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Sue
圖/皆出自網路,網址附於參考資料處。

 

 

 

 

「做出好的選擇並且記得你自己是誰。」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remember who you are.”

 

 

  蓋瑞.施密特是美國著名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家,他的作品曾獲得紐伯瑞文學獎、普林茲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他善於將特定歷史時空背景與青少年議題融入小說中,例如小說《星期三戰爭》以1960年代美國為時空背景,主角的姐姐和父母大吵一架,只因為她在臉上畫上象徵嬉皮、反戰的小花。不只指出1960年代的美國青少年受到大環境的反戰思潮與嬉皮文化影響,同時也有世代之間的代溝、價值觀的衝突與需要彼此對話的永恆議題。施密特對青少年的關心和關愛,充分的展現在他的小說中。筆下的主角是外界看來憤世嫉俗、自傲又自卑、很難搞的青少年,而施密特的魔力就在於用精簡詼諧的文字,讓讀者在大笑和流淚的兩個極端來回,感受主角身為一個青少年的困難與掙扎。施密特的小說並不閃避呈現現實的殘酷,然而隨著故事推進,主角和讀者也不斷發現世界上溫暖與美麗的一面。他的故事告訴主角也告訴讀者 : 對,有時候所有一切都爛透了,但仍然有一些閃閃發亮的瞬間、一些希望,讓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命是美麗的。

 

 

沒被放棄的笨南瓜

  施密特的故事中,不乏充滿關愛和願意理解青少年的長輩,他們耐心等待,並且深信每個孩子會在屬於自己的時機持續成長。在施密特的人生中,也出現過這樣的關鍵人物,不過直到這號關鍵人物出現以前,他得先獨自面對困境。在施密特小學一年級時,他的學校依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別,學習能力優良者為玉米組,被認定為未來有機會進入「好大學」的學生;學習普通者是青豆組,被認為「有機會上大學」;學習能力差的則是南瓜組,形同「被放棄」。施密特被老師評斷為學習能力差的南瓜學生。明明在同一班級,但南瓜組所得到的學習資源極差。舉例來說,在美國許多學校,課本並非個人財產,而是輪流使用。施密特的班級狀況是這樣的:直到學期末,玉米組和青豆組使用過的作業簿才會輪到南瓜組使用,而且作業簿上面大多保留著玉米和青豆練習過的筆跡。就像是這樣,有許多類似的教學與資源不公平的狀況,所以一直到小學四年級,被認定為笨南瓜的施密特都還不會認字、閱讀。

 

  不過奇蹟出現了,學校裡的一位老師(Miss Kabakov),她相信施密特是個被耽誤的孩子,只需要一些幫助,這個孩子就可以學會認字和閱讀,所以她讓施密特轉入她的班級(前段班),Kabakov老師花了很多課後時間輔導施密特,施密特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學會認字、逐漸愛上閱讀,也漸漸跟上前段班的進度。而這個奇蹟般的經驗也啟發了他榮獲紐伯瑞文學獎的作品《星期三戰爭》。

 

 

磕磕絆絆的找尋之路

  施密特高中時立志成為一名海軍,但他沒想到的是,他有色盲,而這點讓他無法通過海軍入學測驗。一夕之間,他計畫已久的海軍職涯不翼而飛。面對令人錯愕的狀況,施密特決定前往阿拉斯加的大學去攻讀法律,他說之所以去那所學校,純粹是因為想看看阿拉斯加的景色,而這個理由顯然不足以支撐繁重的法律系課業,所以大三那年他休學了。休學之後,他認為不如去做他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重新申請進入麻州的Gordon大學主修英文。這一次他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也持續地在這個領域研究,最後順利拿到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並任教於大學。

 

