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陳品聿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部分取自網路

 

封面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獨自住在森林裡的白鵝,名叫露西。有一天,她依序遇到了一匹狼、一隻熊和一隻獅子,她以前從來沒有遇過任何動物。因此,她對他們的吼叫與驚嚇毫無反應,露西不僅沒有跑掉反而邀請他們到家裡喝茶、吃蛋糕。三隻動物都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子,之後就走掉了。

 

  最後,露西遇到了同為鵝的黑鵝布魯斯,她以為他也要嚇她,但布魯斯跟露西說沒有誰會真的怕我們鵝,接著跟她一起回家,之後卻發現前面三隻動物也全部跑進她家,因為外面有更恐怖的動物(紅色暴龍)在追他們。露西眉開眼笑歡迎他們,他們原來拒絕露西的邀請,現在卻因為自己也變成了獵物,反而躲在露西的家中暫時避難。

 

化身成「聲動」的故事書


  這是一本「有聲音」的繪本,不僅因為內文由「對話」組成,也搭配動物臉上細膩生動的表情,閱讀時彷彿能感受到動物的氣息。若是由成人唸給兒童聽,更增添閱讀的趣味,除了視覺上的畫面,更有親子說演互動的樂趣。以聽覺符號來說,這本書透過精準的語詞,表達每個動物鮮明的性格,中文版的翻譯選字很生動,無聲的默讀就能感受到聲音的語調,若是用戲劇的方式呈現,更有許多詮釋與變化。

 

  在視覺符號的部分,作者善用三種動物的外觀作聯想,將野狼變裝成「大毛香腸」、熊的皮毛製作成「冬天外套」、獅子的身體化身成「地毯」,活靈活現地運用肖似性描繪出故事的童趣,並藉著白鵝露西的視角去模仿/嘲諷野獸們的虛張聲勢,她是無知的初生之犢無所畏懼,用音調與動作仿效他們愚蠢的恐嚇行為。

 

圖1

 

  作者運用白鵝日常要做的三件事情推進這個故事(替胡蘿蔔澆水、採草莓、採花),對比其他三隻動物的無所事事,一心只想要來嚇她,卻因她的無動於衷疑惑。繪者善用白鵝長長的脖子營造出大傻瓜的形象,脖子上圍了紅色白點點的圍巾,露西全身羽毛全白,只有嘴巴和腳是橘色的;對比後來出現的黑鵝布魯斯,他的脖子是黑色的、翅膀是棕色、嘴巴和腳是灰色的。他們兩者形成有趣的反差:露西是無所畏懼的傻大姐、布魯斯則是敏感的緊張紳士。

 

  他們兩隻鵝一起回家的路途中,森林裡躲著野狼、溪流裡大熊在浮淺、樹木中有獅子偽裝成樹幹,露西似乎都視若無睹、昂首闊步,但布魯斯卻全程露出擔心緊張的神情,小碎步小心翼翼地走。在兩隻鵝快回到家時,背景只有三隻動物有上顏色,恐怖的暴龍在後方用剪影呈現,緊接著下一個跨頁就用滿版橘紅色塊和全剪影的方式呈現暴龍追逐三隻動物的場面。
 

圖2

 

  整個故事中,每隻動物都有符合體型與特質的肢體動作:野狼有兩個尖尖的耳朵,總是保持機靈;大熊則善用巨大的身體優勢,有長手大腳能大搖大擺製造體型壓迫;獅子有一口銳利的尖牙,能在臉上做出很生氣的表情,下巴蓬鬆大量的鬃毛也能帶來威嚇效果。

 

  場景隨著翻頁的方向一路向右,白鵝露西從頭到尾都保持從容不迫的姿態,信心滿滿地跨出長長的鵝蹼向前走,長長的脖子舉得直挺挺的,身體微微後仰展現自信的神貌,兩隻眼睛上各三根眼睫毛表現出各種有趣的表情。

 

