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瀞儀 Jovis, 《棒棒堂》插畫家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圖出自《神奇小盒子》,樂施會出版
▲圖1 :《神奇小盒子》封面,文:蘇美智/圖:鍾嘉莉,樂施會出版
引言 —— 「房子再大,也不過睡一張床。」
劏(ㄊㄤˉ), 廣東話的意思為「剖開」,原指宰殺動物後,把其身體割開;「劏房」,是指把一個住宅單位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 根據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0年度調查,香港約有27,100個住宅單位被分割成92,700個劏房,供21萬人居住,而當中15歲以下的兒童住戶高達43,000名;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5.3平方米,換算後約1.6坪,不到兩張雙人床大。
「房子再大,也不過睡一張床。」不只一次聽過這句話,最驚訝的一次應該是從香港樓宇發展商的訪問中聽到。然而當生活空間真的只有一兩個床位大的時候,是否足夠應付生活所需?在如此狹小的環境之下,劏房住戶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就讓《神奇小盒子》的小主角帶我們一探究竟。
故事 —— 從一個小盒子開始
小男孩和父母住在神奇小盒子裡。不論白天或黑夜,小盒子都是黑漆漆的,沒有太陽和月亮,只有燈神。牆上有一個神奇小洞口,小男孩可以透過洞口觀察各種名為「救命」的野生動物,它們有些毛茸茸,有些拖著長尾巴。把洞口關上之後,小盒子就會變成一個大蒸籠,小男孩也隨之變身冒著熱氣的小小叉燒包。而小盒子裡最最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床鋪。床底下藏了好多寶藏,白天的時候,它會變成小男孩的神奇擂台;若是當擂台中了媽媽的魔法,它就會變成書桌;晚餐時間又會變成飯廳。
媽媽的記性並不好,每次都會記錯時間,讓小男孩錯過學校活動。每到這種時候,小男孩都會到「大戲院」看大世界。 盒子裡還有一個神奇的鬧鐘,每天準時飄來油煙,提醒媽媽做飯,「電飯煲萬能俠」會幫忙炒菜、煮飯、更會煲湯。 爸爸則是一位超級英雄,身上有一件神奇變身衣,街上的人看到他都會躲得遠遠的。
晚餐後,小男孩和爸爸都會走到盒子外面玩耍,小男孩發現鄰居們都悶悶不樂。他不禁想,小盒子真的能把每個人的心事裝起來嗎?故事此時來到了尾聲,以小男孩的睡夢結尾,他化身成工程師,建了好多房子給大家,並好奇著城市裡還有多少個小盒子,和像他一樣的小孩子呢?
圖文關係 —— 幻想與現實
記得在上課時,常常會做一個練習:閉上眼睛,先聽故事的文字,再想像畫面。由於文字和圖像傳遞訊息的方式和視角各有不同,只聽文字的時候,也許會想像出不一樣的畫面。《神奇小盒子》的文字以第一人稱,即小男孩的角度出發,介紹他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神奇」一詞在全書中反覆出現了九次,單看文字描述的時候,讓人不禁好奇小男孩生活在何等「神奇」的地方。
《一本書讀透圖畫書》一書曾提到,圖文之間的關係會影響讀者對圖畫書意義的理解,書中引用了文學理論家Gérard Genette的聚焦概念(包括採用第一人稱的內聚焦和以整體視角講述事情的外聚焦)。當圖像與文字的聚焦有所不同時,就可能有分離、矛盾的效果,而圖文分離能讓讀者化身為「全知讀者」,得以還原故事的真相和想要表達的意涵。
在《神奇小盒子》裡,與文字所用的內聚焦視角不同,在圖畫上使用的更多是外聚焦視角。同時閱讀圖像和文字的話,可以看到小男孩的神奇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反差:
▋什麼時候都在的燈神
▲圖2、3 內頁 :盒子全貌
故事的第一頁是主角與媽媽回家的畫面,媽媽打開了燈,同時也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小男孩開始介紹自己居住的神奇小盒子,那裡沒有月亮和太陽,只有什麼時候都在的燈神。而在畫面上可以大致看到小男孩的居住環境全貌:空間狹窄、沒有分明的規劃、只有一扇難以透光的小窗戶。長年黑漆漆的盒子,其實是因為沒有足夠光線所致。
▋神奇小洞口與大蒸籠
