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王繶婷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

 

       月光下,一顆蛋躺在葉子上,早上時毛毛蟲從蛋裡爬出來,要去找東西飽腹,牠從星期一吃到星期六吃了很多很多的食物,可是不管怎麼吃,毛毛蟲還是很餓,而且肚子還很痛。直到星期天,毛毛蟲吃了一片葉子後覺得舒服多了,還變成又肥又大的毛毛蟲,後來牠把自己包在繭裡,過了一段時間後牠破繭而出,成為了一隻漂亮的蝴蝶。

 

   《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是艾瑞.卡爾(Eric Carle)於1969年所創作的圖畫書,是他第三本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這本圖畫書被翻譯成66種語言,銷售超過5000多萬冊,是一個對長大充滿希望的故事、豐富精美的拼貼插圖以及鮮豔亮麗的色彩一直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愛。
 

造型及顏色、拼貼畫

 

       先在紙張上使用壓克力、水彩、蠟筆等等的顏料,運用特殊技法,暈染、海綿、噴的和點的方式,之後再按照圖形去裁剪,這是艾瑞.卡爾的創作方式。讀者們在看到《好餓的毛毛蟲》的封面就可以一眼看出來這是他的圖畫書作品,這一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的風格至始至終不變,所以也讓他的圖畫書更加的與眾不同。

 

       拼貼剪裁是無法做出更精小更仔細的圖案的,只有靠顏料在紙上作出深淺顏色和線條變化,像是故事中的毛毛蟲,雖然作者賦予了牠眼睛與嘴巴,但卻無法做出更多的表情,而書中的月亮和太陽的表情也是用顏料加工的,所以大多的角色或是背景物件都是靠造型跟顏色辨識。圖畫書裡的顏色則是大多為明亮鮮豔的色彩,而且上面的紋路和肌理是比較隨意的,筆觸也是作者最喜歡的風格。對於兒童來說,毛毛蟲一節一節的樣子、綠綠的顏色還有六隻手腳的造型,艾瑞.卡爾所朔造出來的這些幾何圖形很容易辨識,且風格也稍微有點半具象半抽象,他雖然在小時候受父親影響加上他喜歡觀察事物,他的圖畫書也因此大多角色以動物為主,不過這些動物的造型又不會很寫實也不會被擬人化。

 

圖文和重複的句型

 

      艾瑞.卡爾的圖畫書故事所使用的圖文大多是淺顯易懂的,故事較為簡單輕快,文字跟圖畫都是很直面的,不會有太深奧或是引人猜忌的暗示,如文字提到月光和蛋在葉子上,在畫面上則會有相對應的插圖,讀者單看圖的話也能猜出故事大致上的內容。不過如前面提到因媒材和剪裁的影響,毛毛蟲吃了很多的食物導致牠肚子痛的畫面,和下一頁因為吃了葉子覺得舒服多了這段,角色的表情和動作都是沒有被賦予明顯的情緒反應和改動的,作者只有在文字上加以描述疼痛以及舒服的感受。故事裡說蛋「ㄅㄛ」一聲,毛毛蟲便從蛋裡爬了出來,但畫面上卻沒有蛋裂開等其他視覺表現,所以在這本圖畫書裡的文字是帶有加強敘事節奏,且能夠幫助每個跨頁插圖之間的連接和補充的功能。用文字銜接和填補圖畫省略掉的部分,是艾瑞.卡爾的圖畫書特點之一,他運用了大量重複的文字和句型來加深讀者的閱讀印象,故事裡的毛毛蟲每吃完一種食物,就會說牠還是很餓。

 

       因為圖文精簡的關係,就算是跨頁也會有留白以及給予文字適當空間,整體上看起來很舒服。以閱讀順序來說,讀者在翻頁時視線會先放在右側(主頁),而跨頁的部分文字則都是放在左側(副頁)。取景部分則能看到葉子以及月亮給人很靠近的感覺,每個角色或是每個物品的擺放位置沒有明顯的遠近之分,角色幾乎都是以特寫或是大特寫來呈現,不過因為拼貼紙張的堆疊,還是能分得清前後,而其他的跨頁如毛毛蟲和繭就直接各佔一個頁面。

 

圖說: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 「ㄅㄛ」一聲,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裡爬了出來。

圖說: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ㄅㄛ」一聲,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裡爬了出來。

 

圖說:月光下,一顆小小的蛋躺在葉子上。

圖說:月光下,一顆小小的蛋躺在葉子上。

 