  然而,若要提到他如何走上創作之路,這始於一場意外。施密特在畢業前必須寫出他稱為「無聊至極」的論文,某天就在他輸入完一堆艱澀的拉丁文文獻時,他不小心敲到某個按鍵,就這樣,先前所有輸入的資料通通消失了。他坐在電腦前發呆,心底深知一切必須重新來過,他繼續敲打鍵盤,但他沒有重新輸入文獻,而是開始編寫故事。他表示比起書寫論文,寫故事好玩多了,而且還不必使用拉丁文或是附上一大堆註腳。誰也料想不到,這個烏龍事件成為施密特的創作起始點,而那位在電腦前欲哭無淚的博士生,會在日後成為如此傑出的兒少年小說作家。

 

  不過多年來,施密特能夠創作不輟、同時擁有穩定的產值主要來自於他的自律與堅持。因為除了兒少作家的身份以外,他也是一名全職的大學教授。在如此繁忙的生活日程中,他如何能夠以穩定、平均一到兩年一本小說的產量創作呢?他曾經分享,他每天都寫五百字,不論那天狀況是腸枯思竭或是靈感湧現,他就是寫五百字,針對那五百字反覆的琢磨、調整,直到滿意為止。面對寫作的那股匠人精神,也的確從施密特文字精簡、詼諧又富含深意的特色中呈現出來。

 

 

必須先愛他們,再為他們創作

  一直以來,施密特的故事都以青少年作為主角,他筆下的角色極其生動,對於每個經歷過青少年階段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見自己過往的影子。施密特說:「你可能會聽到不少人說『喔!我真希望可以再回到我的大學時期。』;或是『喔!我很懷念我的高中歲月。』,但是不會有人說『喔!我好懷念國中時期!』。因為那是一個很困惑與混亂、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的階段,可能前一秒像個二十幾歲的人,下一秒行為卻跟五歲小孩沒兩樣。」對施密特而言,這個階段非常的有趣。這是一個從小孩過渡到大人的成長階段,青少年開始相信一些事情、做出一些選擇,不再是出於父母的信念或認知觀,而是出於他們自己的判斷,他們開始學會懷疑與拒絕既有的觀念。雖然這樣的轉變或許是整體社會上、文化上相對抵制的,但是這卻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必經的歷程。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去衝撞、抗衡,但同樣也有不少人在青少年階段避開了這樣的衝突。施密特就提出一個問題:那些「順利閃避」後的青少年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呢?青少年階段常見的「麻煩」和「衝突」,在施密特的眼裡都是非常珍貴而迷人(fascinating)的成長歷程。

 

  他認為為青少年書寫的前提是:「你必須去愛他們,你必須去愛他們所處的位置、為他們所處的階段著迷,然後去觀察他們所處的這個階段。此外不是以一個老師、一個長輩的立場(去書寫),而是單單以一個「深為這個人生階段所著迷之人」的立場去書寫。1

 

 

「對李子乾厭惡」共感

  施密特認為理想的兒少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應該要如偉大的C·S·路易斯(《納尼亞傳奇》作家)。他的論文中提到的一場際遇:有一次C·S·路易斯在餐廳用餐時,服務生端上了一盤附贈的李子乾,C·S·路易斯忍不住嫌惡地說:「我恨李子乾!」,那時他背後傳來一個小男孩的聲音:「我也是!」,他轉過去看到在後面用餐的男孩,他們眼神交會、彼此心照不宣,那時,他們之間並沒有任何身份的代溝,只有「我們一樣痛恨李子乾」的共感。而施密特認為這就是理想的兒少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2

 

 

創作觀︰不完美的世界仍有希望與美麗

  施密特認為兒少作家們都有著共同的任務和責任感,那就是盡最大的努力為社會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人——孩子們創作出最棒的作品。因此「雖然就像我們已知的,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它依舊美麗,生命中仍然有許多美好的事情。這個世界不完美,但重點是,接下來你想要怎麼做呢?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讓它變得更好一些呢?3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創作中充斥著憤恨不平與絕望,可以,但請將這些給成人讀者閱讀,而不是兒少讀者。他認為一本為兒少讀者創作的書,至少在故事結尾時,不應該只是讓讀者感受到絕望或是世界末日將至,而是應該在故事結尾時帶出希望的訊息。

