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e
圖/皆出自網路,網址附於參考資料處。
「做出好的選擇並且記得你自己是誰。」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remember who you are.”
蓋瑞.施密特是美國著名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家,他的作品曾獲得紐伯瑞文學獎、普林茲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他善於將特定歷史時空背景與青少年議題融入小說中,例如小說《星期三戰爭》以1960年代美國為時空背景,主角的姐姐和父母大吵一架,只因為她在臉上畫上象徵嬉皮、反戰的小花。不只指出1960年代的美國青少年受到大環境的反戰思潮與嬉皮文化影響,同時也有世代之間的代溝、價值觀的衝突與需要彼此對話的永恆議題。施密特對青少年的關心和關愛,充分的展現在他的小說中。筆下的主角是外界看來憤世嫉俗、自傲又自卑、很難搞的青少年,而施密特的魔力就在於用精簡詼諧的文字,讓讀者在大笑和流淚的兩個極端來回,感受主角身為一個青少年的困難與掙扎。施密特的小說並不閃避呈現現實的殘酷,然而隨著故事推進,主角和讀者也不斷發現世界上溫暖與美麗的一面。他的故事告訴主角也告訴讀者 : 對,有時候所有一切都爛透了,但仍然有一些閃閃發亮的瞬間、一些希望,讓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命是美麗的。
沒被放棄的笨南瓜
施密特的故事中,不乏充滿關愛和願意理解青少年的長輩,他們耐心等待,並且深信每個孩子會在屬於自己的時機持續成長。在施密特的人生中,也出現過這樣的關鍵人物,不過直到這號關鍵人物出現以前,他得先獨自面對困境。在施密特小學一年級時,他的學校依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別,學習能力優良者為玉米組,被認定為未來有機會進入「好大學」的學生;學習普通者是青豆組,被認為「有機會上大學」;學習能力差的則是南瓜組,形同「被放棄」。施密特被老師評斷為學習能力差的南瓜學生。明明在同一班級,但南瓜組所得到的學習資源極差。舉例來說,在美國許多學校,課本並非個人財產,而是輪流使用。施密特的班級狀況是這樣的:直到學期末,玉米組和青豆組使用過的作業簿才會輪到南瓜組使用,而且作業簿上面大多保留著玉米和青豆練習過的筆跡。就像是這樣,有許多類似的教學與資源不公平的狀況,所以一直到小學四年級,被認定為笨南瓜的施密特都還不會認字、閱讀。
不過奇蹟出現了,學校裡的一位老師(Miss Kabakov),她相信施密特是個被耽誤的孩子,只需要一些幫助,這個孩子就可以學會認字和閱讀,所以她讓施密特轉入她的班級(前段班),Kabakov老師花了很多課後時間輔導施密特,施密特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學會認字、逐漸愛上閱讀,也漸漸跟上前段班的進度。而這個奇蹟般的經驗也啟發了他榮獲紐伯瑞文學獎的作品《星期三戰爭》。
磕磕絆絆的找尋之路
施密特高中時立志成為一名海軍,但他沒想到的是,他有色盲,而這點讓他無法通過海軍入學測驗。一夕之間,他計畫已久的海軍職涯不翼而飛。面對令人錯愕的狀況,施密特決定前往阿拉斯加的大學去攻讀法律,他說之所以去那所學校,純粹是因為想看看阿拉斯加的景色,而這個理由顯然不足以支撐繁重的法律系課業,所以大三那年他休學了。休學之後,他認為不如去做他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重新申請進入麻州的Gordon大學主修英文。這一次他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也持續地在這個領域研究,最後順利拿到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並任教於大學。
然而,若要提到他如何走上創作之路,這始於一場意外。施密特在畢業前必須寫出他稱為「無聊至極」的論文,某天就在他輸入完一堆艱澀的拉丁文文獻時,他不小心敲到某個按鍵,就這樣,先前所有輸入的資料通通消失了。他坐在電腦前發呆,心底深知一切必須重新來過,他繼續敲打鍵盤,但他沒有重新輸入文獻,而是開始編寫故事。他表示比起書寫論文,寫故事好玩多了,而且還不必使用拉丁文或是附上一大堆註腳。誰也料想不到,這個烏龍事件成為施密特的創作起始點,而那位在電腦前欲哭無淚的博士生,會在日後成為如此傑出的兒少年小說作家。
不過多年來,施密特能夠創作不輟、同時擁有穩定的產值主要來自於他的自律與堅持。因為除了兒少作家的身份以外,他也是一名全職的大學教授。在如此繁忙的生活日程中,他如何能夠以穩定、平均一到兩年一本小說的產量創作呢?他曾經分享,他每天都寫五百字,不論那天狀況是腸枯思竭或是靈感湧現,他就是寫五百字,針對那五百字反覆的琢磨、調整,直到滿意為止。面對寫作的那股匠人精神,也的確從施密特文字精簡、詼諧又富含深意的特色中呈現出來。
必須先愛他們,再為他們創作
