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 安徒生的剪刀(上) ——從剪紙、剪貼圖畫冊到寫作

文:藍劍虹
圖片提供:藍劍虹
 
 
    作家的形象通常和筆連繫在一起,可是,安徒生卻很例外地和剪刀連繫在一起。《安徒生傳》的作者,指出他是個「用剪刀寫作」的人。不只是別人這樣說他,安徒生自己也自豪地說:「從安徒生的剪刀下,剪出了童話。」(註一)當然,這裡的「寫作」或是「童話」指的是安徒生那些優雅富有想像力的剪紙作品。不過有趣的地方在於,安徒生會以「童話」來指稱這些剪紙作品。這一點令人好奇,在剪紙或其他的繪畫創作和安徒生的童話、詩歌創作存在著怎樣的連繫?難道在剪刀中存在著他寫作的祕密嗎?
 
剪  紙
    從《安徒生剪紙》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精彩的剪紙畫。我們也知道了安徒生是一個隨身攜帶著一把銳利的大剪刀的人,熱愛旅行的他在旅行時也一樣帶著。這把剪刀有什麼作用呢?剪貼和拼貼。這需要分成兩點來說。第一,是涉及圖像的。他帶著剪刀,用來剪取在旅途中可以收集的圖片和進行剪貼的工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去世後留下的大量剪貼畫冊和晚年從事的由大量圖像拼貼而成的「影像屏風」中得知。第二,文學創作的。這涉及其創作方式,同時也是其文學比喻。
 
    與前文(〈安徒生的眼睛〉)論述的墨跡畫相比較,首先應當注意到剪紙和墨跡畫同樣都是以「對稱形式」形成。第二,剪紙依然是以剪刀剪出的形狀去帶動下一刀的形狀連繫而成。換句話說,它依舊是以形狀與形狀的聯想來構成:當紙對折或是四折之後,剪的人無法一次看見所剪出的造型,必須等到將紙打開後才可以看見完整造型。這和墨跡畫的運作相同,之後,一樣得再將紙折疊,依據第一個形成的造型接續下來補充畫面,這個過程反覆進行,直到作者可接受的完整形象出現。
 
    在墨跡畫中,也是一樣的,墨跡畫並非一次形成,一樣會有反覆滴落墨汁在所需位置在折疊然後添加的過程,而且此一方式特別容易產生各種古怪充滿想像造型的作品出來;除非已經熟練,不然剪紙的人在首次剪的過程無法完全預知剪出來的完整形象。剪紙畫最主要的樂趣所在,這個在把紙打開「發現」形象的過程和墨跡畫相類似。
 
    它和墨跡畫的主要不同在於,剪紙者可以具有較主動性地去製造可控制和可應用的偶發造型出來,這些可以從安徒生的一些具有裝飾性或是純粹造型練習的剪紙作品中看到(圖1),而相對的,墨跡畫則主動性較低(不容易控制墨水被擠壓的流動效果等)。
 
剪紙
 
    這些都說明了,在剪紙中,安徒生依然依靠著以聯想進行的「發現」的創作方式:「從安徒生的剪刀下,剪出了童話。」安徒生用這句話強調了即興創作的重要性,特別是剪貼創作。《安徒生傳》作者詹斯?安徒生(Jens Andersen)分析:
 
        剪紙過程中突然的、意料不到的人物形相的出現是安徒生內心強大力量的表現,這個創造力會在創作過程中湧現出來(…)安徒生開始讓紙張繞著冰冷的刀刃轉動,坐在桌邊的孩子們就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現。一個根據這個剪紙的臨時創作的童話馬上就會出現。在中途,安徒生會多次停下來,變換紙張的軸線,打破原來的對稱,出現新的角度和視野。這種策略與他寫作或口述故事的策略是一致的,他像拍電影一樣,切斷時間表,突然重組一個作品,或是插入一個新觀點、景物或是角色。(註三)
剪紙
 
    剪刀是其主要的創作工具,而這把剪刀和其所代表的製造聯想的能力,將會持續延伸到他的「拼貼畫冊」和文學創作。
 
即興的拼貼畫冊
    「拼貼畫冊」是安徒生很特殊的創作形式,而且只進行單本的手工創作,共有16本 (註五),沒有複製品。他是為了特定小孩或是和特定小孩一起創作的。 (註六)小時候曾收到安徒生給她的拼貼畫冊的麗格摩兒,後來這樣回憶:「他(安徒生)和孩子溝通的特殊方式之一是替他們拼貼畫冊。他從廣告、從有圖畫的刊物、從包裝紙、從海報上,從各處收集材料(註七)(…)他對家裡的孩子很好很友善(…)讓他們最高興的是他為他們拼貼畫冊。
 
    他從各處收集圖畫(…)如果圖畫與圖畫之間沒有用一篇文字連接起來的話,他至少會寫很多首小詩——最讓孩子們開心的是他貼近畫冊裡的那些剪紙。他從不先用筆為他的人物畫草稿。他只是把紙疊起來,坐在那裡一面講著,一面憑空剪著——誰也不知道他剪了些什麼,待他再次把紙打開,那一塊紙頭上就變出了最有趣的圖形,天使、天鵝、騎士、『背上有鑰匙的宮廷侍從』、宮殿,什麼都可能。這些圖形中盡是童話的情趣和童稚的幻想,最吸引孩子們,成了孩子們最想從書中找到的東西。」(註八)
 
