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評析>碧翠絲・阿雷馬娜通往幸福的繪本散文詩——從《克拉拉的寶藏》到《巴黎的獅子》

 

文/辜瑀晴
圖/本文作者提供,部分取自網路
 

 

作者簡介

 


▲圖1: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Jake Green拍攝。

 

 

  長居法國的義大利繪本作家——碧翠絲・阿雷馬娜(見圖1),1973年出生於波隆那,在8歲時立志要成為「小說畫家」,在14歲時其創作的插畫故事就已參與巴黎龐畢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群展。她在烏爾比諾(Urbino)高等藝術學院學習平面設計和攝影,畢業後即於1996年獲得巴黎蒙特勒伊(Montreuil book fair)「Future Figures」插畫競賽首獎,隔年移居法國。1998年開始為龐畢度中心的年度兒童電影節設計海報(至2010年為止),也展開了與法國多家國際知名出版社的繪本合作。

 

  碧翠絲・阿雷馬娜在26年的創作歷程中累積了49本作品,她不僅為阿思緹・安娜・艾米莉亞・林格倫(Astrid Anna Emilia Lindgren)、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等具指標性的兒童文學作家的文本繪製插畫,自寫自畫的繪本作品也有26本。其原文出版的法文、義大利文繪本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日文、中文、瑞典文、西班牙文、德文、希臘文、葡萄牙文、波蘭文、荷蘭文、立陶宛語、斯洛伐克文、俄文、羅馬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等16種語言,且迄今獲得2次國際安徒生獎提名、3次法國猴麵包樹獎、5次德國白烏鴉獎、7次瑞典林格倫兒童文學獎提名,並獲得2010年義大利安徒生獎「年度插畫家」、2020年法國女巫獎、2022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頒發「傑出藝術家傑出獎」等眾多國際大獎肯定。

 

  提到獎項,2022年的林格倫兒童文學獎獲獎者Eva Lindström曾於2023年頒獎前直言:「Beatrice Alemagna 是一個很好的候選人⋯…我喜歡她的繪畫方式,這種詩意又有趣的方式。1」儘管2023年是由美國小說家Laurie Halse Anderson獲獎,不過受到來自瑞典、同樣身為繪本作家的Eva Lindström的青睞,還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今年(2024)碧翠絲・阿雷馬娜又再次獲得林格倫兒童文學獎提名,得獎者即將在4月9日公佈,非常期待碧翠絲・阿雷馬娜再次問鼎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兒少文學獎。

 

 

圖文交織而成的散文詩

  在碧翠絲・阿雷馬娜自寫自畫的繪本中,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故事類型,其一是沒有特定主角、但探討特定主題的故事,例如:《那些消失的事》、《巨大無比的小東西》;其二是以兒童(或動物)為主角的成長故事,例如:《玻璃小孩吉賽兒》、《永遠都不要!》;其三是顛覆、翻轉刻板印象的童話改寫,例如:《永別了,白雪公主》。

 

  碧翠絲・阿雷馬娜的創作路徑是有跡可循的,閱讀她的繪本總能在字裡行間、畫面翻頁的瞬間,察覺到潺潺流動的、靜謐而溫潤的詩意。藝文風主編—秀實在《詩歌的延伸:散文詩藝術本質論》專欄中指出:「散文詩是兼有詩和散文兩者特質,但卻應有明顯的主從。其主從的結合狀況是,散文的兩腿是踏在詩的兩腿上行走的。散文是散步,詩是跳舞,這是一般人的共識。⋯⋯散文詩仍應具有詩歌的語言,讓其具有神秘性,一如月亮的背面。⋯⋯散文的特質是敘述,敘述為文學上一種具條理的述說手法。即『前文後理』。達致『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如編織毛衣的針線,以正衣冠,具有絲絲縷縷的牽連。而散文詩雖則同樣以段落形式出現,並依序而行,其縫紉手法卻是一件百衲衣。2」秀實對散文詩的文類註解,讓我聯想到碧翠絲・阿雷馬娜的繪畫特點,她擅長使用蠟筆、鉛筆、色鉛筆、水彩,也善用各種不同的素材拼貼,像是照片、碎布、針線、羊毛氈、報章雜誌等,經常在同個畫面裡並置不同的繪畫技術,彷彿就是一件散文詩般的百衲衣。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像的表達,碧翠絲・阿雷馬娜把文字也當作一種繪畫素材融合進畫面裡,每個畫面裡不同的素材都是經過她反覆思考、嘗試才得以誕生。她曾在雜誌採訪中說道:「身為一個敘述者,文字就像鉛筆或畫筆一樣是我的工具。如果我沒有完全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得到文字,我就看不到圖像。所以一切都是從文本。」並強調:「在我開始最終的繪圖之前,故事必須清晰地在我的腦海裡。它必須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將製作草圖,就算已經重畫了數十次。3」先有故事再有圖,每個步驟和細節都做足詳盡的研究和規劃,她試圖用自己最精確的語彙傳遞她認為重要的、珍貴的事物,以及對生活的體悟與對自我的追尋。