 

 

沒有窗戶的監獄中那位熱愛星星的少年

  這位作家不只是在故事中試著帶給讀者希望,他也把對青少年的關懷在他的生活中延續下去。除了平日的創作、教學,施密特也在監獄和看守所教導寫作。不過當初到監獄探訪青少年獄友純粹是個意外,但那次的經驗不僅讓他更警惕自己身為作家的身份,也讓他更自覺自己的文字與故事對兒少讀者帶來的影響。某年四月份,他以作家身份到密西根北部的一所學校演講,晚餐時間他和圖書館員們一起用餐,當時外面正下著暴風雪,一整天下來他已經很疲累,而且他心裡一直惦記著堆得如山高的待批改作業,所以整頓晚餐他只希望快點結束,但在晚餐終於要結束時,他們跟施密特說:「我們有一個讀書會,是幾個不喜歡閱讀的男孩組成,他們最近正在讀你的作品,但讀得很辛苦,不知道你今晚願不願意跟我們一起去跟他們見個面?」當時他心想:「不要!我超級不想!我還有一堆作業要改!」但他卻口是心非的回答:「樂意至極!」。於是他們開車前往,但他沒想到一路開到了遙遠的城外,甚至到了沒有柏油路、沒有路燈照明的鄉間小路,施密特覺得這根本就是恐怖小說的情節。最後,他們開進一棟發著微光的建築物之後,施密特才被告知那是一座男子監獄,那是他生平第一次進到監獄。他們穿過一道又一道的鐵門,總共六扇鐵門在背後關上並且鎖上,他才終於見到讀書會成員,當時已經有十二位男孩在等待他們的到來,其中六位男孩從49哩外最高戒備監獄過來。他一時不知道該跟這些孩子說什麼,但身旁的圖書館員告訴這群男孩施密特就是他們手中書的作者,然後請他們分享個人覺得最有共鳴的角色。施密特沒想過他們很踴躍發言,過程中,施密特越是了解這群男孩與角色之間產生共鳴的原因,他越是感到心碎。有個男孩告訴施密特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寫有關星星的事。施密特問那男孩最喜歡哪顆星星,他回答:「木星(Jupiter),木星是我最喜歡的行星。」然而這個熱愛星星的孩子被監禁在一個沒有任何窗戶的建築物裡。在那之後施密特寄了有關行星的海報和書給那個孩子,但被全數沒收了,因為在那裡不允許任何私人物品。

 

  那次意外的讀書會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他時常想到這群孩子是如何度過一天:他們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進入單獨監禁室直到六點鐘,然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沒有任何課程,他們玩乒乓球、看電視直到下午四點半,這就是他們的一天,那幾個孩子當時已經在監獄待一年半了,一次都沒有見過他們的親友。施密特說:「我們拋棄小孩,我們真的這麼做了。當我想到寫作時,我想到這12個孩子,我想到書本是他們唯一的陪伴。」他把這些孩子放在心中,並且希望在創作時,他也要為了這些孩子創作。而施密特也一直記得那位喜歡木星(Jupiter)的男孩,後來他寫了一個關於經歷許多傷痛、被命運捉弄而進入少年監獄的男孩,出獄後在寄養家庭中重新找到愛的故事,書名就叫做Orbiting Jupiter。

 

  施密特無疑是美國相當成功的青少年小說作家,從他的創作觀、他的作品可以看見他對青少年的關懷與同理,他善於描繪青少年敏感、脆弱、渴望被認同、想融入同儕、憤怒、受傷、不知所措的內心世界。他筆下的青少年都必須直面許多生命的難題,這當中有許多的難題是「大人」都不一定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施密特總會讓主角和讀者在這一切亂糟糟、灰撲撲的世界中找到希望、看到愛和包容。就像他的故事中總會有一兩個溫暖的大人讓主角知道「我相信你,我知道你會做出好的選擇。」施密特讓故事接住那些站在懸崖邊的青少年,也接住了兒少讀者的心。

