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李暉穎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以妖靈鬼怪為名」,探討神靈、妖精、鬼物、怪物等超自然現象中的角色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歷久不衰的影響力。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還有千里迢迢而來的臺北班同學,互相激盪出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為【「以妖靈鬼怪為名」研討會】專題講座紀錄

 

 

主持人: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討論人:許建崑(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發表人:曾姿閔(教師)
論文主題:學習與愛別離:探討新海誠動畫《追逐繁星的孩子》中死而復生之意象與影響


  曾姿閔從新海誠動畫《追逐繁星的孩子》中角色們面對重要他人逝去的思念與執念,進一步探求動畫中死而復生之意象的表現方式,並以劇情分析和資料蒐集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曾姿閔用劇情分析的方式,將劇情重點分成四大部分討論,分別是:「相遇與離別」、「追求重生」、「地下世界――雅戈泰」以及「最後的領悟」。接著,曾姿閔以動畫中「出入口的限制」、「上下世界的敵對」、「生死之門」、「情感間的羈絆」等方面探討《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呈現的死而復生之意象。

 

  曾姿閔談到,動畫中角色們不惜犧牲代價的付出,以及因而遭遇的奇幻與冒險,都源自於角色內心對某些事物的執著;如同人類從古至今,對於「死而復生」總有一定程度的追求,也是人類對「生死」執著的一種象徵,皆是考驗人性的挑戰。其實,人類若能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當下,即便到了面對生死的那一刻,也能瀟灑道別。

 

  另外,曾姿閔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彰化縣某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了動畫觀後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學生在觀影過程中,是否會將個人心境融入於角色當中?看完動畫後心情上會有哪些感觸與變化?對於死而復生的概念及想法為何?是否察覺動畫中蘊藏的生死議題?完成問卷分析後,曾姿閔發現,這些四年級學生在觀賞動畫的當下,確實會將自己融入劇情去感受與體驗角色的心境,但當他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也會依據自身狀況做判斷,不會嘗試動畫中較為天馬行空的方式。而在面對死而復生的議題上,學生會感覺到一定程度的害怕,但透過理解動畫所傳達的意涵,可以轉換其恐懼的心情。而學生們也認同,對於親友的離世,唯有放下與告別,才是最理想的應對方式。

 

  曾姿閔坦言,一開始她擔心生死議題可能會對學生造成恐懼及壓力,因此她藉由動畫這項媒材切入,希望透過《追逐繁星的孩子》帶領學生從故事中體會愛與離別的生命歷程。曾姿閔說,每個人生命裡一定都會遇到生死離別的課題,與學生一同探討死而復生的概念及面對生死的態度,有其教育意義。對於兒少階段的學生,利用孩子喜歡的動畫來談論嚴肅的生死議題是較能被接受的,而動畫裡的劇情與意象,也讓學生能自我思索,進而追尋人生存在之意義。

 

 

 

責任編輯:張惠鈞、薛巧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