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紀實漫畫的創作與對話: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 柳廣成《緬甸,最後一搏》
文:羅以樂(整理報導)
照片:兒文所提供、翻拍自《來自清水的孩子》、《緬甸,最後一搏》
講者:周見信(漫畫/插畫/繪本創作者)、柳廣成(漫畫/插畫/動畫創作者)
112年11月24日,「變色的日常」原畫展在臺東大學人文學院二樓臨風藝廊開幕,與此同時,一樓的禮納布人文講堂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座談會——《來自清水的孩子》的繪師周見信和《緬甸,最後一搏》的漫畫家柳廣成彷彿打破臨風藝廊的畫框,在現場同台對話,分享「紀實漫畫」的創作心法。
紀實漫畫如明鏡 反映自由的可貴身影
柳廣成在創作《緬甸,最後一搏》之前,已出版《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等「紀實漫畫」——故事內容以真實事件為地基,並以漫畫形式呈現。紀實漫畫是否對他別具意義?他坦言在早期,自己的作品其實傾向虛構,然而2019年的「反送中」事件改變了一切。事件發生時,媒體的報導面向很單一,讓他決定用漫畫紀錄不同的聲音,這些作品隨後便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但如何讓這些討論在網路以外的地方延續?柳廣成與慢工出版社合作,也因此開啟了紀實漫畫之路。儘管在這個領域已有所成就,柳廣成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故事。他補充道,或許將來自己寫的故事劇情是虛構的,主題也不會偏離他所關心的議題,即那些人們「習以為常」之事。柳廣成認為紀實漫畫像是一面鏡子,反映某地發生的某事,更映照出自由稍縱即逝的可貴身影。比起徹底扭轉局勢,他更期待這些作品,能喚醒在日復一日的理所當然中不小心鬆懈的人們,重新感受自由的份量。
▲《緬甸,最後一搏》,慢工文化,2023。
《被消失的香港》,蓋亞,2020。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蓋亞,2022。
紀實中的虛構 為了更靠近事件核心
紀實漫畫就像是紀錄片,注重於議題的傳遞,繪畫技巧反而是其次。對《來自清水的孩子》繪師周見信而言,這種創作方式和以往製作繪本的經驗很不一樣。繪製繪本時,創作者擁有更多表現空間,能夠擴展讀者的想像邊界;紀實漫畫則強調「真實性」,再怎麼發想都不能違背現實,比起繪本創作,紀實漫畫因其嚴謹,會少了一些即興與隨意。
既然不能偏離真相,故事會不會沈悶無趣?那些暗中流動著的東西,是不是就無法呈現了?周見信指出紀實漫畫的巧妙就在於,能用漫畫形式靈活地表達事件、單刀直入地傳遞情感,縮短讀者與事件的距離。《來自清水的孩子 3:王子時代》中,主角蔡焜霖的出版事業轟然倒塌,負債百萬。「面對一個試圖尋短的人,他的親朋好友會如何回應?」周見信處理的方式極具美感——使蔡焜霖與父親在夢裡相遇,彼此對話,最後蔡焜霖決定留下。周見信說明,這裡的劇情雖是虛構,但對話內容皆摘自蔡焜霖的真實訪談與紀錄,這部分的創作,也得到蔡焜霖本人的認同。紀實漫畫雖然強調事實,但虛構裡也能有真實的感動,而這份感動能帶我們更靠近故事。
▲《來自清水的孩子3:王子時代》,慢工文化,2021。
「畫面可以有創作成分,但都是為方便說明真實世界。」柳廣成分享,《緬甸,最後一搏》有一幕民兵跟軍政府對峙的畫面:一個民兵隨著畫面推移,一步步潛入「敵營」,移動到軍政府陣營,這些軍人背後有很多氣球,上面畫有金錢符號,最後被民兵一顆顆擊落。除了擦槍走火的緊張感,讀者也可以意識到背後資源的不對等,柳廣成用自己的技法重新演繹,反而直搗黃龍,更直接觸碰到議題核心。
▲《緬甸,最後一搏》,慢工文化,2023。
誕生於挑戰的紀實漫畫
創作除了一頭熱血地往前衝,也有很多需要顧慮之處。柳廣成以《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為例,除了畫好故事,他也要留心保護好自己,以免本意是要揭發真相的作品,淪為打官司時對方反咬自己一口的「證據」。為了保證內容能在法律程序上經的起推敲,他是透過學生口供的逐字稿畫漫畫,這是他印象中最需要特別留意的挑戰。
《來自清水的孩子》的挑戰則在於整合多方觀點:這套漫畫不僅有周見信的圖像詮釋,還有腳本作者游珮芸的書寫、編輯黃珮珊的國際視角以及當事者蔡焜霖前輩的觀看。編輯黃珮珊需要控制頁數、考量國際市場,思考外國人如何對這段臺灣歷史產生共鳴;和腳本作者游珮芸的溝通上,則體現在文字與圖像的轉換。當文字描述只有一行,圖像卻需要更多畫面時,如何流暢的轉換是周見信認為挑戰之處。不過關關難過、關關過,「突破考驗也是創作時的一大成就!」周見信笑說。
創作者與筆下人物共情,似乎是無可避免之事。畫《來自清水的孩子2:綠島十年》時,周見信的內心有很深掙扎。因為風景優美的綠島,在他的筆下,卻成為政治犯的抑鬱牢籠,再美麗的風景都變的十分諷刺,畫著畫著,好像自己也被困住,離開之日遙遙無期。但周見信也分享,創作時與人物共舞,心境隨之波動,這件事雖然挑戰,但完成以後也很有成就感!
紀實漫畫的創作工具與技法
世界各國的創作者,都在用自己的表現手法講故事,他們選擇的工具與媒材,也都反映了各自的風貌。創作《來自清水的孩子》與《緬甸,最後一搏》時,兩位創作者如何選擇工具,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2017年參加完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後,柳廣成便開始轉換畫畫的方法,因為不喜歡在創作過程一直轉換工具,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摸索。考慮鉛筆的軟硬度、掃描後的深淺度,最終選擇5B鉛筆作為主要工具。鉛筆的不確定性讓線條更自由,創作過程也更有意思,不斷改變形狀的筆頭替畫面增添溫度,將《緬甸,最後一搏》的情感直接打進觀者心裡。
不同於《緬甸,最後一搏》專注以鉛筆描繪,《來自清水的孩子》四冊書畫風截然不同:周見信使用鉛筆描繪第一冊,營造蔡焜霖童年的懷舊感;第二冊則使用版畫與刮畫的表現技法,營造蔡焜霖被關在綠島的困苦心境;第三冊配合蔡焜霖的出版世界,使用網點等漫畫技法,顏色也搭配漫畫常見配色;第四冊時序來到現代,周見信使用影像拼貼、剪接等技法營造現代感。配合角色的成長心境、大環境的歷史調性,周見信使用不同技法,豐富了視覺經驗。
▲《來自清水的孩子》共4冊,慢工文化,2021。
紀實漫畫的多元對話
說到漫畫,你對漫畫的印象如何呢?是視之為不良讀物,還是你會訂好鬧鐘,第一時間閱讀每週一更的條漫呢?臺灣2012年在安古蘭漫畫節參展後,漫畫更深的走進我們生活:漫畫不僅是生活調劑、可以獲得金鼎獎首獎、更可以承接住嚴肅議題。2023年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的主題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漫畫作為一種媒介,也是創作者可以研究之處!
責任編輯:羅以樂、Sue、周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