來展現素材的多面向,例如:《糖果屋》討論糖、義大利童話〈愛父如鹽〉改編的〈國王與公主〉段落討論鹽……。當表演烹調情景時,由演員演唱的「味之歌」則做為連接拼貼故事的醍醐味,並於間奏部分以「牙痛」展示「酸」的感受、以「暢遊樂園」表現出「甜」的心情、以受考試壓力展現「苦」的壓迫、以「拔河比賽」表示出激烈火「辣」的競爭,以上學時「分離焦慮」體現眼淚留下的「鹹」滋味。

 

  《來玩好滋味》希望可以提供兒童劇場創作的新可能,透過偶、光影、音樂、舞蹈和互動即興體驗的方式,帶給新的劇場體驗和感受。以遊戲精神串聯戲劇元素,創造更多共享互動交流時刻,邀請觀眾扮演饕客,在劇場裡玩出好滋味,圍聚傾聽與觀看故事的誕生,述說屬於記憶中、生活裡的酸、甜、苦、辣、鮮等動人故事,以及背後蘊藏的意涵。

 

  《來玩好滋味》的互動策略表演和技巧,需要培養優秀的專業表演和即興能力、以兒童為主,不附加成人自以為「想像中兒童」行為的假設、在聆聽與尊重氛圍下,打破觀眾與演員、舞台之間的隔閡、成就孩子的渴望與夢想,並完成具有童趣、想像力、娛樂性和教育性的互動式兒童劇作品。

 

討論/提問/講評:

 

討論人:張啟豐

  為什麼選「味道」這個主題?
 

  在味道當中,我自身對「分離」的體驗,哭過而感受「苦」和「鹹」。有沒有可能小朋友有自己味道的連結?
 

  觀眾反應佳而演出達25場的《來玩好滋味》,我很好奇的「點菜」單元,呂老師說,每一場演出,觀眾點四道菜。換言之,已累積百道菜。百道菜及非典型的演出空間,實是難得的資料庫和生命成長與回憶的故事,建議檢視個案,以回饋表進一步作分析,做為參考和指引。

 

呂毅新回應:

  有感於現在的孩子「看得多,體驗得少」,因而創作了《來玩好滋味》,希望藉由味道,連結記憶和文化。
 

  酸甜苦辣的味道表現,希望避開一般性,試圖以其他可能來展現,如:以拔河比賽呈現「辣」。謝謝提議,日後將統整資料,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提問人:葛容均

  味道之後的題材會是什麼?

 

呂毅新回應:

  人權、文史議題。明年預計推出跟「聲音」有關的作品,觀眾設定年紀小一點的兒童。

 

主持人:陳錦忠

  形式之外,產生新的東西,遊戲讓世界變得更有趣。

 

呂毅新

▲ 呂毅新〈Play!玩出兒童劇場新滋味〉論文發表現場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