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性/性別教育繪本分享②──用《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跟孩子談性說愛

文:陳雅媛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出自《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小光點出版。

 

  有別於前一篇介紹的《家族相簿》以小老鼠小妮絲的遭遇呈現兒童性侵的議題,本篇介紹的《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則是用易讀本[1]的形式,邀請大人與孩子一起討論性這件事情。《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的原文書名Let’s talk about the birds and the bees,「Let’s talk about」即帶有「讓我們來談談」之意,「The birds and the bees」則意指基本性知識[2]。從原文書名便能感受到書正向讀者發出邀請──面對性,我們應當用大方的、正向的、健康的態度去談論,而非含糊的、隱晦的、逃避的態度面對。

 

01
▲《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用易讀本的形式,邀請大人與孩子一起討論性這件事情。

 

  在目錄頁,便可看到本書囊括20個章節,每個章節主題皆以問句呈現孩子對性可能產生的好奇。包括基本的性知識,例如:「女孩和男孩有什麼不同?」、「大人和小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亦有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章節,例如:「身上的哪些地方叫做隱私部位?」、「什麼樣的碰觸是沒關係的呢?」;也談論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例如:「青春期的女孩/男孩會有哪些改變呢?」。除此之外,也有幾個章節提及那些大人感到難為情而說不出口的事情,例如:「大人怎麼製造出寶寶的?」、「男人和女人每次發生性行為都會生下寶寶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述這些性知識,在倒數的幾個章節則將主題導向情感教育,像是「愛是什麼?」、「成為爸媽是什麼樣的感覺呢?」等較為內在的、心理層面的內容。接下來,筆者將從前述不同概念中挑選幾個章節與大家分享。

 

 

性教育的第一步,從認識身體開始

  本書從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例如在〈女孩和男孩有什麼不同?〉中,圖像呈現一名女孩與男孩,有段文字寫著:「女孩比較可能會留長頭髮,但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可以留長頭髮或短頭髮。」一方面闡述現況是如此,一方面也是告訴讀者,人的外貌不會也不該被性別侷限。接下來,文字點出「女孩和男孩最主要的差別在雙腿間」,引導讀者看向右頁〈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的圖文內容。在這裡,文字直白的點出男女生殖器官的正式名稱,像是「女孩有陰道」、「男孩有一根凸出的陰莖」,對於不擅長與孩子談性的大人而言,或許會有些衝擊,甚至是有些懷疑,為什麼不能用暱稱就好了呢?其實,用暱稱不是不行,但讓孩子了解生殖器官的正式名稱仍有其必要性。

 

好好教孩子認識每個器官,甚至細緻地討論「生殖器官」的每個部分,而不是用隱誨的「隱私處」概念描述,好讓孩子建立對身體的完整認識,一旦孩子真正受害,需要說明加害者對他做了什麼事時,這種清楚的知識可以讓孩子真正得到制度性的保護。[3]

 

雖說沒有人希望孩子受害,但倘若不幸真的發生,具備足夠知識的孩子當下會比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事後也能影響相關單位如何處置案件。

 

02
▲從認識身體開始,書中的文字便介紹生殖器官的正式名稱,帶給讀者正確的性知識。

 

  除了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在〈大人和小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也能清楚看到大人與孩子在身體外型上的明顯差異。圖像以大人與小孩的裸體作為清楚的對照,並輔以文字說明,像是「女人的前胸會長出乳房」、「男人的陰莖會比男孩大」等。「認識身體」除了是滿足孩子對性的好奇心之外,也是在傳達一個重要觀念給孩子──性,從來都不是一件偷偷摸摸、扭扭捏捏的事情;性,絕對是可以光明正大拿出來討論的。

 

 

生理會變化,心理也是

  有了對身體構造的基本概念後,接下來的幾個章節帶領孩子對身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像是在〈身上的那些地方叫做隱私部位?〉章節中,便告訴孩子隱私部位的定義。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注意到作者在用字遣詞上是謹慎的,例如:「成年人『通常』不會在大庭廣眾下,露出身體的某些部位。」接著,再分別舉例男性與女性的隱私部位是哪裡。使用「通常」這個詞,也是暗示著「也可能有人不這麼做、不這麼想」,其背後隱含的意義,便是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想法、習慣、文化等。另外,在介紹隱私部位的這個章節中,作者附上了一小段提醒,強調:「只要你不願意,就不需要在任何人面前露出身體上的任何部位。」這樣的提醒是重要的,因為它讓孩子了解的是──我身體上的每個地方都是我的,就算不是隱私部位,也都必須建立在「我願意」才能露出來或被觸碰。

 