一直以來,施密特的故事都以青少年作為主角,他筆下的角色極其生動,對於每個經歷過青少年階段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過往的影子。施密特說:「你可能會聽到不少人說『喔!我真希望可以再回到我的大學時期。』;或是『喔!我很懷念我的高中歲月。』,但是不會有人說『喔!我好懷念國中時期!』。因為那是一個很困惑與混亂、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的階段,可能前一秒像個二十幾歲的人,下一秒行為卻跟五歲小孩沒兩樣。」對施密特而言,這個階段非常的有趣。這是一個從小孩過渡到大人的成長階段,青少年開始相信一些事情、做出一些選擇,不再是出於父母的信念或認知觀,而是出於他們自己的判斷,他們開始學會懷疑與拒絕既有的觀念。雖然這樣的轉變或許是整體社會上、文化上相對抵制的,但是這卻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必經的歷程。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去衝撞、抗衡,但同樣也有不少人在青少年階段避開了這樣的衝突。施密特就提出一個問題:那些「順利閃避」後的青少年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呢?青少年階段常見的「麻煩」和「衝突」,在施密特的眼裡都是非常珍貴而迷人(fascinating)的成長歷程。
他認為為青少年書寫的前提是:「你必須去愛他們,你必須去愛他們所處的位置、為他們所處的階段著迷,然後去觀察他們所處的這個階段。此外不是以一個老師、一個長輩的立場(去書寫),而是單單以一個「深為這個人生階段所著迷之人」的立場去書寫。」1
「對李子乾厭惡」共感
施密特認為理想的兒少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應該要如偉大的C·S·路易斯(《納尼亞傳奇》作家)。他的論文中提到的一場際遇:有一次C·S·路易斯在餐廳用餐時,服務生端上了一盤附贈的李子乾,C·S·路易斯忍不住嫌惡地說:「我恨李子乾!」,那時他背後傳來一個小男孩的聲音:「我也是!」,他轉過去看到在後面用餐的男孩,他們眼神交會、彼此心照不宣,那時,他們之間並沒有任何身份的代溝,只有「我們一樣痛恨李子乾」的共感。而施密特認為這就是理想的兒少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2
創作觀︰不完美的世界仍有希望與美麗
施密特認為兒少作家們都有著共同的任務和責任感,那就是盡最大的努力為社會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人——孩子們創作出最棒的作品。因此「雖然就像我們已知的,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它依舊美麗,生命中仍然有許多美好的事情。這個世界不完美,但重點是,接下來你想要怎麼做呢?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讓它變得更好一些呢?」3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創作中充斥著憤恨不平與絕望,可以,但請將這些給成人讀者閱讀,而不是兒少讀者。他認為一本為兒少讀者創作的書,至少在故事結尾時,不應該只是讓讀者感受到絕望或是世界末日將至,而是應該在故事結尾時帶出希望的訊息。
沒有窗戶的監獄中那位熱愛星星的少年
這位作家不只是在故事中試著帶給讀者希望,他也把對青少年的關懷在他的生活中延續下去。除了平日的創作、教學,施密特也在監獄和看守所教導寫作。不過當初到監獄探訪青少年獄友純粹是個意外,但那次的經驗不僅讓他更警惕自己身為作家的身份,也讓他更自覺自己的文字與故事對兒少讀者帶來的影響。某年四月份,他以作家身份到密西根北部的一所學校演講,晚餐時間他和圖書館員們一起用餐,當時外面正下著暴風雪,一整天下來他已經很疲累,而且他心裡一直惦記著堆得如山高的待批改作業,所以整頓晚餐他只希望快點結束,但在晚餐終於要結束時,他們跟施密特說:「我們有一個讀書會,是幾個不喜歡閱讀的男孩組成,他們最近正在讀你的作品,但讀得很辛苦,不知道你今晚願不願意跟我們一起去跟他們見個面?」當時他心想:「不要!我超級不想!我還有一堆作業要改!」但他卻口是心非的回答:「樂意至極!」。於是他們開車前往,但他沒想到一路開到了遙遠的城外,甚至到了沒有柏油路、沒有路燈照明的鄉間小路,施密特覺得這根本就是恐怖小說的情節。最後,他們開進一棟發著微光的建築物之後,施密特才被告知那是一座男子監獄,那是他生平第一次進到監獄。他們穿過一道又一道的鐵門,總共六扇鐵門在背後關上並且鎖上,他才終於見到讀書會成員,當時已經有十二位男孩在等待他們的到來,其中六位男孩從49哩外最高戒備監獄過來。他一時不知道該跟這些孩子說什麼,但身旁的圖書館員告訴這群男孩施密特就是他們手中書的作者,然後請他們分享個人覺得最有共鳴的角色。施密特沒想過他們很踴躍發言,過程中,施密特越是了解這群男孩與角色之間產生共鳴的原因,他越是感到心碎。有個男孩告訴施密特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寫有關星星的事。施密特問那男孩最喜歡哪顆星星,他回答:「木星(Jupiter),木星是我最喜歡的行星。」然而這個熱愛星星的孩子被監禁在一個沒有任何窗戶的建築物裡。在那之後施密特寄了有關行星的海報和書給那個孩子,但被全數沒收了,因為在那裡不允許任何私人物品。
那次意外的讀書會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他時常想到這群孩子是如何度過一天:他們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進入單獨監禁室直到六點鐘,然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沒有任何課程,他們玩乒乓球、看電視直到下午四點半,這就是他們的一天,那幾個孩子當時已經在監獄待一年半了,一次都沒有見過他們的親友。施密特說:「我們拋棄小孩,我們真的這麼做了。當我想到寫作時,我想到這12個孩子,我想到書本是他們唯一的陪伴。」他把這些孩子放在心中,並且希望在創作時,他也要為了這些孩子創作。而施密特也一直記得那位喜歡木星(Jupiter)的男孩,後來他寫了一個關於經歷許多傷痛、被命運捉弄而進入少年監獄的男孩,出獄後在寄養家庭中重新找到愛的故事,書名就叫做Orbiting Jupiter。