    從這些回憶敘述,我們可以一窺安徒生藉由拼貼的圖像與自由插入的剪紙圖像來說故事的場景。諸多圖片是長期間,從不同來源(廣告、包裝紙、有圖畫的書刊)收集而來,間插以他自己的剪紙,並以文字,尤其是短詩,連綴而成。這樣的說故事場景,也被安徒生自己轉寫在他的童話故事之中,就是《乾爸爸的畫冊》。在此故事中,安徒生化身為孩子來述說他的拼貼畫冊的說故事場景:「乾爸爸可會講故事啦,講許多許多,很長很長;他還會剪紙,會畫畫。快到耶誕節的時候,他便拿出一本用潔白乾淨的紙訂成的寫字簿來,他把從書本上、報紙上剪下來的畫都貼在紙上;要是剪下來的畫不夠用來表明他要講的故事,他便自己畫。我小時候得到了好幾本這樣的畫冊。」(註九)
 
剪紙
    這些畫冊理會拼貼上將近1000幅圖片:「這些圖片五花八門,有的是地圖、風景畫或是路標,有的是歷史事件、肖像、動植物甚至傢具和工具的圖片。」在《乾爸爸的畫冊》裡,第一頁有一張從《飛行郵報》上剪下來的一張畫片,上面可以看見哥本哈根、圓塔和聖母院教堂,這張畫左右兩側各貼有一張舊燈和燈臺的畫片,上面各寫有「鯨油」和「瓦斯」;故事說下去我們會發現,這個畫冊是從哥本哈根全面停止使用燃燒鯨油的舊路燈和啟用用瓦斯管連接的新路燈的新舊交替時刻開始的,接下來,整本畫冊描繪了「哥本哈根的生活和時代」。(註十一)
 
    可以從《乾爸爸的畫冊》看到這是一個典型的看圖說故事的場景:安徒生藉由剪刀,剪下時代的圖片,然後即興地在這些圖片中說故事,其中穿插著他的剪貼和詩文作為解說。故事在圖片和圖片之間進行,也在圖片和文字之間進行,藉由聯想和想像力連繫起來:一幅畫有巨大的魚的風景畫片,下面寫著「一條鯨魚在尼索花園附近,牠想上岸,因為牠胃痛。」這些拼貼畫冊的特別之處在於:
 
        用很多的不同的視覺圖片來講一個故事。但是只有通過一些精心挑選的詞語才能把這些拼貼畫裡的視覺元素貫穿起來。一個小孩子在看安圖徒生的圖畫書時,通過看圖,聯想在心理建構它們之間的連繫就可以看懂。(註十二)
剪紙
剪紙
 
    安徒生熱愛義大利,而恰好地,當代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就回想起他小時候不懂字的時候的看圖說故事的回憶。這個回憶與前述的圖像聯想的方式相當接近。那時作家還小,他的母親就為他訂購了許多《兒童郵報》,上面有很多漫畫,作家回憶:
 
        由於我還不識字,反而輕易地略過文字,只看圖畫就夠了(…)我會花上好幾個小時(…)在腦海中講故事給自己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圖畫場景——我為同一個故事創造不同的變體版本,將個別的插曲片段串連起來,成為一個更大範圍的故事(…)讓一系列故事和另一個不同系列的故事混合,發明出新的系列故事,使其中的次要角色變成主角(…)看無字的圖畫無疑是一種寓言塑造、風格表現和意象組合的訓練。(註十三)
 
可以看得很清楚,卡爾維諾小時候對圖片的閱讀方式,正是安徒生的拼貼畫冊的創作和講述有其相同原理。綜合而言,在此發現到從墨跡畫、剪紙到拼貼畫冊有其共通模式:即以事前收集圖像或是自動或半自動效果製造出來的圖像(如墨跡、剪紙等)為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以聯想力運作於這些先備現成素材之中,即興地串聯和自行補充添加的方式以統攝部分與部分的關係,賦予其整體性和完成創作。安徒生自己則是指稱這樣的創作方式為「故事的反面」:「因為一般是圖畫根據故事而創作,而這卻相反,故事是根據圖畫而創作的。」(註十四)
 
剪紙
 

 

註一  轉引自詹斯.安徒生,《安徒生傳》,臺北:聯經,2006,頁548。
註二  引自《安徒生剪貼》,前引書,頁137,圖100。
註三  《安徒生傳》,前引書,頁548,頁549。
註四  圖片網址:http://holeintheclouds.net/sites/holeintheclouds.net/files/good_morning/12jan/hans.jpg
註五  《安徒生剪紙》,前引書,頁59。
註六  「安徒生從1852年開始把拼貼畫冊當作一項認真對待的造型藝術創作。安徒生沒有結過婚,也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當時47歲的他跟前卻有許多和他關係很親密的小朋友。這些孩子大多是他好友的孫子輩。安徒生很喜歡他們,為他們剪紙,為他們寫詩。」參見《安徒生剪紙》,前引書,頁58。
註七  麗格摩?兒史坦普,1905年第27期《圖畫時報》,轉引自《安徒生剪紙》,前引書,頁174。
註八  麗格摩?兒史坦普,載於1911年《家庭》,轉引自《安徒生剪紙》,前引書,頁182。
註九  轉引自《安徒生剪貼》,前引書,頁169。
註十  安徒生的「剪貼圖畫冊」可以在下面網址看到全本的剪貼冊。
網址:http://www.kb.dk/permalink/2006/manus/24/eng/1/
註十一  參見安徒生,《安徒生故事全集》(四之四),葉君健譯,臺北:遠流,1999,頁176-頁208。
註十二  同上註;頁540。
註十三  參見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1996。
註十四  《安徒生傳》,前引書,頁54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