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來自清水的孩子》新書發表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文:洪佳如
圖:圖一、三、四由慢工出版社提供;圖二由本文作者提供。
圖一:左起依序為主持人吳亮衡、故事主角蔡焜霖、腳本作家游珮芸、繪者周見信。
◎以一曲〈紅蜻蜓〉,飛進聽眾的心
臺灣首部政治受難者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於2020年透過群眾集資計畫,以117多萬順利達標,在正式付梓之前,已有眾多民眾引領企盼一睹為快。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真實歷史脈絡,慢工出版社特別選定於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新書發表會,當日更規劃「人權園區特別導覽團」,特別擷選與蔡焜霖先生生命歷程相關的事件,為讀者群專屬導覽。導覽結束後,活動移師到禮堂內,從進場開始,現場播放的悠揚音樂早已悄悄走進每位參與民眾的心中,原來,這些音樂都是《來自清水的孩子》書中所出現的歌曲。活動一開始,在主持人吳亮衡的邀請與鼓舞之下,蔡焜霖以童年時代最喜愛的童謠〈紅蜻蜓〉(赤とんぼ)為當日活動掀開序幕。
彼時,蔡焜霖被捕入獄的原因是17歲那年參加讀書會,被政府當局毫無依據指涉「參加非法組織與散發傳單」,此後與「省工委會臺北電信局支部張添丁等案」併案,判決十年徒刑後,被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蔡焜霖在青春正好的時候,無辜受害被關十年。
蔡焜霖回憶,難友曾安慰他,應該不會被判死刑,最後判決結果出爐,果真是「較輕的」十年有期徒刑。蔡焜霖被逮捕時是一九五○年九月十日,從綠島回臺灣則是一九六○年九月十日,由姊夫王紹瑞保釋出獄。離開前,被判無期徒刑的難友,以一句「你如果出去了,就別再往回看」為蔡焜霖送別。
在陳欽生自撰、受訪,曹欽榮採訪、整理的《謊言世界 我的真相》[1]推薦序中,蔡焜霖回憶與來自馬來西亞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結識的契機,最初是源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紀念園區所製作的紀錄片。當認識陳欽生越深,蔡焜霖越能跳脫自身苦難看待大時代的悲劇,他說「自從遇見這位跨時代、跨國界的年輕朋友後,我才重新認識臺灣獨裁政權之殘忍狠毒,也才領悟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整個大時代中根本是個小CASE!」確實,相較於其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受的刑責,看起來的確是「輕」上許多,然而,一個人珍貴的十年光陰被平白剝奪,終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此外,蔡焜霖也回憶起那時候,獄中仍有抓耙子的存在,為了不讓抓耙子聽懂談話內容,難友們之間,發明了臺灣年輕人共通的語言──一種臺語、日語混用的語言。因為蔡焜霖一生歷經繁複的歷史背景及其塑造出的語言特性,以及創辦《王子》兒童雜誌的背景,讓曾負笈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お茶の水女子大学)、現任教於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游珮芸,自覺有這份使命感,必須提筆寫下這個故事。
◎個人生命史,經由創作轉化成公共記憶的一部分
蔡焜霖與游珮芸兩人相識的契機,源自2016年臺東大學舉辦一場名為「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的展覽。當時,臺東大學校方邀請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蔡焜霖前來參與開幕式,時任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也是策展人的游珮芸,聽到兩位前輩的故事深受感動,一心想將蔡焜霖的故事出版成冊。這個心願,自2016 年開始構思、籌備,在與畫家周見信、慢工出版社共同合作之下,於2020年正式出版。蔡焜霖一生的生命歷程,已有相關口述史、影音、繪本等出版品;這一次,慢工出版社首次以紀實性漫畫形式呈現,將政治受難者個人的生命脈絡轉化成圖文創作,並在眾多讀者心中形成公共記憶的一部分。
圖二:蔡焜霖相關出版品,詳細資訊請見文末延伸閱讀。
