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呂佳紋
圖:出自網路來源。


一、作品介紹


 

王子與公主DVD封面

圖片來源:博客來
如果我是王子,而你是公主……
如果我是青蛙,而你是蛞蝓……
如果我是蝴蝶,而你是螳螂……
如果我是……,而你是……

 

  《王子與公主》1(Prince et Princess)是由法國動畫導演米歇.奧賽羅(Michel Ocelot)進行編導,運用剪影定格動畫所完成的作品。導演兼編劇的米歇.奧賽羅出生於法國,父母熱愛旅遊,童年曾與父母在西非的幾內亞生活,加上他本身是位日本文化愛好者,也是葛飾北齋的畫迷,年輕時還赴日本鑽研過日本畫。2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難見到亞州、非洲等不同地區文化的特色。他以童話故事、改編童話為主要創作風格,其中,《王子與公主》便是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童話《青蛙王子》。

 

「我溫柔的公主。」
「我迷人的王子。」

「我愛你直到永遠。」
「我愛你一生一世。」

「我願為你赴湯蹈火。」
「我願為你做任何事在所不辭。」

「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世界上沒人能比你英俊。」

 

  故事的開頭,就是童話裡常見以幸福美滿為結局的臺詞。貪心的王子為了英俊的容貌,而渴望公主的親吻,但沒想到一個親吻卻引發了後續的悲劇,也改變了公主與王子往後的人生。

 


二、「變身動物」與「故事中的動物」相關論述

  當兩人為了解開不斷變身成動物的窘境,不論彼此願不願意,只好不停的親吻對方。每親吻一次,就有一方會變身成另一種動物,每種動物都有其特徵,因而帶給兩人不同的感受,包括噁心的青蛙、輕盈的蝴蝶、微小的跳蚤、巨大的鯨魚等。林筱烜曾在論文裡提到:「變身的動物角色即是動畫中的角色,受到了外在或內在因素,而從人與動物之間做了不同程度的轉換。」3她提出動畫《金色海螺》主角藉由變身推動故事的進行、《勇敢傳說》主角透過變身學習解決問題、《狼的孩子雨和雪》經由變身思考身分認同與存在的意義、《熊的傳說》主角則是在變身後改變觀點等為例子,因此「變身」這件事對於主角來說,是對於自我認同的形象呈現,也透過「變身」暗喻主角心境上的轉變、成長的歷程,以及價值觀的變化。

 

  自古以來,無論是口傳童話、寓言、傳說、神話、小說⋯⋯等,時常會有動物角色的出現。蓋兒.梅爾森(Gail F. Melson)在《孩子的動物朋友》(Why the Wild Things Are: animal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中提出:「因為其中有許多的內容都是由動物所敘述,或是一些跟動物有關的故事。民俗學者長期以來都視動物故事為一種媒介,藉以傳遞文化中,對人際關係及人與動物關係的理想。」4蓋兒.梅爾森也借用一位榮格派心理學家的話來解釋:「自我常被象徵化成一種動物,顯現出我們自然的本能,及其本身與個人週遭環境的關聯。」5倪主昕也曾提到:「古代寓言作家借用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用以比喻、象徵某些價值觀,將這些行為與人類社會的種種遭遇形成呼應、互文的型態。」6可見在說故事的各種手法中,「動物」是一種媒介,藉此描繪出人際關係中產生的行為或情感,或是透過「動物」的形象顯現出自我,或是借用「動物」的習性特徵來比喻、象徵人類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

 


三、美麗蝴蝶與野心螳螂
  在《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中,透過王子與公主經歷了不同動物的轉變,呈現出不同的動物習性和文化特徵,進而反映出自我認同、心境、價值觀上的變化與成長歷程。追求外在美好的王子,因為公主的一個吻而變成外型醜陋的青蛙。在西方,青蛙象徵重生,重生的王子顯然不滿意自己的外表,他百般哀求公主再次賜吻,但公主嫌棄噁心的青蛙,馬上打破剛剛許下的「我願為你赴湯蹈火」的誓言。沒想到,青蛙強吻了公主,同時,公主也變成噁心的蛞蝓。王子與公主一味地追求外表的美麗,只透過外表就相互許下一輩子的諾言,對比變成了青蛙與蛞蝓後,顯現的不僅僅只是外表的醜陋,更展現了王子與公主內心的不堪。

