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評析>自然生態繪本怎麼打動人心?──邱承宗的匠心巧手

 

文/薛巧妮
圖/取自網路、作者提供

 

 

  綜觀臺灣繪本創作界,說邱承宗是數一數二的自然生態繪本作家,當之無愧。邱承宗投入創作近三十年,著有《蜻蜓:水邊的精靈》、《我們去釣魚》、《你睡著了嗎?》、《池上池下》、《地面地下》、《翠鳥》、《夜間觀察:一趟夜訪大自然的父子散步》等作品,獲獎無數,作品曾兩度入選波隆那兒童插畫展,獲金鼎獎、豐子愷圖畫書獎、德國國際青年圖書館「白烏鴉大獎」等獎項,是個實力派資深創作者。

 

  邱承宗這位熱愛大自然的畫家、攝影師與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我的關注,在於其出版品穩定的質與量,而且,一向與昆蟲勢不兩立的我,實在很好奇針對主題與圖文敘事,他會怎麼呈現一部作品,我便好好研究了一番。

 

 


▲生態畫家邱承宗。(照片提供 / 親子天下)

 

 

離職赴日習畫一圓孩提夢

 

  邱承宗於1954年生於臺中市郊,就讀國中期間,由於學校剛成立不久,校園沒有圍牆,直接與後方的雜草叢生的荒地與一大片稻田互通有無,蛇在校園內爬來爬去,青蛙跳來跳去,是家常便飯的情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這些生物朋友彷彿他的同窗,彼此相安無事,友好相待。不只學校,邱承宗的住家附近,同樣是各式各樣生物的天地;那個年代,河川清澈,沒有農藥與工業汙染,鰻魚、泥鰍、河蝦成群,五花八門的昆蟲也隨處可見……這些動物與昆蟲,陪伴邱承宗度過大半童年,他對牠們漸漸產生了深厚的情感與興趣,為他日後的創作隱隱埋下了伏筆。

 

  同一時期,邱承宗的繪畫受到了國中美術老師林明璟的啟蒙。這位老師不僅自掏腰包買下日本集英社出版的「世界名畫系列」叢書,邀請同學們去她家翻閱,她也時常利用下課後的時間,教導喜歡畫圖的同學們繪畫技巧、紙張特性,分享各大名家的趣事,邱承宗才慢慢意識到,繪畫這條路並不容易。

 

  儘管對繪畫抱以興趣,邱承宗因家人反對,加上家中經濟並不寬裕,轉而就讀高職電子科,學習一技之長。畢業後,他進入電子公司上了半年班,雖然工作穩定,然而體內的創作者靈魂始終蠢蠢欲動,終於按捺不住,於是他毅然辭職,報考美術學校。邱承宗如此熱切地追求所愛,這一次,再沒人攔得住他了。只不過,美術學校裡僵化的課程讓他大為失望,他索性休學,先後進入傳播公司、雜誌社工作。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興致勃勃地興起出國讀書的念頭,於是他先進入語言學校學習八個月的日文,之後就去報考日本武藏野大學美術科。這是日本非常好的藝術學校,邱承宗也如願考上了,後來經常待在學校磨練畫技,據說幾乎是住在學校裡的地步。

 

  日本學業結束後,邱承宗返回臺灣任職。他先後在攝影公司、雜誌社任職,後來擔任光復書局《兒童日報》的攝影顧問、出版部經理、開發部經理等,默默累積了相關產業的實務經驗。離開光復書局後,邱承宗創立紅番茄出版社,當時臺灣自然生態書籍多向日本購買版權,但兩地的生態與物種存在差異,於是他致力於策畫本土圖書。策劃昆蟲書籍時,他苦於找不到畫家,只好自己參考昆蟲標本,繪製插圖。從此以後,畫畫成為他欲罷不能的工作之一,引領他正式踏上創作之路。2000年,《蝴蝶》中的插畫入選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插畫展,讓邱承宗成為臺灣以非文學類作品入選的第一人。

