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林家莉
圖/網路


  公視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中,記錄了宮崎駿創作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的歷程。本篇將以深度心理學的角度分享我的觀點。

 

  電影《崖上的波妞》的劇情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的故事,像是波妞為了從海底轉往陸地生活,和美人魚一樣需要付出代價。而且,波妞也和美人魚一樣:為愛奔赴這條路。那麼,為什麼波妞不是以悲劇收場呢?《崖上的波妞》與《小美人魚》中的「戀人」角色(分別為宗介、王子),有什麼不一樣嗎?

 

  這些疑惑,在深度心理學中或能得到解答,而童話也是深度心理學向來極為關注的研究領域,便藉著這部動畫電影介紹深度心理學的觀點(當然,深度心理學不只如此,相信可以再看得更「深」,期勉自己有天能夠寫得更深入)。

 



兩位媽媽:宗介媽媽──理莎、波妞媽媽──曼瑪蓮

 

  宗介的媽媽是一位來自人間的凡人媽媽,而波妞的媽媽是一位來自大海的神仙媽媽。電影的結尾中,兩位媽媽見面後聊了許久,道別時也互相感謝對方,這時,從理莎的口中,我們才知道原來波妞的媽媽有名字,叫做:曼瑪蓮;我們也從曼瑪蓮的口中得知,其實她也知道宗介媽媽的名字。

 

  她們知道彼此的名字,代表著彼此的相遇存在;而她們以兩位媽媽的立場談論小孩很久、很久,代表著母性之間的對話是很深沉、認真的,藏著許多的愛與擔心;最後她們互道感謝並呼喊對方的名字,是身為兩位女人的友好相識,也是身為母親的彼此尊敬。

 

  她們道別時的畫面也十分特別,波妞的媽媽像神一般,往上飛的同時,身體也不斷變大,如同她一開始出場時也是巨大的身影,似乎有意描寫「神性」的偉大,而且,她以「母親」的形象出現;如同波妞說過,她覺得媽媽「超級可怕」,但也最喜歡媽媽了,可見波妞對媽媽又愛又敬畏。
 

   
 

  相較於波妞對媽媽的看法,宗介與媽媽的關係更像是夥伴一樣,而且,他稱呼媽媽的方式是:直說媽媽的名字「理莎」。宗介很像小大人一樣陪伴著媽媽,或許和爸爸因為航海的工作經常不在家有關,宗介母子是彼此照顧、互相打氣的關係。理莎作為一位「偽單親」媽媽,不免讓人聯想,宮崎駿或許也在隱晦地描述自己的太太,因為我們可以從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的第三集得知,他因為工作錯過陪伴兒子成長的相處時刻。我想,現代父母普遍雙薪,這樣的父子關係可能也是很多小孩共有的集體記憶。

 



兩個世界的相遇:人間與魔境

 

  宗介所處的世界是我們熟識的人間,而所謂的「魔法世界」即波妞所處的世界。故事裡的波妞住在海底,以深度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大海象徵我們的潛意識,那麼,海底便是來自深處、古老的潛意識了!因為波妞和宗介是來自不同世界的兩個人,所以從海底來到陸地生活的波妞,註定會面對比較大的考驗。

 

  故事告訴我們,波妞要放棄魔法才能變成人,而宗介則需要接受波妞原本是一隻魚的真實樣貌。兩人為了在一起都同意了條件,但宗介和波妞都不知道:宗介一旦變心,波妞就會變成泡沫。觀眾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是從波妞爸媽之間的討論得知的:波妞的爸爸反對,但媽媽認為波妞本來也是泡沫變來的,如果變成泡沫,不過是回到最初的模樣罷了,所以採取支持的立場。

 

  波妞的故事讓我們聯想到美人魚,只差在波妞不知道自己可能會變成泡沫。宮崎駿刻意讓波妞與宗介在稚齡用他們能夠理解的程度相愛,而將愛情裡的苦澀留給觀眾,同時,也鼓勵我們去愛。宗介告訴我們,他不介意波妞是魚、是半人魚,還是人;他能接受各種面貌的波妞,想必這也是宮崎駿鼓勵我們奮不顧身去愛的原因!