▲圖4 內頁 :神奇洞口的真相
接下來是神奇小洞口,它可以用作觀察「長尾巴」、「毛茸茸」和「名叫救命」的野生動物。此頁畫面呈現一個佈滿垃圾和積水的地方,同時揭曉了野生動物的真實身分 —— 老鼠和蟑螂,媽媽每次看到它們都會大喊「救命」的原因不言而喻。
▲圖5 內頁 :只穿著背心和內褲的小男孩還是熱得變成叉燒包
由於劏房一般都是在殘舊的大廈裡,僅有的窗戶面向的往往都是狹窄且骯髒的巷子,隨著媽媽一句「快關窗,臭死了!」,小男孩把神奇小洞口關上,卻迎來另一個問題:室內溫度逐漸上升、空氣不流通,讓他變成冒著熱氣的叉燒包了! 一連幾頁讓神奇小洞口「打回原形」,展示了一扇小窗戶的開與關,都會為劏房住戶帶來兩難的局面。
▋最最最神奇的睡床
▲圖6、7、內頁 :多用途、多功能的睡床
小盒子裡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床鋪。它不僅是床,還是藏寶地、書桌和飯廳。文字以「魔法」和「變身」等詞語來形容睡床用途的變化,對比之下畫面的展現較簡單,除了其中一個跨頁有出現戴上黑禮帽、手執魔術棒的魔術師小男孩,其他的頁面都是通過連續分格的方式來交代小男孩如何靠己之力把戰鬥陀螺玩具、書桌和飯菜搬來搬去,帶出生活大小事幾乎都要在同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進行。其後使用的雙關字也非常生動貼切,因為飯廳不小心發生意外,導致擂台、書桌和睡床全「泡湯」——指的是床真實的被湯浸泡、弄濕了。
▋大戲院
一個又一個的「神奇之地」還原真面目後, 讀者大概可以了解小男孩的居住環境並不理想,也能猜出媽媽的的記性為何「不太可靠」,讓小男孩無法如願參加學校活動。因此,留在小盒子的小男孩只好到「大戲院」看「大世界」。此處是一個滿版的跨頁,中間位置放著一台電視。小男孩正坐在床上,扭著脖子看電視。前面的頁數通常都是以睡床區為主要場景,現在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小盒子。之所以被稱為「大戲院」,除了是因為電視的尺寸大,也因為電視上方和旁邊正是晾曬衣服的地方,猶如舞台布幕一樣。 相信很多人讀到這個跨頁時,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劏房可以放得下一台大電視?」在這本書的導讀文章裡就有提到,大尺寸的二手電視往往因為過大,不實用,反而比小電視便宜,所以小男孩才需要扭著脖子、辛苦地觀看卡通。圖畫和文字的矛盾,反映了現實的無奈和小男孩樂觀的心態和想像力。
▋電飯煲萬能俠
圖畫書的翻頁也是一種神奇的魔法。翻到下一個跨頁,時間已經來到晚餐時間,場景和視角也轉了180度,小男孩和媽媽正在準備晚餐。此時床又變成了媽媽備菜的地方。畫面中出現的電鍋正是小男孩口中的「電飯煲萬能俠」。由於很多劏房都沒有廚房,電鍋就變成了住戶的生活必需品。圖中的電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機器人,紅色和綠色的按鈕是眼睛,黑色的按鈕是嘴巴。此處電鍋的尺寸比例看起來比一般大,在一堆色彩繽紛的雜物中,只有它是白色,凸顯了電鍋在小男孩和每個劏房家庭心中的重要性。
▋超級英雄
小男孩說爸爸是個超級英雄,有一件膽小鬼看到就會躲的「神奇變身衣」,而畫面呈現的卻是穿著清潔工人制服的爸爸和掩住口鼻的路人,暗示了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 —— 很多人在路上看到清潔工人時,都會躲避不及,卻忘記了他們是為社會默默貢獻的英雄。不只是圖與文之間相映成趣,這兩頁的編排也是一個小對比,從左邊到右邊閱讀,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小男孩熱情地面對爸爸與路人冷漠和厭惡地背對爸爸。中間的門像是一條無形的分隔線,分隔出爸爸在家和出門打拼的兩種面貌。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和繪者如何合作,利用圖文分離的手法讓讀者感受到居住在劏房的小男孩的想像與現實,與此同時也巧妙地安排很多圖像語言穿插其中,豐富了故事結構,例如開本、頁面安排、圖框和色彩的應用。
在小盒子裡面 —— 開本、頁面安排
