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親子塗鴉創作與偶戲的跨界融合——探索兒童文化的新視野

 

文/江明怡
圖/本文作者提供

 

 

研究動機:一場關於「兒童文化設計」的演講

 

  林宇儂的「從兒童文化切入談設計」講座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林宇儂在講座中,分享了他在歐洲各地參觀兒童博物館的見聞與經驗。透過真實案例和實地考察的照片,生動地展現了這些博物館如何結合藝術和教育,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充滿啟發性的學習環境。

 

  我特別留意到「以孩子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將兒童視為具有自主性的獨立個體。其中,「兒童參與式工作坊」的概念吸引了我的注意。林宇儂說:「事前告知孩子原因,事後邀請孩子參與結果。讓孩子主動嘗試並參考孩子的意見,這些都算是兒童參與。兒童參與最重要的是消化和收斂得到的資訊。」這段話真是當頭棒喝,讓我深刻反思。由於工作的需要,過去我幾乎每週都在設計新的教案。然而,近年來我似乎遇到了瓶頸。不過,林宇儂的詳細分享和解說,給了我許多新啟發,我重新評估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不僅重新燃起我對於教學和教案設計的熱情,也激發了我對兒童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基於以上動機,我想要嘗試將以往的親子塗鴉工作經驗與偶戲文化結合起來,進行跨領域的探索。透過親子共同參與的方式,期待能夠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結,同時啟發他們對於藝術和偶戲文化的新認識。

 

 

親子共同創作:特色與重要性

 

  羅恩菲爾(Viktor Lowenfeld)對於兒童繪畫心智發展的研究,影響二十世紀的藝術教育理念。他認為孩子天生具有創作表達能力,需要用合適的創作主題、媒材與課程來引導,才能讓兒童的藝術創作活動,展現適齡的表現力。1  家長是孩子的藝術啟蒙者,親子共同創作的經驗,對孩子的藝術發展至關重要,共同創作能提升雙方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在親子藝術課程結束後,許多家長反應,他們在課堂當中,常常會被孩子天真無邪的創意和想像力啟發,重新喚醒自身的創作潛力。同時,孩子也會從家長的陪伴中,學習新的創作技巧和表現方法,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這種互相啟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雙方的創意發展和藝術表達能力。當然,與孩子一起參與藝術活動最重要的好處,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情感聯繫,這樣的活動,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親子塗鴉創作與偶戲的跨界融合

 

 


▲圖1:《自私的巨人》演出劇照,擷取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官網http://www.puppetx2.com.tw/2022/07/22/%e8%87%aa%e7%a7%81%e7%9a%84%e5%b7%a8%e4%ba%ba/

 

 

  2023年,臺東大學邀請了「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圖1)演出《自私的巨人》(圖2),這次演出讓我驚艷不已。表演開始時,我立刻被那巨大的人偶和充滿創意的場景所吸引。這次偶戲不僅讓我體會到藝術的魅力,更讓我感受現代偶戲多元、豐富精彩的表現方式。

 

 


▲圖2:「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來校片

 

 

  偶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參與。然而,現代家長對於偶戲文化的認識卻相對較少。與同學討論後,我們決定以偶戲作為跨界合作研究的主題。我們將以親子工作坊的形式來規劃這次的研究,希望通過親身體驗,讓家長更好地理解這門藝術的價值,並與孩子共同享受這份文化盛宴;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工作坊,能讓參與者對偶戲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推廣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讓更多人認識並欣賞偶戲的魅力。   

 

  將親子塗鴉創作與偶戲相結合,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這種結合可以融合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從而為兒童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藝術體驗。塗鴉創作注重的是孩子們的表達力和創造力,這與偶戲的角色扮演相輔相成。將孩子的塗鴉作品,轉化為偶戲中的角色和場景,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到故事情節中。家長可以在塗鴉創作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參與,然後將這些作品轉化為偶戲中的表演內容,進一步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這種結合也能夠為兒童提供更多元化的藝術體驗,豐富他們的生活。

 

 

親子工作坊的設計

 

  對於3到5歲的孩子來說,使用過多工具製作偶道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大塗鴉是比較容易上手的辦法。透過結合故事情境扮演的塗鴉活動,孩子可以更加直觀、簡單地認識偶戲文化。

 

 


▲ 圖3:「偶趣塗鴉」工作坊的招生文宣

 

 

親子工作坊的實踐操作

 