  接續的幾個章節重點則是帶著孩子認識「青春期」。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書中還有一個章節是〈青春期是什麼感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雖然還沒進到青春期,卻已能在書中預見未來會產生的變化,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身心理狀態;對於正經歷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因為「感覺」是抽象的、較難察覺的,孩子能在閱讀時逐漸明白,這個階段有諸多感覺變化是正常的,進而學習調整對自己或他人的想法與態度。

 

03
▲感覺是抽象的,孩子能在閱讀時逐漸明白,這個階段有諸多感覺變化是正常的。

 

  在青春期這個章節中又是如何具體敘述這些感覺的呢?例如:「青少年可能會對他們身體上產生的各種變化感到有點害羞。」而這些變化在每個人身上的時程也不盡相同,因此「有些小孩比他們的朋友更早/晚經歷青春期,這種情況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另外,文字也說明青春期「是一段奇特的過渡時期,因為他們不再是小孩,也還沒完全長成大人。」就是這股「卡在中間」的感覺,讓青春期的孩子在心態上常常覺得彆扭與難為情。因此,在這個章節的最後,作者提醒著讀者「沒有人可以取笑在別人身上發生的青春期變化。」

 

 

成為大人之後呢?

  在經過青春期之後,在身心理都成熟之後,我們還會面臨到哪些與性有關的課題呢?〈大人怎麼製造出寶寶呢?〉帶孩子認識「性行為」,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孩子了解性行為即是陰莖被推入陰道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通常是會讓兩人感覺舒服的,不過,書中定義發生性行為的雙方指的是異性之間(通常是異性戀族群),筆者認為,大人可視孩子的理解程度,延伸討論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通常是同志族群),孩子也能有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寶寶在出生以前是如何成長呢?〉帶孩子了解寶寶在子宮裡逐漸長大的模樣,以及寶寶是如何攝取養分等知識;〈寶寶是怎麼生出來的?〉則是帶孩子認識分娩的過程,孩子也能真正了解到自己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看到寶寶出生的章節後,似乎已經是一個生命的循環,但對孩子而言,「長大後的世界」仍是未知的、難以想像的。因此,後續的章節依循此脈絡,繼續帶著孩子認識與預想成為大人之後的世界。在〈愛是什麼?〉中告訴孩子「當你真的很喜歡、很喜歡某個人的時候,就會有愛的感覺。」同時,也不忘讓孩子看見不同的愛:「當男人愛上男人,或女人愛上女人時,稱做同性戀。」而在〈家庭是什麼?可能有哪些不同的家庭呢?〉則以相片展覽的方式帶領孩子看見多元家庭,包括大家庭、小家庭、父母離異的家庭、重組家庭、同性家庭、單親家庭、領養家庭等。

 

04
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不只帶孩子認識性,也帶孩子看見愛與家庭的多元面向。

 

 

與孩子談性說愛,是需要練習的

  綜觀來看,《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想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生理層面的性,還包含心理層面的愛。如此的編排也在暗示讀者,關於性這件事情,不只有生理層面的認識,也需關照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或想法。

 

  與孩子談性可能會讓大人感到尷尬、為難,或是有其他的顧慮。在書的最後,作者特地整理出幾個重點,幫助大人們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跟孩子談性?」、「我們能如何跟孩子談性?」、「孩子想了解哪些事情?」等常見的疑惑。文末,就讓筆者擷取其中一段與讀者分享:

 

在孩子人生早期就公開與他們談論性,能讓他們知道你已經準備好要討論這個話題。他們會明白不論處在人生的什麼階段,只要他們需要,父母就會是他們可以尋求幫助與支持的對象。[4]

 

「性」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分年齡、性別、族群、文化等,每個人都需要了解性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都可能是某個孩子的重要他人,如何傳達正確的性知識,並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信任感與安全感,著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或許,可以從拾起這本書開始,讓我們一起練習用正向與開放的態度,跟孩子談性說愛吧!

 

 

 


[1] 易讀(Easy to read)是將複雜的資訊、艱澀難懂的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便於理解的內容。資料來源:〈什麼是易讀?〉,《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https://www.papmh.org.tw/node/315,檢索日期:2020.7.21。

[2] 〈The birds and the bees〉,《英語之家 - The Home of English》,https://englishhome.org/the-birds-and-the-bees.html,2017.7.28,檢索日期:2020.8.21。

[3] 周雅淳,〈教孩子性教育,請從好好使用正確器官名稱開始〉,《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6025,2019.12.10,檢索日期:2020.8.21。

[4] 茉莉‧帕特(Molly Potter)文,莎拉‧詹寧斯(Sarah Jennings)圖,黃筱茵譯,《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Let’s talk about the birds and the bees),臺北:小光點,2020.1。

 

 

 

 

責任編輯:曹益欣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