 

  在台灣,碧翠絲・阿雷馬娜的第一本繪本《克拉拉的寶藏》(Le Trésor de Clara)(見圖2),在2003年由三之三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也是她2000年在法國出版的第二本繪本作品,故事的背景在巴西,內容講的是年僅十二在孤兒院工作的女孩克拉拉,與一群孤兒朋友之間深刻的友誼。從《克拉拉的寶藏》中便已可見圖像中複合媒材的並置使用,以及散文詩般如夢流轉、如歌悠揚的文字,一如故事開頭:「克拉拉住在巴西。克拉拉幾乎一無所有。她的皮膚是黃的,頭髮是黑的。她身上穿著一件寬鬆的T恤,腳下穿著一雙橡膠的涼鞋。不管晴天還是雨天,她都是這麼穿。」(見圖3)這個畫面裡運用簡單而寫意的線條筆觸、大面積的紅黃色塊傳遞巴西的熱情,映入眼簾的卻是只露出半個身軀的克拉拉,她正要經過一座暗紅色拱門,搭配短短的文字娓娓道來,質樸而鮮明的刻畫出克拉拉的形象與生活處境,畫面裡沒揭露的情節也勾起讀者對克拉拉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關於克拉拉的事情、她的寶藏是什麼以及她即將前往哪裡,這正好呼應秀實上述所說的:「散文詩仍應具有詩歌的語言,讓其具有神秘性,一如月亮的背面。」,營造神秘感也是詩意流淌的關鍵。《克拉拉的寶藏》做為碧翠絲・阿雷馬娜第一本以孩子為主角的繪本,不僅透過圖文交織展現詩性,更具濃厚的兒童關懷色彩,也以此奠定了這種用字淺白、蘊藏寓意的故事節奏,透過散文詩般的書寫方式訴說故事已成為她獨有的魅力。

 

 


▲圖2:《克拉拉的寶藏》,文/圖:碧翠絲・阿雷馬娜,三之三文化。

 

 


▲圖3:《克拉拉的寶藏》跨頁1。

 

 

為「自己」創作繪本

  對台灣讀者來說,碧翠絲・阿雷馬娜最廣為人知的繪本作品也許是2008年由米奇巴克出版社出版的《巴黎的獅子》 (Un lion à Paris)(見圖4),雖然是台灣翻譯的第二本碧翠絲•阿雷馬娜的繪本,卻已是她自寫自畫的第六本,於2006年在法國出版。故事講的是一隻年輕、好奇又孤單的大獅子隻身到巴黎追尋未來、尋找自我的冒險旅程。我是從《巴黎的獅子》才開始認識碧翠絲・阿雷馬娜、被她獨樹一幟的圖像吸引的,她採用攝影、拼貼、素描的手法,加上不合理的人物比例構圖,以及偏向濁色調的色彩選擇,這些創作特色的集結在我的心裡烙印一個屬於阿雷馬娜的記號。後來才知道,碧翠絲・阿雷馬娜並未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而且她從不使用電腦繪圖,畫面裡的選擇和安排都是她一點一滴親手製作的,或許是因為這樣,她在同個畫面裡混用各種繪材和技法,以及實物照片、手繪圖形交錯拼貼的使用方式,更貼近她實際觀察、感受事物的樣貌和狀態。

 

 


▲圖4:《巴黎的獅子》,文/圖:碧翠絲・阿雷馬娜,米奇巴克。

 

 

  《巴黎的獅子》做成上下翻頁的版式,蝴蝶頁的畫面是一雙看似孩子的手拿著地圖、規劃從里昂車站前往丹佛・羅什洛廣場(見圖5)。與《克拉拉的寶藏》相同,第一個跨頁就讓主角登場—一隻厭倦草原生活的獅子(見圖6),而且從蝴蝶頁就開始提供讀者線索,透過地圖讓讀者清楚知道這隻獅子即將從這裡到那裡,也引發讀者好奇:獅子怎麼逛巴黎呢?沿途風景是怎麼樣的?獅子能順利抵達廣場嗎?即便有些困惑主角明明是頭獅子,為什麼蝴蝶頁的畫面會是一雙長著孩子的指甲、形狀卻有點像爪子的手?跟著獅子探訪巴黎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作者或許善用了孩子充滿好奇心、對未知充滿想像和樂於探索的特質,這隻獅子就像孩子一樣,是個天生害怕無聊的探險家,而且對於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熱情。碧翠絲・阿雷馬娜說:「我就像那隻獅子,剛來到巴黎時,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與陌生。4」這隻失落就大吼一聲、開心也大吼一聲的獅子,也在不安、驚訝、失落的情緒中逐漸體會到都市叢林裡微小、一直存在的美好。我始終認為她的繪本雖然可以看見議題性:不會刻意強調議題,而是透過「尋找」獲得幸福和能量,正是她的故事裡經常出現的核心主題。碧翠絲・阿雷馬娜曾在南肯兒童節(South Ken Kids Festival)的專訪影片中提到:「當人們問我的職業是什麼時,我總是傾向不談論孩子。孩子是在我工作的途中才會出現的東西。一開始我只是想講故事、談論與展現某些事物。5」以《巴黎的獅子》為例,她在創作時不會去考慮孩子是否會喜歡這個故事,不過讀者卻能從獅子裡看見孩子。