 

 

作品簡介

 

 

▲《星期三戰爭》,台灣東方,2009。

 

 

《星期三戰爭》

  以1960年代越戰徵召、反戰嬉皮文化崛起的美國為背景,主角是一位名叫霍林的七年級學生。他因為宗教的因素,週三下午是班上唯一不用去天主教堂與或是猶太學堂的學生,也是唯一一位留班的學生。但他發現他的級任導師超級討厭他,總是處處找他麻煩。然而,霍林的父親與級任導師的家庭有生意上的往來,級任導師對霍林的印象可能會影響到父親的生意,所以他只能忍耐還有盡量不去接觸這位討厭他的老師,但每周三下午霍林都被迫要跟討厭他的級任導師共處一室。霍林相信級任導師是為了折磨他,才會在每週三下午要他讀莎士比亞。但他想都沒想過,莎士比亞的劇本其實滿有趣的,而且級任導師大概沒發現,這些台詞裡有許多文謅謅的髒話。但有一天霍林不小心放出他們班上寄養的兩隻老鼠,隨後發生一連串的事件,這讓霍林必須要付出代價……

 

 

▲《那又怎樣的一年》,未來出版,2012。

 

 

《那又怎樣的一年》

  本書主角道格首先出現在《星期三戰爭》當中,他是學校中的超級惡作劇達人,也是老師和其他學生避之唯恐不及的惡霸。不過在這本書中,作者施密特以道格為第一人稱出發,從道格一家人搬到新的小鎮開始,慢慢揭露這位十四歲不快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背後的原因:道格從小在家暴的家庭中成長,看到他爸爸酗酒後毆打母親;哥哥從小有樣學樣總是欺負道格,而且慢慢變得與家暴的父親越來越像;周圍的親友、師長都認為道格是個沒出息的人,而他也相信他們的說法,認定自己就是這樣。但來到新的小鎮後,從一個老摳摳的圖書館員到紅髮女孩,這些人讓道格願意慢慢敞開心房,去信任他人並分擔他生命中的痛,也讓其他人有機會能夠認識「真正的他」。

 

 

小說作品列表

英文書名 出版年份 出版社 繁體中文版
The Sin Eater 1996 Dutton Publishers  
The Blessing of the Lord 1997 Eerdmans  
William Bradford: Plymouth's Faithful Pilgrim 1999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Anson's Way 1999 Clarion Books  
Ciaran: The Tale of a Saint of Ireland 2000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Mara's Stories 2001 Henry Holt  
Lizzie Bright and the Buckminster Boy 2004 Clarion Books 《鯨眼》
(台灣東方,2006)
In God's Hands 2005 Jewish Lights Publications;
Woodstock, Vermont
 
First Boy 2005 Henry Holt  
The Wednesday Wars 2007 Clarion Books 《星期三戰爭》
(台灣東方,2009)
Trouble 2008 Clarion Books  
Straw into Gold 2009 Clarion Books  
Okay for Now 2011 Clarion Books

《那又怎樣的一年》
(未來出版,2012)
(小天下,2017)

What Came from the Stars 2012 Clarion Books  
Martín de Porres: The rose in the desert 2012 Clarion Books  
Orbiting Jupiter 2015 Clarion Books  
Star Wars: 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 2017 Del Rey  
Pay Attention, Carter Jones 2019 Clarion Books  
Just Like That 2021 Clarion Books  
The Labors of Hercules Beal 2023 Clarion Books  

▲ 蓋瑞‧施密特的作品中英文出版資訊對照表

 

 

※參考資料

一、書目

Schmidt, Gary. D.“Love, like Leeches…”Been There, Done That. Winchell, Mike.  Grosset & Dunlap. 2015. Pp2-5.