  繪者皮帕・庫尼克在背景營造上,使用鮮豔飽滿的顏色如紅、橘、黃、綠等,對照三隻動物較灰暗的灰、棕、深橘,角色們在高彩度的場景中移動,白色的鵝讓露西變得更顯眼,隨著情境與心情,白鵝的翅膀、動物的雙手,時而雙手交叉,時而高舉過頭,時而又單手舉起表達疑惑,從生動的肢體語言能深刻感受到動物們的情緒。
 

 

圖3


 

  這本圖畫書的作者丹尼・貝克是著名的喜劇作家、記者、廣播電台 DJ 和編劇,因此他非常擅長捕捉角色的神情與語調,寫出來的文字字裡行間流露出音調與口氣,接著在三次被嚇的情境中,讓露西使用相同的句型,營造出閱讀上的韻律感和趣味性。這個有趣的故事,再搭配上皮帕・庫尼克生動的繪畫詮釋,更完整了文字的語境並放大角色的特點,運用大跨頁、分割頁面、白色/單色背景等手法,適時地調整背景、人物的相對比例,視劇情的需要放大局部畫面或是全身呈現,以及在動物身上放上不同的配件以及小圖案(狼有綠色條紋圍巾、熊有紅色點點蝴蝶結、獅子的頭上則有小小的金色皇冠)。

 

  丹尼・貝克的故事也翻轉了狩獵者/獵物既定的關係形象,若是對驚嚇無感的話,反而能顛倒局面,讓敵人不知所措;皮帕・庫尼克則用精準的神情與動作展現動物在情境下的個性,讓讀者能身歷情境,彷彿就是白鵝露西,用第一視角來觀看突如其來的荒唐事,若能用處變不驚的態度來面對,反而能改變局勢。

 

  以純真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不友善,打開心房誠摯邀請他們走進家/心中,有時不僅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反過來更能救對方一命,用自己善良的心包容他人的惡意,讓彼此有機會成為朋友。這也是我很喜歡這本繪本的原因,我非常喜歡白鵝露西住在與世隔絕的森林中的設定,也許偶爾不得已會遇到一些挑戰,但仍然能遇見同類黑鵝布魯斯,一起享受悠閒的午後,擁有純粹對坐喝杯茶、吃片蛋糕的自在!

 

尋找「隱藏影子 」的任務行動

 

圖4

 

圖說:用剪影暗示/提示

書名頁上方就暗示結局才會現身的飛龍。下方則是剛出家門的白鵝露西,向右大步走為故事揭開序幕。
在四隻動物分別現身之前,前一頁都會出現下一個動物的剪影,藏在背景的圖中,我也是翻了許多遍後才發現皮帕・庫尼克的巧思,
繪者很擅長使用剪影/陰影的效果,在不知不覺中提示接下來會出現哪隻動物,讓故事串連起來具有合理性。

 

圖5

 

圖6

圖說:固定的色彩運用:黃、綠、紅、橘

 

體型差異創造嚇「鵝」效果

 

圖7
 


  在嚇人情境的配置上,皮帕・庫尼克利用兩者動物的體型差異,創造相對位置構圖(都從背後嚇鵝),並設計不同的吼叫聲音 —— 狼:吼啊啊!(Rraaaar!)、熊:吼伊喔!(原文:Roriooor!)、獅子:吼喔啊啊啊啊!(RRRROOOAAAR!)。大動物都是眼神向下嚇鵝,白鵝則是眼睛向上顯露出「嗨」的友善表情,被嚇到第三次之後就轉為「又來了!」的無奈眼神。字體設計選擇加粗放大加強效果,讀者能自己揣摩不同動物吼叫的聲音,或是扮演白鵝露西的角色,大人小孩也能在共讀過程中對話與互動,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向白鵝露西學習優雅從容


