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米與成人繪本
撰文 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原載於文訊342號2014年4月 88~95頁
圖片出自幾米官網〈Jimmyspa〉http://www.jimmyspa.com
圖片出自幾米官網〈Jimmyspa〉http://www.jimmyspa.com
幾米於1998年開始出版創作繪本,發表了《森林裡的秘密》和《微笑的魚》,即拿下當年度中國時報開卷最佳童書、民生報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以及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微笑的魚》並於2005年3月被改編成短篇動畫(註一)。截至2013年,幾米已出版了48部作品,在日本、韓國、美國、德國、法國、希臘等世界十幾個國家,都可以看到他的翻譯作品。
臺灣的繪本市場,一向引進外來的作品多過輸出,在這樣的現象下,幾米無異是一顆閃亮的巨星。幾米的繪本除了在臺灣本地市場,創造了驚人的銷售量之外(註二),在中國大陸也掀起一陣旋風。在與異業合作的成績上,幾米也發揮了極度的魅力,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從「幾米作品」出發的電影、舞臺劇、音樂CD、動畫,還可以收集由「幾米圖像」設計成的捷運悠遊卡、手機、抱枕、公仔、飲料罐……(註三)。這些現象,引起媒體和學界廣泛的注意,以「幾米現象」(註四)之名,成為分析討論的對象。
繪本作家幾米的誕生
幾米,本名廖福彬,1958年11月15日出生在宜蘭羅東。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大學畢業後,幾米進入廣告公司工作,經歷了臺灣電通、檸檬黃設計公司,以及上奇廣告,後來又轉至奧美擔任廣告藝術指導。
1994年春天,幾米告別了12年的廣告人生涯,開啟他專業插畫家的旅程(註五)。然而,就在1995年,結婚一年多的幾米,罹患了急性骨髓白血症,被迫中斷插畫工作,專心治病。在接受化療的過程中,他每日精疲力竭與死神搏鬥,幾乎與世隔絕長達半年。他覺得那一段飽受折磨的歲月,讓他變得既感性又敏銳,許多平凡的小事變得重要,許多非凡的大事又變得無足輕重(註六)。在他生病不久後,女兒柔光誕生,女兒為他帶來生命的希望,也成為他創作的泉源之一,陪伴他一起創作。
在廣告業界期間,幾米因出差等機緣,旅行過香港、日本、義大利、韓國、法國、瑞士等許多國家,開拓了他的國際視野。廣告設計工作的歷練,對於幾米日後創作不無影響。如何從精簡的廣告文案,發想第一眼就能吸引人的圖像?幾米無疑地深諳此道。
1987年報禁開放後,報紙插畫的需求量提高,幾米的插畫開始在報刊上出現。他清新的畫風,受到不少出版社的青睞,因此有機會為童書創作插畫。1998年幾米出版自寫自畫的繪本,一夕成名。之後,報紙、雜誌的插畫、連載邀約不斷,這些插畫及連載作品,經集結編輯後,也成為幾米出版作品的一部分。
1997年出版社玉山社(註七)推出「Mini&Max」系列,邀請幾米為系列中的一本《我看見女王》作插畫,因此結下合作之緣。關於幾米作品的出版,總編輯表示,「因為合作插畫的機緣,幾米得知玉山社有計畫開拓成人繪本的市場。幾米本人十分喜愛桑貝的作品,也想試試類似形式的創作」(註八)。於是,出版社與幾米談妥,先出版一本黑白、一本彩色作品。幾米先交出畫作,覺得不需要文字就可以說故事,而且表示自己的文筆不好。但幾經總編輯的遊說,幾米終於為他的畫面添上文字,催生了《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繪本作家幾米,因而誕生。
成人繪本的創作
在幾米著作的書頁上,可以看到作者簡介中寫著「繪本作家」的頭銜。「繪本」一詞是轉借自日文的「絵本」。1990年代以後,臺灣兒童出版經營者(如格林出版社、遠流出版社、誠品書店等),為了提升銷售業績,特別強調「繪本式圖畫書」(註九)的出版和宣傳,因此形成了臺灣對「繪本」讀物的新印象(徐素霞2002,13頁)。
臺灣原本使用的「圖畫書」一詞,是翻譯自英文的「Picture Books」(文與圖融合的作品、圖畫為全書的核心)。但是,在一般的日常用語中,「圖畫書」的概念其實還包含著英文的「illustrated books」(圖畫用來補充文字敘述、並強調故事某些情節)。最初「繪本」一詞的使用者,或許冀望能將定義鎖在「picture books」的範疇,但實際上「繪本」一詞的使用如同「圖畫書」一般,混雜了多種概念。
幾米在創作繪本之初,心中浮現的是桑貝的作品形式,出版社也將其讀者對象設定在成人。但是,幾米1998年的兩本處女作,卻分別獲得了當年度三大報社的年度最佳「童書獎」。之後還有一些作品,也陸續獲得童書獎的肯定。或許以圖像為主,極少的文字為輔的出版形式,已經習慣被定位成兒童讀物。
在另一方面,幾米本人認為他的作品「很多超出小朋友的理解」,他的畫是「畫給大人看的,訴說的對象甚至是自己」,也表示目前還無法創作「只有32頁的作品,也不太知道如何畫故事給小孩看」。(陳永賢2006,85頁)。
雖然,幾米的部分作品可以被兒童接受,但是,整體而言,幾米的讀者群大多是已超越「兒童期」的青少年及成人。在黃瓊瑤(2003) 的《幾米暢銷圖畫書之分析研究》中指出,幾米作品的讀者群中,16-30歲的讀者佔總讀者群的80%。此研究結果頗能符合幾米本身和出版社的期待。
