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實踐∞學術}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研討會主題論文>葛容均:當幻想文學遇到語文教育

 


文:李國溢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還有千里迢迢而來的臺北班同學,互相激盪出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研討會】專題講座紀錄

 

 

 

 

主持人: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討論人:賴玉釵老師(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專任教授)
發表人: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發表人葛容均曾於2023年六月受《國語日報》主編之邀在〈語文教育版〉撰文。當時在撰寫「如何透過幻想文學進行語文教學」相關內容,她面臨自己同時身為研究者、教師及家長的多重身份,究竟該以何種面向來談論、設定目標讀者等問題感到苦惱,這樣的苦惱卻成為了此篇論文的起始:從自身兼具多元身份的立場出發,談及幻想文學遇上語言教育時可能的迷思。

 

 

幻想文學與語文教育的迷思

 

  葛容均從她小學四年級孩子的學校閱讀計畫紀錄表中的書目,觀察到與自己任教時幻想文學範疇裡讀物的差異。再從她的孩子閱讀深受國小生喜愛的廣鳩玲子系列作品——《神奇柑仔店》時,因故事情節重複與易於推測等因素,而興致缺缺的閱讀狀況產生了反思——幻想文學雖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應為閱讀時的一種選項,而非語文教育的救星。

 

 

幻想文學本身的迷思

 

  幻想文學粗略可分為奇幻與科幻,但科幻作品中因其特殊語彙及所需先備知識較高,而讓人覺得難以入門;反之,奇幻作品常常給人自由的感受,相較容易入門。

 

  科幻閱讀確實包含專業詞彙,以及可能需要某些先備知識,才能從閱讀中得到趣味。因此在閱讀科幻文學作品前,「科普讀物」可做為銜接,連結之間的落差、補足閱讀科幻作品須具備的語言能力。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在語文教育的現場裡,較少「幻想類的作文題目」也可能限縮了兒童的想像。

 

  奇幻作品雖被認為相對簡單,但也並非不需要先備知識,以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為例,因翻譯為中文後,標題中出現「少年」二字的關係,讓人容易聚焦在Pi少年時期的海上漂流,而忽略了作者巧妙設計的敘事。另又以被視為兒童讀物的《小王子》為例,無論是四年級的孩子,或是具備較高閱讀能力的六年級孩子,都無法瞭解《小王子》裡的情感關係。

 

 

幻想文學與語文教育

 

  當幻想文學遇上語文教育,「幻想文學」應能幫助語言教育,但也應該注重閱讀時不同層面的啟發與學習,如情感覺察與同理、想像力的擴增等面向,不與人文情感脫鉤。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