 

  隨著故事的推進,王子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公主變成了母螳螂。在生物習性上,有些雄蝶為了引誘雌蝶,身上花紋會更顯斑斕。王子雖有美麗外表但力量卻是如此薄弱;而螳螂是昆蟲界的獵食高手,能獵食體型比牠還大的動物,其中母螳螂會在需要養分的情況下,吃掉自己的配偶。在掠食者的面前,美麗絢爛的外表根本不值一提。有趣的是,蛞蝓是雌雄同體,而螳螂是主動出擊的掠食者,彷彿為公主未來的轉變埋下伏筆。

 


四、離水鯰魚與縮頭烏龜
  蝴蝶王子冒著生命危險親吻了致命情人螳螂公主,隨後他變成了一條離水鯰魚,生命垂危。7公主為了拯救王子,也在親吻後變成了一隻縮頭烏龜。此時,相互親吻是為了解決王子的生死問題,當面對問題時,烏龜公主縮在殼裡視而不見,還是王子提醒她要探出頭才能親吻。接著,王子再次變身,這次,他變成了一頭犀牛。在西方,犀牛被視為獨角獸的原型,獨角獸象徵高貴、高傲、純潔。當高貴的犀牛王子親吻烏龜公主,公主卻變成一隻小到看不見,又會四處散播疾病的跳蚤。高貴與低賤、純潔與骯髒在此刻形成了極大的對比。王子甚至大嘆這是個「不幸的親吻」,但即便如此,兩人為了解決問題已經不計較外觀和彼此的差異了,這對於王子與公主的感情來說是很大的進展。

 


五、機靈臘腸狗與遠見長頸鹿
  後來,王子變成一隻高貴的臘腸狗,公主則變成一隻長頸鹿。臘腸狗的身體特別長,長頸鹿的脖子也特別長,兩者皆有所「長」。臘腸狗本是獵狗,其視覺、嗅覺、聽覺都很敏感,而且相當忠誠;長頸鹿在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裡,象徵「預報」或「預知」,因為長頸鹿總是在高處眺望,有高瞻遠矚的意涵。敏感機靈又忠誠的臘腸狗王子,以及有遠見的長頸鹿公主,透過動物的形象反映出王子與公主的人格特質,也暗示著兩位主角已經看見對方的優點和長處。但一個在地面,一個高高在上,兩者的差異依然存在。機靈的臘腸狗要長頸鹿伸出後腿,好讓臘腸狗可以沿著長頸鹿的後背爬到上頭和他親吻,並成功地克服問題。


     接著,王子化身為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公主則化身為海洋中最大的動物──藍鯨。「巨大」使筆者聯想到「權勢」,然而在印度,大象是強壯、長壽、聰慧的化身;而鯨魚之腹具有子宮意象,子宮是母體的象徵,同時有更新生命,進入再生領域轉折點的概念。8對於強壯聰慧又有權勢的大象王子來說,象徵母性特質的鯨魚公主是合適的皇后人選,但是這樣的皇后人選也有重生的特質,暗喻著公主與王子的未來會有所變動,開啟了重生的契機。

 


六、懶惰雄豬與好鬥母牛
  最後,大象王子變成了一隻豬,鯨魚公主則變成了一頭牛。「豬」的文化象徵較為負面,在人類長期的馴養下,豬漸漸喪失了勇往直前的本性;而剪影中的牛是鬥牛的形象,讓人不禁想到聯想到魯莽又粗暴的鬥牛活動。豬王子和牛公主的相遇,也在暗喻兩位主角如果要接受對方,就要連彼此的缺點都一起包容。值得討論的是,在歐洲,許多圖騰以豬為圖案,表示猛勇和萬夫莫敵9;而在希臘神話中,牛則象徵著「愛」與「犧牲奉獻」10,牠是忠心及力量的化身,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原先豬王子害怕有更壞的結果而拒絕親吻,在牛公主的堅持下,故事才得以推進。豬和牛也或許在暗喻,要有勇氣、愛與奉獻才能面對未來的難關。