 

  另外,《小美人魚》中的王子,從來不知道站在自己身邊的那位女子便是當時救起他的美人魚,這一點也和《崖上的波妞》截然不同,宗介可是認出了波妞就是當初那隻被自己救起的金魚!所以這裡象徵著,唯有在關係中「真實相遇」的兩人才能通過命運的考驗,這也是為什麼同樣「跨界」的波妞,不同於美人魚的悲劇結局,成功轉化爲人類的關鍵原因。

 



波妞在隧道裡變回魚

 

  波妞在這趟陸地旅程中,因為使用了魔法,比較容易疲累,但也僅限於自顧自睡著,從來沒有變回魚的型態。

 

  故事裡,我們知道波妞變成魚,是在隧道裡逐漸發生的一段過程。為什麼呢?隧道往往作為跨入另一個世界的銜接處,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洞,帶著愛麗絲穿越日常生活,來到未知的奇幻世界;換個方式說,愛麗絲從現實世界穿越至潛意識的世界時,在其中的銜接處──兔子洞,便是一個轉化的通道。而隧道與兔子洞都是作為「通道」的存在,走出通道後,波妞完成了她的轉化,變回了一隻魚,也作爲後續兩人挑戰的鋪陳。

 

  穿越隧道之前,波妞出於直覺,和宗介說她「討厭這裡」,代表波妞抗拒轉化。在波妞的心裡,她還是很想變成人,永遠和宗介在一起。幸好,宗介一路牽著波妞的手,才能及時在一片黑暗的隧道中,察覺到波妞的異狀;當兩人一同在「通道」前行時,各自的個體化歷程不盡相同,但攜手同行的好處,便是可以互相支援,而且不會走散!

 

  在親密關係裡,伴侶也必須如此攜手相伴,尤其在「通道」的路上,像是畢業後可能面臨分離的情侶,或是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夫妻,都考驗著彼此的關係如何走向新生活;因此,在一片未知又漆黑的隧道裡,更要關切彼此的轉化。隧道這段路,是幫助我們面對轉化的過渡期,也是很重要的「通道」。

 


 


 

波妞變成人的轉化

 

  在波妞的媽媽確認過波妞與宗介的意願之後,媽媽把波妞放進泡泡裡面,並告訴宗介,回到地面後親吻這個泡泡,波妞就會變成五歲的小女孩。可見,波妞從魚變成人的轉化過程是需要愛的,就像白雪公主也被王子吻醒一樣,波妞之所以能夠變成人,除了憑藉著自己的決心與努力之外,也是因為與宗介相遇,才能順利完成轉化;這是深度心理學說的:「個體化需要在關係中完成。」

 

  被媽媽放進泡泡裡的波妞,象徵著她會經歷重新孕育與誕生。泡泡像繭一般,它是保護波妞從海底跨入地面的媒介,就像蛋殼的孵化,也像毛毛蟲的蛹,保護著孕育時所需要的轉化。

 

  宮崎駿筆下的角色遭逢變化時,他們總是溫柔相待,無論是隧道裡的彼此攜手,或是泡泡中的保護,都傳達了溫暖。
 

 


延伸閱讀>>>評析>波妞愛吃火腿為什麼重要?──從創作角度談《崖上的波妞》
 


 

參考資料:

  1. 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永恆少年》。新北市:楓樹林出版,2021年。
  2. 鐘穎。《傳說裡的心理學──(1)變形與狐仙》。新北市:楓樹林出版,2022年。
  3. 《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紀錄片。台灣:公視。2020年。

 

圖片來源:

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https://reurl.cc/NypyoQ

 

 

責任編輯:張惠鈞、曾邢家儀、薛巧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