數字、時間、量詞和空間的流動

 

  這樣一本簡單的圖畫書,其內容卻涵蓋了許多完整的時間觀念,有晚上的月亮和早上升起的太陽,仔細看太陽的位置的話,會發現太陽的位置隨著頁數而前進,從地面升起到在半空中;還有星期的時間單位,一開始是星期日直到星期六,到這裡剛好七天。接著故事說到「第二天,又是星期天了。」,而且正好是毛毛蟲肚子舒服的階段,像是說著全新的開始,並且在毛毛蟲把自己包成一個繭時,作者很清楚的告訴讀者牠就是住了兩個星期,沒有模糊帶過,就這樣結合了毛毛蟲的生命週期。

 

  接著是數字和量詞,星期一牠吃了一個蘋果、星期二牠吃了兩個梨子、星期三牠吃了三個李子、星期四牠吃了四個草莓、星期五牠吃了五個橘子,就這樣星期幾相對應就會有幾個水果,到這邊為止量詞的運用還是相同的,而翻到下一個跨頁則會讓讀者更覺得有趣,因為星期六分毛毛蟲別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一個」冰淇淋甜筒、「一條」小黃瓜、「一塊」乳酪、「一條」火腿……

 

       毛毛蟲的動作也有做出變化,從一開始身體拱著,下一頁身體前半稍微伸展出去向上,牠隨著每一個洞穿越到不同的食物再搭配以波浪符號的行走路徑,激發讀者的時間幻覺,造成空間流動的感覺;通常我們的閱讀順序肯定是由左往右,所以角色都往右方走動的話,會更容易有移動的錯覺,毛毛蟲大多都是面向右邊前進著,但當文字描述牠的肚子很痛,這時毛毛蟲是面向左邊的,這樣就會給人一種牠停了下來的錯覺,好像是因為疼痛而蜷縮著一樣。

 

圖說:毛毛蟲要去找一些東西來吃。 星期一,牠吃了一個蘋果。可是,肚子還是好餓。

圖說:毛毛蟲要去找一些東西來吃。星期一,牠吃了一個蘋果。可是,肚子還是好餓。

 

旅途未知但仍充滿著希望

 

  艾瑞.卡爾對於生命的見解及尊重,加上童年求學過程的壓抑,以及未知往往帶來的恐懼,他認為作品是要帶給孩子「充滿希望」的,他試圖抵銷恐懼,並想要用積極正面的訊息,給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並利用圖畫書傳遞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希望他們不會失去想要理解與探索周圍環境的好奇心,還有可以保持樂觀的態度。艾瑞.卡爾說:「孩子們會長大並展開自己的翅膀。」就像故事裡的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在牠短暫的生命周期中,牠吃了很多不適合自己的食物,感到不舒服和疼痛,但最終牠吃到了能幫助自己長大的葉子,就這樣化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這頁的蝴蝶是以跨頁方式呈現,牠綻放著翅膀,一翻頁就會吸引讀者的目光。兒童就是這故事裡的毛毛蟲,會在名為長大的旅途上跌跌撞撞,過程中會碰到許多的困難,不過最後還是會全部化解並順利的成長。

 

  涵蓋了時間觀念、量詞單位的認知,顏色、圖畫、文字都充滿著活力,故事承載著希望的《好餓的毛毛蟲》,是讓全世界都喜愛的圖畫書,除了本次評析的洞洞書,這部作品還有立體書的版本。洞洞書裡毛毛蟲吃的水果是以階梯式的摺頁呈現,翻頁的時候會發現原本是在右側的水果,翻到下一頁時左側會出現水果的背面,是很有趣的設計;立體書則是讓毛毛蟲和每一種食物跟最後的蝴蝶都鮮明了起來,變得更突出(pop-up),每翻一頁都是驚喜,尤其在許多的水果疊加在一起的時候,比起洞洞書的平面插圖,立體書的畫面看起來又更豐富了些,在翻開毛毛蟲的繭那頁還像扇子般舒展,最後的蝴蝶也像是要飛起來一樣。立體書裡亦設有小機關,例如在毛毛蟲第二天吃葉子那段,毛毛蟲是可以前後移動的。《好餓的毛毛蟲》能紅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也有許多的周邊商品當推手,而且每一樣周邊都是大賣,因為商品就是針對兒童能使用而設計的。從故事到圖畫再到這些周邊商品都如此的用心,是這本圖畫書能夠一直廣受喜愛的原因。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