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蘇榮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還有千里迢迢而來的臺北班同學,互相激盪出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研討會】專題講座紀錄

 

 


▲出席研究會之發表人

 

 

主持人: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討論人:賴玉釵(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專任教授)
發表人:鄭雅靜(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博士)
    蘇婷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孟琦(彰化縣國民教育輔導團體性別平等教育輔導員)
講題:走一趟成長之旅——跟著粉紅色影子的男孩突破性別刻板印象

 

 

  人的性別可以概分為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當生理性別及心理性別產生衝突時對孩子的自我概念便會造成影響,甚至阻礙自我認同。研究者認為與其由經驗來教育孩子,不如讓孩子用知識來保護自己,故以《粉紅色影子的男孩》繪本設計出一套教學活動,希望兒童透過閱讀繪本中的文字及圖像來省思、同理、突破性別刻板框架,學習成為一位尊重多元的人。

 

  研究者引用Abe Arkoff自我概念的四部分(主觀我、客觀我、社會我、理想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的鏡中自我等理論等,主張「個體自我概念的形成與其所處環境有極大關係,這是一個連續不斷適應與學習的動態過程,除了個人特質的展現,也會因所處環境而有所調整。」在自我概念的行程中,重要他人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他們也提到學者Margaret Mead在1935年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中的發現和Linda Nicholson自我認同的 〈掛衣架觀點〉,從這些研究及理論中都能看出「文化」對性別和性別氣質的影響及重要性。

 

  此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和國中學生設計了一個完整的《粉紅色影子的男孩》教學活動,透過分析文本中一、 藍影子及粉紅色影子、二、社會我及真實我、三、 從父子相應之情緒變化來探討自我認同等三點,讓學生感受身體意象和性別框架對身心的影響。由象徵物影子開始,從遊戲和討論中分享影子,接著猜測繪本內容與主題,再根據閱讀去驗證與修正。接下來小組合作完成教室指派的學習任務——探討父子的關係以及同儕互動對小男孩自我認同的影響,教師也透過小男孩與影子之間的微妙變化布題,經由全班討論與分享了解小男孩自我認同的成長心情以及性別刻板對人的影響。最後讓學生試著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畫出屬於自己的影子。

 

  《粉紅色影子的男孩》透過文學創作技法,帶領讀者走一遭成長之旅。教學者能從故事中引導小讀者覺知身體意象和性別框架對身心的影響,並學會尊重性別多樣性,共造性別友善環境。第一線的教師若能在源頭處用心,讓學生學會思考、內省、覺察、解構與重構等等心智活動,以理智與溫暖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相信性別友善環境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 、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