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黃靖函

 

圖片來源:​​https://thegrasstrawfestival.ourtheatre.net/

圖片來源:​​https://thegrasstrawfestival.ourtheatre.net/

 

   近年來,為了保留在地文化而返鄉的青年越來越多,不論一開始的契機為何,最後的目標都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家鄉的美,讓在地人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有更強的歸屬感。

 

   談到嘉義這個地方,大家既定的印象不外乎就是雞肉飯、沙鍋魚頭還有嘉南平原吧?但是有一群人在這塊土地上,持續不斷的做一件事已經超過十年,這群人是「阮劇團」,而他們所做的「那件事」即是草草戲劇節。劇團創辦人汪兆謙在解釋劇團名稱時說道「阮」,就是臺語的「我們」,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這個核心理念也同樣出現在今年草草戲劇節的活動標語上。

 

   2003年汪兆謙與幾位同樣是嘉義人的老友一起成立劇團,他們的第一場公演《多給我們幾雙鞋》在台南演出,2004年的《月台上》展演則回到嘉義。剛入行時,所有投入的時間、心力、策劃與排練,一切都是在老舊、狹小又炎熱的房子裡進行,汪兆謙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沒被打倒的就會留在身上成為養分,嘉義的團就應該在嘉義表演,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任何地方都是場域。

 

   汪兆謙團長說到阮劇團在成立的時候就註定了劇團的性格,其中包含迎接挑戰、不怕限制以及重視人與人的感情。在觀眾經營的道路上,汪團長將2008年至2013年這段時間定義為「尋找方向」,2016年至2019年期間與日本劇團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盪出了一些想法:從西方回到東方,增加原創的東西,讓臺語跟世界交流,並在每年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共同推出。

 

  草草戲劇節始於2009年,也是阮劇團首次將高中生帶入場館,到了2010年,才正名為草草戲劇節,其轉變包含了編制內加入舞台、燈光等專業設計,演出場次增加為四場,以及安排園區外的講座與邀演。2011年第三屆的草草戲劇節首次加入大專組,演出的培訓期增長為半年。2012年的第四屆實施「計畫主持人」制,由「社團」進化成「自製節目」,草草戲劇節實行的過程當中,不斷將不同年齡層的能力注入到其中,所激盪出來的火花有目共賞。汪團長提到草草戲劇節是為了文化的保存,但文化保存不是給同溫層,而是讓原本不認識的人來了解,這樣的理念讓汪團長相當重視觀眾的推廣與教育。

 

  草草戲劇節每十年會作為一個階段,希望讓草草戲劇節與嘉義這片土地可以劃上等號。也期許未來的戲劇節可以有越來越多人前往共襄盛舉。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