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謝孟庭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以「活在E時代」為主題,探討與省思數位時代如何影響兒少文學的發展和生產,以及兒少的e時代文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匯集兒童文學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涵蓋十五篇論文發表。編輯小組選取五篇大會主題論文進行報導。

 

本文為【「活在E時代」研討會主題論文】第三篇
第四篇請見 >   葛容均:當代科幻中的兒少處境
第五篇請見 >   陳晉卿:不可e化的紙芝居
第一篇請見 >     陳玉金:群眾募資對臺灣繪本出版權力場域空間帶來的改變觀察
第二篇請見 >   黃玉枝:E世代多元識讀的能力 以後現代繪本探索多多書為例

 

黃雅淳發表論文: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論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
▲   黃雅淳發表論文: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論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

 

發表人:黃雅淳(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主題: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論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

 

 在現代科技誕生之後的近四百年時間裡,人類的物質、精神生活都產生全面且深刻的改變。自學者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在一九八○年代倡導以模仿自然界生物體來建造機器人,改變傳統機器人的設計哲學。歷經三十餘年以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使人與機器界線越來越模糊。

 


 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刺激人們從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文學、哲學等面向,思考我們正在經歷的「後人類」世界。黃雅淳以「後人類」和生命倫理的哲學思考為方向,結合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中涉及的議題為觀照,探討現今人類科技的發展在邁向「超智慧」的世代的同時,小說家如何藉由對「人機合體」醫學科技的預示想像,反應「後人類」時代的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將面對的挑戰;同時回到生命存在與母愛等文學的核心命題,提出對腦死、捐贈器官等議題的探討。

 


 黃雅淳認為雖然《人魚沉睡的家》並不算是科幻小說,但其中藉由電腦輔助外科手術與人工智慧機器共生的情節已隱然映射出後人類的議題,例如:腦死的患者算不算真的死亡?人類的死亡認定究竟是腦死,還是心臟停止?植物人有意識嗎?如果腦死不能做為死亡的判斷標準,那麼摘取腦死之人的器官來捐贈,是救人還是殺人?而判定腦死的醫生,又有什麼資格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等問題。我們或許可將之視為東野圭吾對人類的生命與醫療科技快速整合共生的命運、生命自主意識的判定等現實議題的思想實驗。

 


 在本論文中所提及的生命倫理問題,黃雅淳認為目前可能仍沒有正解。因為在現實中,任何倫理問題都不是在抽象的情況中發生,生命倫理的問題永遠都關係到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所需面對的實際情境常常非常錯綜複雜。或許如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英文教授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所說:「我們可以坐下來讀小說,但是必要時,我們得從小說中『站起來』,在個人品行與道德行為的疑問裡掙扎。」

 


 黃雅淳認為跨學科的論述必須冒著業餘的風險,即使在借鑒或轉化其他學科知識的精確性上有所疏漏,但它仍然可能是開拓一種對泛科幻文學的思維方式,值得探索。


 

 

責任編輯:王予彤、李季芳、黃懿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