 


七、幸福美滿的生活
  到了故事的最後,王子變公主,公主變王子,角色互換。當王子不再是「王子」,公主不再是「公主」,他們必須學習體驗、體諒對方,開始新的生活。王子與公主不再注重外表美麗與否,他們發現了雙方的差距、探索對方的優點、共同解決生活的難題、親吻彼此的缺點,兩人相互成長一起重生,勇敢面對難題,這正是婚姻與愛情的理想寫照。交往前信誓旦旦的保證,卻抵不過冬天裡為伴侶準備的一碗紅豆湯;婚前海枯石爛的誓言,卻比不上梳洗臺上擠得亂七八糟的牙膏。當王子與公主進入愛情與婚姻時,外表不再重要了,而是要學會看見彼此的優點,包容彼此的缺點,了解彼此的差距,接受彼此來自不同的家庭與成長環境等等的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快樂結局,是用「包容」與「理解」去營造的。

 

 

八、結語
  在短篇動畫《王子與公主》中,除了動物角色變身的反思之外,還有用剪影呈現動畫的手法也很值得討論與分析。剪影是導演米歇.奧賽羅擅長的風格,這樣的呈現手法為動畫增添了神祕感與想像空間。每位觀者所想像的畫面都不同,青蛙是綠色的青蛙或是花紋斑爛的毒蛙?蝴蝶是枯葉蝶還是大鳳蝶?人類的大腦擁有自動腦補機制,當我們看到訊息不完整的圖像時,大腦會自動補充圖像訊息,因此造就每個人給予故事的不同詮釋。另外,親吻也是這部動畫很重要的一環,無論是主動、被動、強迫、合意親吻,這十六次的親吻意義都有所不同,上述這兩點也是很適合探討的面向。

 


  1.  米歇.奧賽羅(Michel Ocelot),《王子與公主》(Prince et Princess),Paris:Les Armateurs,1999。
  2. AnimeTaste,〈歐洲動畫剪紙大師| Michel Ocelot〉,《ㄇㄞˋ點子靈感創意誌》,https://www.mydesy.com/michel-ocelot,2011.12.18,檢索日期:2020. 06.29。
  3. 林筱烜,〈動畫創作《夜深了》之創作論述-動物角色意涵及設計之探討〉,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4.6,頁16。
  4. 蓋兒.梅爾森(Gail Melson)著,范昱峰、梁秀鴻譯,《孩子的動物朋友》(Why the Wild Things Are: animal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臺北:時報,2002.12,頁29。
  5. 同註4,頁24-25。
  6. 倪主昕,〈動畫中動物角色的演進—以《動物方城市》為案例研究》,臺南:崑山科技大學,2019.1,頁54。
  7. 鯰魚處於陌生的環境裡會特別不安、活動力強,因此漁夫會將鯰魚放進一群沙丁魚中,讓沙丁魚為閃避鯰魚而不停游動,藉此提升沙丁魚的存活率。這樣透過團隊成員間的變動,喚起他人危機意識的現象,又稱之為「鯰魚效應」。此處暗喻鯰魚攪動這安逸的環境,王子公主也不能只是安於現狀。
  8.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立緒,頁93。
  9. 〈豬的意涵〉,《風豬文化──舞豬在榮華》,https://reurl.cc/pypLZe,檢索日期:2020. 06.29。
  10. 許智傑,〈牛的象徵意義〉討論串,《台灣沙遊治療學會》,https://reurl.cc/Y6D8dx,2009.1.29,檢索日期:2020. 10.17。

 

 

責任編輯:陳雅媛、陳嘉慧、李季芳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