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黃靖函 整理報導

圖:黃靖函 攝影

 

  西元2009年,臺灣中部、南部以及東南部受到莫拉克風災的重創,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霧台鄉好茶村及三地門鄉的大社村三村因災情被迫遷村,一同來到瑪家鄉的瑪家農場安置,共創了「禮納里部落」,而禮納里在原住民族語當中有「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的含義在其中。

 

伊誕·巴瓦瓦隆

圖說:伊誕·巴瓦瓦隆

 

  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的家鄉就在三地門鄉的大社村,排灣族人稱達瓦蘭(Davalan)是個歷史悠久的部落。伊誕(Etan)是繼承外祖父的名字,巴瓦瓦隆(Pavavalung)則是家名,說明家族的傳承對伊誕自身的重要性。伊誕生長在藝匠家族,從高祖父、祖父到父親都是在部落當中擔任藝匠的角色,而到了伊誕自己這一代,藝匠則是成為釋放美感與力學的標竿,為部落族人們蓋房子、上雕刻的時候提供參考的依據。

 

  伊誕談到自己的創作時期目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時間點落在1989-1999年,並自我定義為:甦醒·自覺。那是野百合學運的年代,伊誕所講的「道」其實就是真理,而那個真理對伊誕來說就是內心的善。當時的伊誕是第二代基督徒,並在神學院中學習,這個經驗對伊誕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文化中的道,是要我們探索內心的什麼,變成(某種)生活的導航,自信心削弱的時候就會循著,去找到自己的力量,讓你有清晰的思想,啟蒙創作。」

 

  第二個創作時期是1999-2009年,定義為:心靈·觀點。此時期的伊誕參與了「公共電視原住民影像人才培訓計畫」,在此培訓計畫當中伊誕了解到原住民當時的情景與狀況,並著手學習攝影、剪接的技術訓練,他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成為紀錄片導演,直到2019年總共完成了14部紀錄片。

 

  第三個創作時期則是2009-迄今,並將其定義為:相遇·對話。當時因為八八風災的關係,讓許多原住民部落遷村到永久屋基地,其中包含了伊誕自身成長的部落。此時期伊誕主要是運用母體文化vecik(排灣族語當中表示各個不同階級的花紋形式)的線條、雕刻、文字來進行創作。

 

  走進禮納里部落你會看見一幢外觀奇特的房子,那便是伊誕的藝術工作室。工作室的鐵皮雕刻是伊誕的作品,鐵皮屋外牆上有湯匙當作素材創作的風車,細看的話湯匙上頭刻著名字,伊誕說那是在八八風災當中離開的族人們的名字,當風吹拂,風車轉動時,象徵著族人們的生命力依然持續地運轉。

 

  禮納里部落每年都會應徵駐村藝術家到當地生活,並進行藝術創作,而每年也都會吸引來自各方的藝術家。在伊誕藝術工作室旁邊便是當地一同規劃的藝術村,從戶外至室內都是多位藝術家釋放其靈魂的線索。

 

伊誕·巴瓦瓦隆的藝術工作室

圖說:伊誕·巴瓦瓦隆的藝術工作室

 

刻有族人名字的湯匙風車

圖說:刻有族人名字的湯匙風車

 

  如果有天經過或是想要前往屏東縣瑪家鄉遊玩的人們,也許能在這個藝術村當中,透過當地的藝術品與自我進行一場深度的追尋與對話。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