Schmidt, Gary. D. “Falls”Been There, Done That. Winchell, Mike. Grosset & Dunlap. 2015. Pp6-14.

 

二、網路資料

(一)影片

Kenower, Bill. “Gary Schmidt Interview.”8 June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bEVWJU1rE,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Library of Congress. “Gary D. Schmidt Talks About the Herculean Challenges of Seventh Grade.” 25 August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GUCdM4bnw,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Library of Congress. “Gary Schmidt: 2011 National Book Festival” 13 October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ftyRxhLrg,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MackinEducational. “Interview with Award-Winning Author, Gary Schmidt: Writing for Children.” 5 September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qvWEgfBf0,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二)網站

Sableski, Mary-Kate.“Sharing Our Stories: The Work of Gary D. Schmidt.”ALSC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 2018, https://journals.ala.org/index.php/cal/article/view/6898/9284,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Schmidt. Gary D.“TWELVE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MY STUDENTS AND MY TEACHING AFTER A BUNCH OF DECADES”HAPPER STACKS. September 2023, https://harperstacks.com/blogs/blog/gary-d-schmidt, accessed on 14 January 2024.

 

(三)圖片

蓋瑞‧施密特照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sca_esv=ebabc885052a0758&rlz=1C1CHBF_zh-TWTW899TW899&sxsrf=ACQVn085dyMx9yYqmGW-QGWXTj9VVNOm2g:1708345871892&q=Gary+Schmidt&tbm=isch&source=lnms&sa=X&ved=2ahUKEwjsyuOmtLeEAxW1hq8BHTXiCzMQ0pQJegQIDRAB&biw=1707&bih=781&dpr=1.13#imgrc=XWi7INuHeRdF2M

《星期三戰爭》圖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8%9F%E6%9C%9F%E4%B8%89%E6%88%B0%E7%88%AD+%E8%AA%A0%E5%93%81&tbm=isch&ved=2ahUKEwiUy9DMztyDAxWjVPUHHWsRC1wQ2-cCegQIABAA&oq=%E6%98%9F%E6%9C%9F%E4%B8%89%E6%88%B0%E7%88%AD+%E8%AA%A0%E5%93%81&gs_lcp=CgNpbWcQAzoFCAAQgAQ6BAgjECc6CwgAEIAEELEDEIMBUKIZWNFUYIZZaABwAHgAgAFeiAHFC5IBAjI3mAEAoAEBqgELZ3dzLXdpei1pbWfAAQE&sclient=img&ei=0q-jZZSaGKOp1e8P66Ks4AU&bih=781&biw=1707&rlz=1C1CHBF_zh-TWTW899TW899#imgrc=f_BG1yFe8SLoWM

《那又怎樣的一年》圖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9%82%A3%E5%8F%88%E6%80%8E%E6%A8%A3%E7%9A%84%E4%B8%80%E5%B9%B4+%E8%AA%A0%E5%93%81&tbm=isch&ved=2ahUKEwjtl_PcztyDAxVKnq8BHQl-C74Q2-cCegQIABAA&oq=%E9%82%A3%E5%8F%88%E6%80%8E%E6%A8%A3%E7%9A%84%E4%B8%80%E5%B9%B4+%E8%AA%A0%E5%93%81&gs_lcp=CgNpbWcQA1CLBljjGWC0HGgAcAB4AIABSYgB2gmSAQIyMpgBAKABAaoBC2d3cy13aXotaW1nwAEB&sclient=img&ei=9K-jZe3NH8q8vr0Pifyt8As&bih=781&biw=1707&rlz=1C1CHBF_zh-TWTW899TW899#imgrc=2fE3NwQL1Ho_tM

 

 

註解

1.  MackinEducational. “Interview with Award-Winning Author, Gary Schmidt: Writing for Children.” 5 September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qvWEgfBf0

2.  Kenower, Bill. “Gary Schmidt Interview.”8 June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bEVWJU1rE

3. 同註一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