施密特無疑是美國相當成功的青少年小說作家,從他的創作觀、他的作品可以看見他對青少年的關懷與同理,他善於描繪青少年敏感、脆弱、渴望被認同、想融入同儕、憤怒、受傷、不知所措的內心世界。他筆下的青少年都必須直面許多生命的難題,這當中有許多的難題是「大人」都不一定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施密特總會讓主角和讀者在這一切亂糟糟、灰撲撲的世界中找到希望、看到愛和包容。就像他的故事中總會有一兩個溫暖的大人讓主角知道「我相信你,我知道你會做出好的選擇。」施密特讓故事接住那些站在懸崖邊的青少年,也接住了兒少讀者的心。
作品簡介
▲《星期三戰爭》,台灣東方,2009。
《星期三戰爭》
以1960年代越戰徵召、反戰嬉皮文化崛起的美國為背景,主角是一位名叫霍林的七年級學生。他因為宗教的因素,週三下午是班上唯一不用去天主教堂與或是猶太學堂的學生,也是唯一一位留班的學生。但他發現他的級任導師超級討厭他,總是處處找他麻煩。然而,霍林的父親與級任導師的家庭有生意上的往來,級任導師對霍林的印象可能會影響到父親的生意,所以他只能忍耐還有盡量不去接觸這位討厭他的老師,但每周三下午霍林都被迫要跟討厭他的級任導師共處一室。霍林相信級任導師是為了折磨他,才會在每週三下午要他讀莎士比亞。但他想都沒想過,莎士比亞的劇本其實滿有趣的,而且級任導師大概沒發現,這些台詞裡有許多文謅謅的髒話。但有一天霍林不小心放出他們班上寄養的兩隻老鼠,隨後發生一連串的事件,這讓霍林必須要付出代價……
▲《那又怎樣的一年》,未來出版,2012。
《那又怎樣的一年》
本書主角道格首先出現在《星期三戰爭》當中,他是學校中的超級惡作劇達人,也是老師和其他學生避之唯恐不及的惡霸。不過在這本書中,作者施密特以道格為第一人稱出發,從道格一家人搬到新的小鎮開始,慢慢揭露這位十四歲不快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背後的原因:道格從小在家暴的家庭中成長,看到他爸爸酗酒後毆打母親;哥哥從小有樣學樣總是欺負道格,而且慢慢變得與家暴的父親越來越像;周圍的親友、師長都認為道格是個沒出息的人,而他也相信他們的說法,認定自己就是這樣。但來到新的小鎮後,從一個老摳摳的圖書館員到紅髮女孩,這些人讓道格願意慢慢敞開心房,去信任他人並分擔他生命中的痛,也讓其他人有機會能夠認識「真正的他」。
小說作品列表
英文書名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繁體中文版 |
The Sin Eater | 1996 | Dutton Publishers | |
The Blessing of the Lord | 1997 | Eerdmans | |
William Bradford: Plymouth's Faithful Pilgrim | 1999 |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
|
Anson's Way | 1999 | Clarion Books | |
Ciaran: The Tale of a Saint of Ireland | 2000 |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
|
Mara's Stories | 2001 | Henry Holt | |
Lizzie Bright and the Buckminster Boy | 2004 | Clarion Books | 《鯨眼》 (台灣東方,2006) |
In God's Hands | 2005 | Jewish Lights Publications; Woodstock, Vermont |
|
First Boy | 2005 | Henry Holt | |
The Wednesday Wars | 2007 | Clarion Books | 《星期三戰爭》 (台灣東方,2009) |
Trouble | 2008 | Clarion Books | |
Straw into Gold | 2009 | Clarion Books | |
Okay for Now | 2011 | Clarion Books |
《那又怎樣的一年》 |
What Came from the Stars | 2012 | Clarion Books | |
Martín de Porres: The rose in the desert | 2012 | Clarion Books | |
Orbiting Jupiter | 2015 | Clarion Books | |
Star Wars: 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 | 2017 | Del Rey | |
Pay Attention, Carter Jones | 2019 | Clarion Books | |
Just Like That | 2021 | Clarion Books | |
The Labors of Hercules Beal | 2023 | Clarion Books |
▲ 蓋瑞‧施密特的作品中英文出版資訊對照表
※參考資料
一、書目
Schmidt, Gary. D.“Love, like Leeches…”Been There, Done That. Winchell, Mike. Grosset & Dunlap. 2015. Pp2-5.