 

 

以「匠心」創作生態繪本

 

  歷經多方嘗試與貴人相助,邱承宗終於完成《昆蟲家族》這本處女作。為了精益求精,他將畫稿拿給光復書局的前日本顧問請教。可喜的是,對方說這是條可以發展的路線,但必須堅持至少十年才能看到成果;可惜的是,他認為邱承宗的作品很「冷」,缺乏感情。原來,邱承宗筆下的內容多取自標本、攝影,所以顯得死板。此後,他開始勤跑野外觀察,努力了解昆蟲及其生長環境的植物相,還有昆蟲們彼此間的關係。

 

  親身進行野外觀察,雖然勞心勞力,對於自然生態繪本的創作,卻是好處多多。邱承宗說:「……以前畫生態的人屬於圖鑑繪畫,是在室內作業看著照片把昆蟲畫出來,再配上不同背景,但因沒有戶外觀察,容易將昆蟲安排在錯誤的植物上。而生態繪畫則是到野外實地調查,觀察昆蟲與棲地、季節時序的關係。1

 

  不只自然生態的知識涵養,對於繪畫技法的提升,邱承宗也毫不馬虎。邱承宗說:「習畫早期,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的超現實主義觀念以及技法影響我最多,他在平面上呈現許多層次變化,現在仍然深深影響我畫寫實技法;日本童書創作者也是畫家的熊田千佳慕、英國藝術家Terance James Bond的寫實技法也影響我很多。近期我則是受到德國畫家Wolf U. Friedrich化繁為簡的繪畫技法吸引,也應用在繪本製作。2

 

  實際創作時,邱承宗更是一絲不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神與時間琢磨,原稿才會完整又俐落乾淨。「要構想出一張圖的畫面,對我來說是最難的,有了想法後,我會先花十幾分鐘畫草稿,接著花四至五天定稿,再以描圖紙完成線稿、正式線稿,又需要三、四天,上色耗時最久,一週至十天都有可能,卻是我最享受、最喜歡的過程。所以一張從無到有的畫面完成,約十五至二十天。3 邱承宗繪製繪本原稿工匠般的「職人精神」,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此外,邱承宗早年在雜誌社擔任美編的經驗,也回過頭來幫助他的創作。他作畫時,尤為在意使用的素材在印刷後所呈現的效果;如遇無法判斷的狀況,他會立刻請教印刷廠,使原稿使用的色彩與印刷成品不會差距太遠,繪圖時得以更準確地調色。

 

 

繪本主題與創作特色

 

  邱承宗心目中,理想的生態繪本該是什麼樣子呢?「我想做文學面的科普,而不是只做圖鑑。……,我很希望能把文學帶進這裡,讓小朋友可由繪本中看到昆蟲也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然當大人看繪本時,更要用和平常不一樣的心態去看書。

 

  何為「文學面」的科普?又如何賦予昆蟲喜、怒、哀、樂的情緒?為了達成這些目標,邱承宗做了哪些努力與嘗試呢?首先,我簡要整理出他的繪本作品(表一),其創作核心主題便一目了然。為使生態知識變得動人,於文字表現上,邱承宗加入故事元素,讓繪本理性的基調再添感性的溫情;這般感性,亦是「文學」施展身手的舞臺。至於畫面表現上,能做的事更多了,邱承宗的生態繪本展現多元敘事視角、角度、構圖;畫面有的宏觀,有的微觀;時而現實、時而奇幻。此外,邱承宗也常以文圖共構的方式,刻劃時間的流逝。但受限於篇幅,本文僅以《地面地下》、《池上池下》、《蜻蜓》、《你睡著了嗎?》、《我們去釣魚》、《翠鳥》等書舉例說明。

 

 

