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謝孟庭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以「活在E時代」為主題,探討與省思數位時代如何影響兒少文學的發展和生產,以及兒少的e時代文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匯集兒童文學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涵蓋十五篇論文發表。編輯小組選取五篇大會主題論文進行報導。

 

本文為【「活在E時代」研討會主題論文】第四篇
第五篇請見 > 陳晉卿:不可e化的紙芝居
第一篇請見 >   陳玉金:群眾募資對臺灣繪本出版權力場域空間帶來的改變觀察
第二篇請見 >    黃玉枝:E世代多元識讀的能力 以後現代繪本探索多多書為例
第三篇請見 >    黃雅淳: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論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

 

葛容均發表論文:當代科幻中的兒少處境
▲   葛容均發表論文:當代科幻中的兒少處境

 

發表人: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題:當代科幻中的兒少處境

 

 現代人身處「數位時代」、「電子時代(或簡稱e時代)」等高科技時代,現代兒少自幼童時期已經受到許多高科技數位媒體的傳播、接觸和影響等成長體驗。父母的育兒方式和態度也因此有許多轉換及改變。葛容均依高科技文化下兒少文學的發展,特別是當代科幻文類與其作品中所描繪的兒少處境,加以探討。

 


 從兒少賦權與成人忌憚到科幻中的兒少與「他者」,葛容均試圖研究兒少在科幻文學中扮演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兒少科幻書寫的偏好傾向。當代科普讀物與科幻文學皆以科學知識與高科技化社會為素材,但科普讀物首重科學與科技知識的教導與傳播,科幻則多了「臆測性」(speculative)的故事元素與想像。在楚蒂.楚伊特(Trudi Trueit)所著的「探險家學院」系列小說套書,可見當代對於科幻故事的想像結合科普性知識與資訊的重視。

 


 根據葛容均的觀察,在奇幻、科幻文類中給予兒少讀者最多或最高程度的(自我)賦權。例如:兒少主角在奇幻文學中,常被賦予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只要潛在能力被喚醒,便足以與毀滅天地之惡的一方做出「善惡大對決」,拯救人類集體命運;在當代科幻更是充斥著天賦異稟的兒少角色,從解碼天才到飛行高手,無一不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鼓勵兒少接觸科學、瞭解科學,以及科技的發展,對於兒少在科學或科技上的創意發明與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和讚賞。然而,許多科幻作品卻呈現一種弔詭的敘事模式,即成人角色——特別是為惡的一方,忌憚被作者高度賦權的兒少能力,甚至因為兒少所擁有的超凡力量或天賦,進而獵捕、追殺,而形成作品中兒少與成人間的緊張與對峙關係。

 


 科幻歷史本身即見證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將)如何改變與改造人類及其文明,並替人類先行一步想像另類物種、另類空間,以及別樣「文化或文明他者」的沿革與演變,從外星人、機器人、複製人乃至多次元宇宙、蝴蝶效應、虛擬世界、經由基因改造所產下的各類生命體,甚至因病毒感染而生成的「喪屍」等。

 


 儘管科幻史如今發展多元,其中對人類構成威脅或危害,甚至想要顛覆或取代人類的「機械(或科幻)他者」不在少數,但兒少科幻的表現卻有所不同:兒少科幻似乎普遍傾向鼓勵兒少角色及讀者與「機械(或科幻)他者」建立一種良善關係,甚至情感關係。艾西莫夫的〈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及當代作品如布蘭登.山德森的「天防者」系列與維多莉亞.史考特的「潘朵拉遊戲」二部曲亦為顯例。

 


 葛容均期望藉由本文的論述作為一個開端,期許臺灣研究者與創作者更加重視科幻的力量,不再僅限於奇幻類之創作,進而發展屬於臺灣的科幻領域之研究與創作。

 

 

 

責任編輯:王予彤、李季芳、黃懿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