蔡焜霖表示,本來很不愛自己的故事被寫成書,自己不過是個膽小鬼,一生犯了很多錯誤,原本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牽連了許多人卻有幸受到大家的幫助。收到出版圖文漫畫的意願時,他憶起昔日的年輕朋友們說道:「我那些多麼天真、優秀的朋友,不寫他們的故事,寫我的幹嘛!」對此,擔任腳本作家的游珮芸表示,回憶起兩人一開始合作時,蔡焜霖態度和他剛剛說的話一樣強硬,但她以一句「你在乎的人,我都寫進去!」堅定的回答,軟化了蔡焜霖極力抗拒的心。
要將蔡焜霖所在乎的人,所重視的事物編寫進故事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游珮芸當時所給出的承諾,必須要有豐厚的歷史考究做為基底,才能以客觀卻不失公允的角度,詮釋白色恐怖事件的歷史悲劇。
◎以孩子的視角,詩意的揭開故事序幕
蔡焜霖出生於1930年代的臺中清水,故事以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作為開場。游珮芸表示,選擇以此事件拉開序幕,乃受到宮崎駿動畫電影《風起》啟發,想辦法在有限的篇幅中,一次帶出所有的家庭成員。大地震過後,四歲半的蔡焜霖,由於受到母親囑託,獨自走在漆黑的夜裡前往購買檳榔,那在星空下獨自夜行的意象,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性。以孩童視角做為故事開展,詩意的揭開蔡焜霖命運多舛的一生。
游珮芸先以嚴謹詳實的考究精神編寫文字腳本,再交由繪者周見信消化後繪畫。周見信坦言,史實跟畫面之間的銜接,必須有所取捨,畫面畫不出這麼多細膩的變化,例如當游珮芸耗費大量的精神與力氣,考究出臺灣各地的政治犯抵達綠島的路徑,但周見信構圖時,僅以一艘船漂浮在汪洋大海上呈現意象。周見信表示,自己必須努力貼近蔡焜霖的生活經歷,從每個時期潛進主角的內心世界,並且經過無數次的來回修正,才能真實呈現故事主角的心境轉折。周見信也分享作畫的軼事,例如看到畫作後,蔡焜霖一句「阮大姐卡水啦!」,讓他趕緊提筆修改、重畫,一切以盡可能貼近的經驗為前提。
《來自清水的孩子》預計出版四冊,依序分別是〈愛讀冊的少年〉、〈綠島十年〉、〈王子時代〉和〈化作千風〉,橫跨蔡焜霖這一生,近一世紀的光陰。目前已付梓出版的第一、二冊,兩冊呈現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第一冊〈愛讀冊的少年〉著重在蔡焜霖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以浪漫粉嫩的馬卡龍色調,整體洋溢著天真爛漫的情懷;第二冊〈綠島十年〉則採憂鬱的灰暗色調,讓人光是拿在手心上便感到沉重不已,而視覺氛圍的定調,和蔡焜霖的人生哲學與轉折息息相關。第三、四冊,慢工出版社計劃於2021年的臺北國際書展前完成。
圖三:《來自清水的孩子》第一冊〈綠島十年〉、第二冊〈愛讀冊的少年〉二書主視覺採不同色調。
蔡焜霖個性天真爛漫,即使身陷囹圄,仍不輕言放棄希望,在《白色見證》[2]臺灣白色恐怖口述影像紀錄中,他說,自己走進軍法處前,看見門口種著自己喜歡的花卉在秋天的風中搖曳的模樣,讓他格外緬懷、思念起家鄉。從蔡焜霖的點點滴滴回憶中,都可以看見他身在險境,仍掛念著家鄉的種種。可是,當他服刑滿十年,返家後,卻得知自己入獄後翌年,父親即自縊過往,當下痛心疾首,以頭重叩撞牆。在畫面上,周見信將這種為人子最濃烈、撕心裂肺的痛苦化為淚滴,渲染了整幅畫面,為第二冊〈綠島十年〉畫下尾聲。
◎一個臺灣孩子的故事
自蔡焜霖受到政治迫害以來,在獄中見識到許多優秀的前輩、青年朋友以及其家屬們是如何受到不公不義的對待。他曾看過,獄中難友的雙親,滿心盼望孩子歸來,回來的卻是骨灰罈,只能悲切的放聲呼喚「我的兒、我的兒…我們的兒子回來了」。蔡焜霖願意一次又一次的將個人生命史輾轉出版成書、留下影音,無非真誠希望歷史不再重演,不再發生國家暴力殘害人民的悲劇。
圖四:蔡焜霖當日分享剪影。
多年來,蔡焜霖反覆思量當年政府的行徑,得出了屬於自己的見解──當時的中華國民政府,因為心懷對日本人與共產黨的仇恨與恐懼,卻無法在現實上報復,才將之轉化並發洩在年輕人身上。他認為,唯有理解悲劇為什麼會發生,才能避免悲劇再發生。這是一個來自清水孩子的故事,也是所有臺灣孩子需要記得的故事,願對公平、公正的追求,有如火炬般傳承,永恆不滅。※
【延伸閱讀】(依出版年份排列)
- 滕兆鏘導演,《白色見證》[DVD]。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3年。
- 吳易蓁文,廖佩慈圖,《愛唱歌的小熊》,臺北:玉山社,2017.5。
- 蔡焜霖、薛化元、游淑如,《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口述生命史》,臺北:玉山社,2017.12。
- 蔡焜霖、蔡秀菊,《我們只能歌唱 蔡焜霖的生命故事》,臺北:玉山社,2019.5。
- 游珮芸寫,周見信繪,《來自清水的孩子1》,臺北:慢工文化,2020.2。
- 游珮芸寫,周見信繪,《來自清水的孩子2》,臺北:慢工文化,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