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林家莉
圖/網路

 

  2023年的暑假,我正苦惱著如何編故事。我的碩士畢業創作選擇以圖像小說的形式呈現,在長篇的架構之下,更考驗著創作者如何編寫故事的腳本。

 

  其實,這也是我第一次著手創作圖像小說。在創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故事腳本從「有心事、沒故事」,演變為「有內容、沒故事」;前者是因為一開始都在畫內心的世界,我把心裡想的事情通通畫出來,但忽略了讀者們可能不明白這些內心話是哪來的,於是演變為後者,即我向大家補充事件的始末,這時,卻又偏向以「事件」構成故事,而少了角色個性上的鋪陳。

 

  創作面臨卡關之際,在指導教授──珮芸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公視播出的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紀錄片共四集,第一集是跟拍宮崎駿在創作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的過程,於是我找出那部動畫電影,重看三次,從中體會宮崎駿創作的過程與結果。

 

  其中,我發現宮崎駿非常重視角色的「生命」,同時也會在故事中畫下自己生活上的情景觀察,這點醒了我,我頓時明白故事不只是事件的起承轉合而已,還得讓角色「活」起來,打造一個能夠說服讀者的世界。

 

  我覺得自己在創作路上的收穫,其一便是學習透過創作「走向外界」;「如何編故事」考驗著創作者如何向外界「發聲」,故事要怎麼說,或是用哪個角色的視角呈現?以下便以創作的觀點,分享我對於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之觀察。


 



創作者想説的「事」,如何變成「故事」呢?

 

  「波妞原本是一隻金魚,因為舔了人類的血液,獲得力量暫時變成半人魚,去找她喜歡的男孩。」

 

  根據上述兩行劇情,宮崎駿的故事安排是:

 

  「波妞獨自乘坐水母漂流,但是在這趟遠行中發生了意外,身體不幸卡進了海裡的垃圾──一個玻璃瓶中,幸好被去海邊玩耍的小男孩宗介發現,他為了救出波妞拿起石頭砸碎玻璃瓶,因此流了血、被波妞舔到。後來,波妞被爸爸帶回海底後,因為喜歡上宗介,所以變成人形逃到陸地,到處找尋心儀的男孩。」
 

 

  在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的第一集裡,可以知道宮崎駿是先畫出波妞,包括各種表情、動作的波妞之後,才去編故事的。可見角色的個性,對宮崎駿來說很重要,我猜,甚至可能影響他如何撰寫劇情。紀錄片中也提到,宮崎駿對於該用誰的視角訴說「兩位主角初次相遇的場景」相當煩惱,看起來,宮崎駿早已想好了劇情,只是煩惱該如何呈現而已。我想,「如何呈現」應該就是將劇情變成故事的關鍵吧!
 


 

  故事裡,宗介的爸爸耕一,作為一位出海人、不常在家的父親,在戲份上自然沒有宗介的媽媽多,但宮崎駿並沒有因此讓角色消失!每當耕一工作的船隻經過家時,他會用打燈號的方式與家人交流,由此可以看出耕一一家人之間的感情十分濃厚。

 

  除此之外,每當敘述的視角切換到耕一航海,發生的情節都會強烈影響劇情的推進;比方說,耕一看到海上有一位小女孩(波妞),或是失靈的船隻因為碰上波妞的媽媽而恢復正常……儘管耕一「不知道」那個小女孩便是要去找宗介的波妞,也不知道他遇到了波妞的媽媽,但在觀眾眼裡,其實都已清楚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同時,也串接起整體的劇情。
 

 

 

  我認為,這個「串聯」的環節十分巧妙地展現宮崎駿的厲害之處──透過不同視角替劇情找到一個完美的接合處。


 



角色的個性,對宮崎駿很重要!

 

  故事一開始,我們看出宗介一心一意想保護波妞,也可以看出宗介是個有禮貌的小男孩:當他雙手捧著水桶走路時,視線全程都看著水桶裡的波妞;經過老奶奶們的時候,也暫時婉拒了平常的閒話家常,溫和又有禮貌地說:「等一下再聊。」此外,從老奶奶們的對話中也能發現,每位老奶奶的性格都十分鮮明突出,讓我不禁覺得,連故事中次要的角色,宮崎駿都能透過細節的安排展現其個性,非常高明。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波妞這個角色的刻劃,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喜歡吃火腿」的設定了!比方說:

 

Q:波妞喜歡吃火腿,是怎麼被觀眾知道的?

 

  宗介拿著自己的早餐──三明治,嘗試餵食波妞時,波妞拒絕吃他撕下的一小片麵包,而是奮力扯下三明治裡面的一整片火腿,這個動作讓角色的個性更加活潑,也讓宗介觀察到「波妞喜歡吃火腿」。也就是說,波妞不是自我介紹她喜歡吃什麼,而是透過「行為」表達了對食物的喜好。

 

 

Q:為什麼宮崎駿設定波妞「吃」火腿?

 

  《宮崎駿的十年瞬間》裡,宮崎駿形容:「這是波妞第一次吃到人類的食物。」我認為,宮崎駿非常同理角色的生活視角,所以對於波妞而言,第一次吃到的人間食物有著非凡的意義,也說明了波妞是一隻需要「進食」的生物,與人類一樣。

 

Q:為什麼宮崎駿設定波妞喜歡「火腿」?

 

  波妞第二次吃火腿時,是放在泡麵裡的火腿,也是波妞來到陸地後,第一次吃熱騰騰的食物!所以一口吃下火腿的她直喊燙。火腿既可冷食也可熱食,兩次吃火腿的經驗,讓波妞認識到同樣的食材在人類世界能有冷熱兩種吃法,讓原本生活在海底的她更加熟悉陸地的生活。

 

  劇中第三次提到火腿,是波妞分享食物給抱著嬰兒的路人媽媽時,她不僅毫無保留地把水壺裡的湯分給嬰兒,還從背包裡拿出三明治,希望那名母親吃了之後,有更多奶水哺育嬰兒。不過,三明治裡似乎少了什麼?這時,宗介在一旁向路人媽媽說明:「因為波妞把愛吃的火腿都先吃光了!」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小朋友無私的分享,也可以看見波妞有熱心照顧人的特質,還讓人想起小時候的我們,可能也是這樣享用愛吃的食物。
 

   


  所以,「火腿」不是宮崎駿隨意挑選的食物,它是電影必須存在的元素,幫助觀眾更認識波妞。「描寫一個角色喜歡吃什麼食物」這一點,看似與劇情毫無關係,但因為宮崎駿重視角色的真實性,這麼做讓角色更容易被觀眾同理、認識,且吸引人。

 

  難怪有那麼多人願意掏腰包購買宮崎駿電影系列角色的周邊商品!我想,一個角色的魅力還是取決於該角色能否被觀眾「認識並同理」,角色的外貌並非影響其魅力的主要因素,當角色真正獲得觀眾的認同及喜愛,他們的生命才更臻完整。

 


延伸閱讀>>>評析>愛是終極魔法,讓魚成功變成人──從深度心理學談《崖上的波妞》
 

 


 

參考資料:
《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紀錄片。台灣:公視。2020年。


圖片來源:

  1. 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https://reurl.cc/NypyoQ
  2. 《宮崎駿的十年瞬間》,紀錄片。台灣:公視。2020年。
    (波妞的角色手稿,截圖至第一集8:14)

 

 

責任編輯:張惠鈞、曾邢家儀、薛巧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