 

 


▲圖5:《巴黎的獅子》蝴蝶頁。

 

 


▲圖6:《巴黎的獅子》跨頁1。

 

 

  《巴黎的獅子》是一本追尋幸福的繪本,一如它只用了兩個「獅子看螞蟻」的跨頁就詮釋了獅子在巴黎截然不同、發現幸福的心境轉變(見圖7,對照圖6),圖6是滿臉無趣地盯著螞蟻隊伍瞧的獅子,在圖7中撥雲見日、俯瞰如小螞蟻般的人群。對我而言它和《巨大無比的小東西》、《那些消失的事》是碧翠絲・阿雷馬娜的追尋幸福三部曲,翻頁之間可以觀察到作者如何從生活中體會幸福、定義幸福,以及她對「幸福」懷抱飽滿、豐盛的感受,以至於需要做三本書才能說得完整。

 

 


▲圖7:《巴黎的獅子》跨頁12。

 

 

結語

  2023年3月碧翠絲・阿雷馬娜在義大利波隆那童書展時舉辦個人畫展「Les Choses précieuses」(珍貴的事物,Beatrice Alemagna的執著追求)。「BOOM!Crescere nei libri童書插畫藝術節」更為碧翠絲・阿雷馬娜出版專書《Alphabet Alemagna》(見圖8)並提供展覽機會。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兒童文學專家Sophie Van der Linden於專書中提到:「在碧翠絲・阿雷馬娜的工作室裡,最引人注目、在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是一張巴勃羅·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的照片,上頭寫著他的名言:『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6」我猜想,對碧翠絲・阿雷馬娜而言,「像孩子一樣畫畫」一直是她嚮往也持續在做的事情,不過並不是畫得像小孩,而是畫裡有「童年」,童年時而微妙時而洶湧地滲透進她的圖文裡,純粹的童年是通往幸福的鑰匙,她捕捉了每個大人也曾經是小孩的不可逆性,儘管童年可能有純真也有陰暗,她視童年為寶藏,同時也透過繪本創作邀請讀者從書外(即遠處)回望、觀看童年。

 


▲圖8:《Alphabet Alemagna》,文:Martino Negri、Sophie Van der Linden、
Giovanna Zoboli等,圖:碧翠絲・阿雷馬娜,La Partie。

 

 

 

※相關資料及文獻來源:

Beatrice Alemagna blog ➝https://reurl.cc/qr5vn0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https://reurl.cc/dL2y5V

IBBY-HCAA 2022 Shortlist➝https://reurl.cc/E4r61a

瑞典「晚報(Aftonbladet)➝https://reurl.cc/N4Al99

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官網➝https://reurl.cc/rrD3dN

「一座城市,一部作品」:《巴黎的獅子》作者座談會紀錄➝https://reurl.cc/v0dpEa

「童里繪本洋行」IG➝https://reurl.cc/prMpxd

 

※相關圖片來源:

(圖1)https://reurl.cc/8NE3MM

(圖2)https://reurl.cc/rrDnQx

(圖3)(圖4)(圖5)(圖6)自行翻拍,僅做說明用途,圖像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版社所有。

(圖7)https://reurl.cc/RWX9VZ

(圖8)https://reurl.cc/A4x2jK

 

 

備註

1 引自瑞典《晚報(Aftonbladet)》:https://reurl.cc/N4Al99

2 引自藝文風主編——秀實專欄《詩歌的延伸:散文詩藝術本質論》:https://reurl.cc/zlZ7Ny

3 引自美國雜誌《漫畫雜誌(The Comics Journal)》:https://reurl.cc/G4xYyG

4 引自「一座城市,一部作品」:《巴黎的獅子》作者座談會紀錄:https://reurl.cc/v0dpEa

5 引自《Interview of Beatrice Allemagna - South Ken Kids Festival 2022》:https://reurl.cc/or1nMQ

6 引自《Alphabet Alemagna》p.98。

 

 

 

 

責任編輯:辜瑀晴、Sue、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