  丹尼・貝克設計的白鵝反應也很有趣,第一次她回答:「對不起,你說什麼?」。「吼啊啊啊啊!」野狼再說了一遍。「吼啊啊啊啊?」白鵝露西感到很困惑:「什麼是吼啊啊啊啊?」。有時候不用急著回應他人的言語,首先應該確認對方要說什麼。先搞清楚出對方想說的,再回應也不遲。接著,野狼提出「你要跑掉,然後我在後面追你」的提議,露西就肯定地拒絕:「別傻了,我才不會這麽做。」反而以善意的邀請回應野狼不友善的驚嚇。第二次遇到熊,她就有經驗了,一樣詢問熊:「請再說一遍?」露西這次就明說「我懂了,對不起,可是我不大會被嚇到。」這是超高明的回應啊,馬上學起來,最後一次遇到獅子時,她甚至還想幫他。

 

  我第一次看完這本繪本時,就非常喜歡露西;她的從容、自在與優雅,非常值得我學習。相比之下的狼、熊和獅子就顯得很可笑,只想用吼叫聲嚇唬白鵝,更要她扮演獵物,露西則是好好記得自己該做的事情,她對他們的驚嚇不會想太多,「她很快的就會去做另一件很重要的事」,這是我過往完全沒有想過的,露西甚至會想:「她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總是想要嚇別人?」她不會反過來檢討自己為什麼是弱小的白鵝,或是怨嘆自己為什麼長得不夠大隻,而是理直氣和地質疑其他動物不友善的舉止。

 

  撇開動物自然習性而論,沒有誰被誰吃掉的狀況下,也許我們都該學學露西保持新鮮的眼光、單純的想法、友善的行動,去面對可能不大友善的潛規則,不用將一切的慣常都當作理所當然,在安全的情境下先釐清當下的狀況,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堅定拒絕,不用傻傻地跟著別人的劇情走,只須專注於自己該走的路。

 

閱讀,回到最真誠的自己

 

  所以,白鵝露西到底是誰?她竟然連野狼、大熊和獅子都不怕!當時我在台北車站地下街誠品R79隨機拿起這本圖畫書的第一個念頭已經不可考,但這本書是我長大之後第一次「自己購買的繪本」。

 

  當初,我應該受那黃色亮眼書封吸引,一隻大白鵝手提野餐籃,這到底會是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版權頁上這張「雙鵝對坐吃下午茶」的圖片,剛投入情感關係的我,不自覺就會將自己和對方投射進鵝的角色中,試想自己是布魯斯遇到露西,而自己也是敏感不容易放鬆的人,總是很欣賞像露西這樣對自己有自信又從容不迫的人,當時也是受對方類似的特質吸引才交往的。

 

  這次,我因為要寫評析又再仔細翻了很多遍,看到了許多之前沒有看到的細節,對於露西與布魯斯的詮釋也有不一樣的理解。我個人覺得這是一本非常耐看的圖畫書,每次翻閱都有不同的樂趣,而且繪者畫的動物非常生動有趣,之後會想再找繪者的其他作品來看,尤其是她筆下的動物都有蓬鬆的毛髮,深得我的喜愛。

 

圖8

 

 

 

作家簡介

 

作者 | Danny Baker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treehousepod
丹尼・貝克是著名的喜劇作家、記者、廣播電台 DJ 和編劇,《白鵝露西》是他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是他小時候說給孩子們的故事。

 

繪者 | Pippa Curnick   個人網站:http://www.pippacurnick.com/
皮帕・庫尼克在埃塞克斯鄉村長大,就讀於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她畢業於德比大學,具有插圖一級學位。《白鵝露西》獲得了英國奧斯卡童書首獎提名。

 

譯者 | 黃又青   個人網站:https://storycorner.com.tw/
推廣「故事說演」的幼兒教室劇場,讓孩子以聆聽英語圖畫故事書來接觸英語。
我想知道「如果」蛋糕吃完,白鵝露西就得出門買麵粉回來做更多蛋糕,那麼到時候,門外那隻……


 


責任編輯 : 曾邢家儀、薛巧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