Schmidt, Gary. D. “Falls”Been There, Done That. Winchell, Mike. Grosset & Dunlap. 2015. Pp6-14.
二、網路資料
(一)影片
Kenower, Bill. “Gary Schmidt Interview.”8 June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bEVWJU1rE,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Library of Congress. “Gary D. Schmidt Talks About the Herculean Challenges of Seventh Grade.” 25 August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GUCdM4bnw,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Library of Congress. “Gary Schmidt: 2011 National Book Festival” 13 October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ftyRxhLrg,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MackinEducational. “Interview with Award-Winning Author, Gary Schmidt: Writing for Children.” 5 September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qvWEgfBf0,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二)網站
Sableski, Mary-Kate.“Sharing Our Stories: The Work of Gary D. Schmidt.”ALSC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 2018, https://journals.ala.org/index.php/cal/article/view/6898/9284,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Schmidt. Gary D.“TWELVE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MY STUDENTS AND MY TEACHING AFTER A BUNCH OF DECADES”HAPPER STACKS. September 2023, https://harperstacks.com/blogs/blog/gary-d-schmidt,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三)圖片
蓋瑞‧施密特照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sca_esv=ebabc885052a0758&rlz=1C1CHBF_zh-TWTW899TW899&sxsrf=ACQVn085dyMx9yYqmGW-QGWXTj9VVNOm2g:1708345871892&q=Gary+Schmidt&tbm=isch&source=lnms&sa=X&ved=2ahUKEwjsyuOmtLeEAxW1hq8BHTXiCzMQ0pQJegQIDRAB&biw=1707&bih=781&dpr=1.13#imgrc=XWi7INuHeRdF2M
《那又怎樣的一年》圖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9%82%A3%E5%8F%88%E6%80%8E%E6%A8%A3%E7%9A%84%E4%B8%80%E5%B9%B4+%E8%AA%A0%E5%93%81&tbm=isch&ved=2ahUKEwjtl_PcztyDAxVKnq8BHQl-C74Q2-cCegQIABAA&oq=%E9%82%A3%E5%8F%88%E6%80%8E%E6%A8%A3%E7%9A%84%E4%B8%80%E5%B9%B4+%E8%AA%A0%E5%93%81&gs_lcp=CgNpbWcQA1CLBljjGWC0HGgAcAB4AIABSYgB2gmSAQIyMpgBAKABAaoBC2d3cy13aXotaW1nwAEB&sclient=img&ei=9K-jZe3NH8q8vr0Pifyt8As&bih=781&biw=1707&rlz=1C1CHBF_zh-TWTW899TW899#imgrc=2fE3NwQL1Ho_tM
註解
1. MackinEducational. “Interview with Award-Winning Author, Gary Schmidt: Writing for Children.” 5 September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qvWEgfBf0
2. Kenower, Bill. “Gary Schmidt Interview.”8 June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bEVWJU1rE
3. 同註一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