《神奇小盒子》選用正方形開本,讓我一開始非常好奇: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小盒子的比例——橫開本?然而當我打開書的時候,疑惑也隨之消失。把方形開本打開,實際比例就成了長方形。而且整本書同時使用跨頁和單頁的頁面安排,跨頁、單頁、跨頁、單頁的排列反而能夠搭建起小盒子的四個面,把它拼貼起來,就變成了一個盒子。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去閱讀,書的本身便成為了無形的「框架」。
穿梭在小盒子的內與外 —— 圖框與出框
圖框可以構成封閉的空間,而幾個圖框加起來更可以營造緊湊、連貫等效果。 除了以書的載體作框架外,這本書也活用了其他形式的圖框。
書裡多次使用方形圖框來強調生活在小盒子的壓迫感。描繪盒子裡的空間時會使用白框;而當畫面同時出現室內與室外時,便直接使用小盒子本體作圖框,分隔出小盒子的內與外。
▲圖8:方形白框
在故事快將接近尾聲時,其中一個右側頁出現了圓形的圖框,預告著故事即將結束,更與最後一頁,同在右側頁的滿月互相呼應,給人一種圓滿,平靜的感覺。
面對在小盒子生活的種種限制,小男孩多次「出框」,讓其想像突破小盒子的界限。圖9中,在蒸籠裡面掙脫出來的小男孩,隨著氣溫上升,他的手也逐漸往外伸,最後變成破蒸籠而出的叉燒包。在展示「大戲院」的跨頁中可以發現框中框:書的載體是一個框,電視機也是一個框。卡通片裡面的人物隨著小男孩的想像「出框」,來到了他的面前。 小男孩睡覺的畫面也是出框的一種:在白色背景襯托下,床被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框格,小男孩做夢的時候離開了框格,並進入夢鄉。
▲圖9
小盒子之外 —— 色彩對比
書中大部分使用方形白框的頁面都是關於小盒子裡面的生活,唯獨只有一跨頁是發生在室外空間。
除此之外,綜觀全書使用的色彩,大部分頁面都採用了暖色調,彩度比較高,這個跨頁也是少數以冷色系為主調的頁面。即便劏房住戶到了盒子之外,還是會被小盒子限制思考和牽制情緒,冷色調配上鄰居的背面,透露了其對社會的無力感。
為了不讓氣氛繼續沉重低迷,翻過如此冰冷的畫面後,是小男孩一家走進盒子的畫面,盒子的門化成一道轉換氣氛的過門,黃色的盒子與深藍色的夜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結語 —— 小盒子與大夢想
把圖像和文字閱讀一遍後,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讚嘆小男孩的想像力無限,一方面為他的懂事而心疼。這本書描繪的是香港劏房的縮影,但小男孩卻從未提到「劏房」二字,只用「神奇小盒子」來稱呼。
他不但在夢裏蓋了很多大房子, 他的建築藍圖也多次在書中出現,這種種都透露了他的願望—— 擁有寬敞舒適的家。小男孩的想像裡盡是英雄、燈神、萬能俠等人物,反映了他的內心渴望得到幫助和安全感。故事最後以「愛作夢的小孩子」來結尾,可見小男孩依然抱有夢想,期望生活總有一天得到改善。
眼看鄰居們心事重重,小男孩想,小盒子是否真的能裝得下?他的夢或許就是一個最好的解答—— 堅持抱有夢想,努力改變生活,離開小盒子,有了一個舒適的家,很多煩惱都能迎刃而解。
參考書目
1. 蘇菲 · 范德林登 (Sophie Van der Linden),《一本書讀透圖畫書》,陳維、袁陽合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8 。
網路文獻
1.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報告: 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
https://www.bycensus2016.gov.hk/data/16BC_SDU_report.pdf (2018.01)
2.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有兒童的低收入劏房住戶研究〉
https://bit.ly/3uabl4B (2021.10)
3. 樂施會,〈小盒子大挑戰〉
https://globalkids.oxfam.org.hk/tc/study-room/156 (2019)
4. 樂施會,〈《神奇小盒子》未說出來的故事〉
https://globalkids.oxfam.org.hk/tc/study-room/125 (2019)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