核心
主題
自然生態
次要
主題
        親情
書名 《地面地下》 《池上池下》 《蜻蜓》 《你睡著了嗎?》 《我們去釣魚》 《翠鳥》

《夜間觀察》

內容

四季昆蟲微觀圖記

四季水生生物觀察 蜻蜓生態紀實繪本 環境意識無字繪本 父子與生態對話 男孩視角池邊翠鳥觀察 父子觀察夜間自然環境
出版社 小魯文化 小魯文化 小魯文化 小魯文化 小魯文化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表一:邱承宗繪本及其主題。

 

 

  邱承宗擅用蟲鳥擬人化的修辭技巧,以及圖文人稱與敘事視角的轉換,增加繪本的故事性。如《地面地下》中頭幾頁,文字採用第三人稱上帝視角,講述一隻獨角仙生命的尾聲,還有季節遞嬗中的生態變化(「六月,略帶潮溼而陰暗的樹林角落,一隻獨角仙甸甸前進,走向生命最後的旅程/九月,謝去綠葉紅了楓,夏蟬不再高聲歌唱,大地默默披上金黃。」);再藉靜態畫面的水平對比,經由繪本的翻頁,呈現時間的變化。

 

 

 


▲《地面地下》內頁。

 

 

  同樣的創作手法,《池上池下》是異曲同工,但文字敘述者的表現更活潑,畫面的敘述視角也更多元。比如這兩頁,前者行文增加與讀者的互動(「沒錯,水池上有不少昆蟲飛翔、活動,水池裡,也有許許多多的小昆蟲生活著。」),畫面是水中生物於水底仰式的視角;後者行文鎖定小白鷺為敘述主體(「忽然,小白鷺的尖嘴快速插入水中,大肚魚、蝌蚪、昆蟲四處逃散,單獨留下泥鰍無助的掙扎」),畫面鏡頭特寫其生物活動。

 

 

 


▲《池上池下》內頁。

 

 

  《蜻蜓:水邊的精靈》以生態紀實攝影照片為主,輔以說明性插畫編製而成。文字方面,敘述者「我」是一名創作者(即邱承宗本人),採取第一人稱人類視角,由他帶領讀者穿梭池邊,追尋蜻蜓的下落。這些文字賦予紀實照片故事性,如:「這是一條有日照、樹蔭、淺灘和急湍的溪流,我常在這裡觀察生物、找尋蜻蜓的蹤跡。/忽然,數對蜻蜓從我膝蓋的高度飛了過去。『咦,這是什麼蜻蜓?為什麼兩隻蜻蜓前後排列?要去哪裡?』我眼睛緊緊盯著牠們的身影,雙手從背包拿出相機,然後踏入水中跟了過去。」此外,為畫面表現更豐富,本書也適時穿插敘事者的形象,繪本敘事中還增加了生態知識的編排。

 

 

 

 

 


▲《蜻蜓:水邊的精靈》內頁。

 

 

  《你睡著了嗎?》是一本關懷生態保育的無字繪本。儘管沒有文字輔助,繪本依然「講得了」故事,這本書的故事甚至從前蝴蝶頁就開始說起了。前蝴蝶頁中,一名小女孩正坐在樹蔭下看書,附近有奇幻的生物飛舞。隨著繪本一頁頁往下翻,畫面的焦點時遠時近,小女孩起身,跟隨人形木偶不斷走向某個方向(實為翻頁的方向,讀者的右手邊),於是我們看見更多奇妙的生物與人文地景……與此同時,小女孩越變越小,隨著情節發展,後來恢復原狀,此表現手法象徵著幻境與現實的過渡。

 

  說到這裡,我想敏銳的讀者將很快發現,本書互文《愛麗絲夢遊奇境》的妙趣,書名「你睡著了嗎?」亦暗指人類對環境超破壞的現狀猶如睡夢中的人一樣蒙昧不覺。本書不同於前述介紹的繪本,以實際生態觀察的經驗為創作基礎,卻以奇幻的手法呈露邱承宗始終如一的生態關懷。而無論現實或奇幻,這幾本書都展示了繪本「翻頁」敘事不同面向的應用。

 

 

 

 