然而,臺灣的出版市場並不大,幾米的作品卻能有數萬冊,甚至超過十萬冊的銷售量,除了幾米作品驚人的魅力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臺灣的成人繪本市場已然成熟的事實。鄭明進(2002)認為,臺灣閱讀人口年齡層的向上擴展,加上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等快速變化的影響,有些插畫家在主題和畫風上,跳脫了閱讀年齡的限制和地區性的框架。使得繪本突破了年齡的限制,跨出兒童文學的領域。
以文化現象來看,人際關係的疏離,使人們處於封閉寂寞的環境中,冀望從虛擬世界獲得慾望的滿足,因而文化象徵日趨幼稚化,人們需求一種甜美、脫離現實的新閱讀樣式(冀文慧,2004)。從人口結構來看,幾米作品的年輕讀者,從小生長在視覺媒體盛行的年代,對於兒童繪本、漫畫等圖像式閱讀的經驗相當豐富,閱讀成人繪本,則是這些圖像閱讀經驗的延續。1990年代以後,臺灣成人繪本市場日趨形成,幾米的出現可以解讀為一種時代的需求。當然,幾米的成功更帶動、活絡了臺灣的成人繪本市場。
註一 獲頒2006柏林影展兒童競賽項目國際評審團特別獎,2006臺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最佳臺灣影片等獎。
註二 在《誠品報告》(2003)中,年度文學類銷售排行榜前10名,幾米就有三本繪本上榜。根據杜曉苑(2004)的估計,指出2003年格林文化所出版的幾米繪本,在臺灣銷售量約24萬冊,包括《向左走、向右走》平裝、精裝10萬冊;《月亮忘了》6萬冊;《聽幾米唱歌》4萬冊、精裝書《森林唱遊》2萬3千冊;筆記書《黑白異境》有1萬4千冊的銷售量。
註三 關於幾米相關週邊商品的詳細研究,可參考李佩珍(2004) 和熊培伶(2004)的碩士論文。
註四 邱慧雯(2002)表示,2002年大塊文化與中國遼寧教育出版社合作,在中國一口氣出版了《我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照相本子》、《1.2.3木頭人》四本繪本,每本銷售量都超過10萬冊,《布瓜的世界》一個月銷量甚至達20萬本,作品熱賣程度被中國媒體稱為幾米現象。
註五 1993年底,他的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低潮,一位女相命士告訴他:「你不要再寄人籬下了,要自己創業。1995年將會大發,獨當一面,不費吹灰之力,財源滾滾,從此平步青雲走上人生高峰!」於是,他幻想著美好的未來,毅然辭去工作,成為SOHO族。參考成章瑜(2001.7)。〈從抗癌到找到生命的出口—插畫:幾米導覽繪本世界〉。《遠見雜誌》,181期,269頁。
註六 引自「幾米隨筆Journal」。(編按:原網路連結已失效,故不在此附上。)
註七 玉山社於1995年起開闢了「經典繪本」系列,首先引進謝爾‧希爾弗斯坦 ( Shel Silverstein ) 的系列作品,1997年則開始推出桑貝 ( Jean-Jacques Sempe ) 的作品,帶領「成人繪本」的市場。
註八 關於幾米第一本書的出書經緯,筆者於2006年8月11日電話訪問了玉山社的總編輯魏淑貞。
註九 「繪本式的圖畫書」強調有別於文字為主,圖畫為輔的插畫式圖畫書。圖畫佔大部分的篇幅,文字極其精簡,圖畫不止詳盡表達文字的內容,還能擴充、延展甚至不充文字的不足。
【參考文獻】
成章瑜,〈從抗癌到找到生命的出口—插畫:幾米導覽繪本世界。遠見雜誌〉,181期,頁266-277,2001年7月。
李佩珍,《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以幾米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杜曉苑,〈解讀幾米現象的文化產製〉「第十二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臺北:政大,2004年。
邱慧雯,〈臺灣作家熱 彼岸還有得燒〉,《工商時報》第10版,2002年12月28日。
徐素霞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
陳永賢,〈幾米—多元創作挹注繪本美學〉,《臺灣插畫圖像美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頁84-101。《工商時報》第10版,2006年12月28日。
黃瓊瑤,《幾米暢銷圖畫書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誠品書局,《誠品報告2003-新競爭時代的閱讀紀事》,臺北:誠品,2003年。
熊培伶,《幾米景觀: 成人繪本影像消費現象分析》,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4年。
鄭明進,〈《走進魔法花園》幾米畫風獨特,跳脫讀者年齡限制〉,中國時報,33版,2002年2月4日。
冀文慧,《幾米繪本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網站〈Jimmyspa〉http://www.jimmy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