1. 故事導讀(圖4):以《樹懶的森林》繪本作為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化身為森林動物,沉浸在森林的生活情境中,這樣的故事主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和共鳴。

 

 


▲ 圖4:《樹懶的森林》繪本引導

 

 

2. 親子塗鴉(圖5、6):接著,家長和孩子互相為對方的紙衣裳畫上動物斑點,讓他們更融入《樹懶的森林》的故事情境。

 

 


▲ 圖5:親子共同創作講解                                                                                                  ▲ 圖6:親子共同創作實作

 

 

3. 肢體遊戲(圖7):家長與孩子穿上自製的動物紙衣裳後,開始模仿動物的動作與特徵,並通過戲劇情境與互動遊戲,進一步體驗和理解動物的世界。

 

 


 ▲ 圖7:化身為動物保衛森林

 

 

4. 顏料大塗鴉(圖8、9、10):活動最後一部分,孩子們化身為種樹的小小園丁,使用彩虹色的顏料,創造充滿幸福魔力的彩虹森林。

 

 


▲ 圖8:一起種出美麗的樹                                           ▲ 圖9:動物的新家~彩虹森林

 


▲ 圖10:保衛森林~任務成功

 

 

課前推廣與課後回饋

 

  兩次的工作坊活動,總共有12對親子參與。其中,針對3至5歲年齡層的小孩設計的「偶趣塗鴉」親子工作坊,有8組親子參與。活動開始時,我們會簡單介紹各種「偶」的種類,讓家長和孩子認識不同的偶戲形式。通過互動,我們發現大部分孩子最早接觸的都是「手偶」。工作坊活動結束後,我們收集家長們的回饋。透過這些寶貴的意見,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參與者的想法,並將其作為改進的參考。

 

 

    
▲ 表單一                                                                                                            ▲ 表單二        

 

 

  根據表單一和表單二的數據,可以分析出這兩場活動的年齡與性別分布情況,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以往的親子活動大多是由媽媽陪伴,但這次有四位爸爸參加,這在以往的活動中是較少見的。這不僅表示爸爸們對於參與子女的活動越來越積極,還反映了家庭角色分工的變化。其次,參與活動的家長年齡大多集中在40歲至45歲,這也表示了當代父母希望孩子更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他們認為,讓孩子接觸傳統文化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希望孩子從中學習寶貴的價值觀和歷史背景。這種以文化教育為出發點的參與動機,顯示出家長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期待。

 

 

    
▲ 表單三                                                                                                                    ▲ 表單四                  

 


▲ 表單五

 

 

  從表單三到表單五的數據來看,可以進一步分析家長對於偶戲活動的認識與參與度。大多數家長對於偶戲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參與過偶戲活動的家長卻是少數。這說明雖然偶戲在文化認知層面上有一定的普及,但在實際參與和體驗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表單六                                                                                                               ▲ 表單七                     

 

 

  而表單六和表單七的數據,則顯示家長在參與藝文活動時的意願和投入程度大多數家長願意花費一定數額(400-500元)參加這類活動,顯示出他們對於藝文活動的價值認同和投入,也說明了他們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但也希望活動的價格是可負擔的。

 

 

統整與反思

 

  除了問卷數據,下課後我們也收到許多媽媽的口頭反饋,我們總結出以下幾個重要反思:

 

  1. 家長能夠接受工作坊老師引導孩子參與繪製過程,並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投入和學習。
  2. 家長普遍認為,可以多舉辦偶戲相關的實作表演課程,這將提高孩子對學習偶戲相關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
  3. 孩子在塗鴉過程中表現出高度的投入,但由於參與人數過多,場地顯得有些擁擠,需要考慮場地、調整活動規模。
  4. 在戲劇情境和互動遊戲部分,家長建議在教學中,給予孩子更多時間表達自己的內在世界,享受互動的樂趣。

 

  這些反饋,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改進方向。

 

 

結論

 

  親子塗鴉創作與偶戲的跨界融合,不僅有助於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也在兒童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家長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我看到了這類活動的巨大潛力。展望未來,我計劃與美術館、博物館和學校等場所合作,利用這些機構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以工作坊的形式,,提供更豐富的活動內容,並與不同文化領域跨界合作。這些跨界合作的嘗試,將讓活動更加多元和有趣,吸引更多家庭參與。

 

 

備註

1  江學瀅,《玩藝術,酷思考》,台北市,商周出版,2016,頁133

 

 

 

 

 

責任編輯:羅以樂、Sue、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