▲《你睡著了嗎?》內頁。

 

 

  《我們去釣魚》、《翠鳥》、《夜間觀察:一趟夜訪大自然的父子散步》,則是邱承宗將自然生態融入親情故事的繪本作品。《我們去釣魚》在編排上,以春、夏、秋、冬為單位,獨立展開每一小節的故事,而這種可預設的敘事模式,在故事進入「冬」篇時,因為情節出乎讀者預料,形成更強烈的敘事張力。文字敘述上,邱承宗刻意省略「我」作為主詞,然而在繪本語境與畫面情境的烘托下,讀者的感受彷彿與敘述者的獨白合而為一。通篇繪本,敘述者都是同一個人,也只和父親做同一件事──釣魚──然而隨著文字與畫面的轉變,讀者可知敘述者不知不覺中從小男孩長成青少年,再由青少年轉變為成人,最後亦為人父。這本繪本,以四季輪轉和角色變化,表現時間的流逝,還有生命的消長。

 

 

 

 

 


▲《我們去釣魚》內頁。

 

 

  《翠鳥》的文字以小男孩為敘述觀點(「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我們家附近的公園釣魚,那裡有座大水池。」),採取第一人稱人類視角,再藉由他與哥哥兩人的對話(「『那是魚狗喔,』哥哥壓低聲音:『是一種野鳥。』可是牠不像魚,也不像狗……『快看!』哥哥說。」),賦予翠鳥一連串生態行為故事性。畫面表現上,部分景色適度留白,或描繪得較寫意,旨在凸顯觀察對象──翠鳥──的一舉一動,避免失焦。在某一頁中,邱承宗以一跨頁描繪翠鳥捉魚的瞬間動作,猶如慢動作攝影,流露「無聲勝有聲,剎那即永恆」的美感。

 

 

 

 


▲《翠鳥》內頁。

 

 

結論

 

  為讓自然生態繪本更動人,邱承宗結合知識的理性與故事的感性,以特定的方式描繪出來。其繪本表現,我簡單歸納為以下幾種特色:多元敘事視角(上帝視角、人類視角、蟲鳥視角)、構圖角度(平視、俯視、仰式)、插畫風格(留白、寫實、寫意)。畫面表現上,時而宏觀,時而微觀,造成使用空拍機、放大鏡或望遠鏡觀察自然生態的視覺效果;基調時而現實,時而奇幻,則體現在照片、擬真插畫、寫意插畫的等素材與呈現手法的選擇上。還有,他也擅於利用繪本翻頁的方向與順序、水平畫面的對比,描繪季節遞嬗與生態環境變化。

 

  個人認為,邱承宗的確實現了自己的期望,創作出具有文學性的科普書。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生態繪本最重要的是什麼?文學性是否必要?而所謂的文學性,指的若是優美的文字,卻有礙繪本的誦讀,那麼是否應該轉而追求另一種文學性──文詞簡潔而情節雋永?此外,邱承宗固然是繪製蟲鳥的高手,人物造形相較下卻較為單薄。上述兩點若能有所突破,相信他將持續為讀者帶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精采作品。

 

 

※相關資料及文獻來源

陳玉金,〈邱承宗──用圖像為臺灣紀錄生態〉。

林子昭,〈圖繪自然詩歌 生態畫家邱承宗〉。

諶淑婷,〈專訪生態畫家邱承宗:「在戶外攝影是吸收知識,在室內作畫是釋放觀念。」〉。

古國廷,〈細膩觀察 真實了解 邱承宗繪出自然之愛〉。

 

 

備註

1 國廷,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細膩觀察 真實了解 邱承宗繪出自然之愛〉(2013年03月06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84122。參閱日期:2024年01月04日。

2 諶淑婷,博客來OKAPI網站,〈專訪生態畫家邱承宗:「在戶外攝影是吸收知識,在室內作畫是釋放觀念。古」〉(2020年10月12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821。參閱日期:2024年01月04日。

3  同上註。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