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短評>一場紫色的曖昧之戀──解構《童女之舞》的愛情

文:武維香

文本:《童女之舞》,作者曹麗娟,1999年初版,2012年復刻版,大田出版。

 

那是一種很難控制的色澤,偏藍不對,偏紅不對,偏亮不對,偏暗也不對。

──《童女之舞》

 

一、前言

  童女之舞不管有無配樂?是否獨舞?這舞步令我聯想到的不是死亡、不是情慾、而是小說中開場的紫色。紫色,是不是玫瑰無妨,但這樣的紫色,難以調和,不知所措,沒有一次是相同的,這顏色呈現的不是獨特,而是執拗,要愛不愛,不離難捨;難以突破豈止是同性之愛的藩籬,更大的困境在自己;曖昧的拉扯不在於現實或道德的規範,更多的是作繭自縛,還沒跨出就投降,終究敵不過心中那一份對於以男性為中心的情愛思考。陷在紫色裡的曖昧情愫,盡情渲染著、變換著也警惕著,不要偏藍、不要偏紅,太亮令人羞赧、太暗糾結難耐,迷亂的賀爾蒙,因性別而起的苦,誰困住了誰?

 

二、非關愛情

  曹麗娟的《童女之舞》,1999年出版,寫一對青春正盛的少女之間,從友情到愛情的探索,小說很短,但張力極大,有遺憾、有迷亂,它不像朱天文的《荒人手記》那樣簡明的表露心跡,情感來去一目了然,但你可在字裡行間看見童女舞過後的痕跡,在主角童素心和鍾沅之間流動,那樣一點就燃的青春,卻要被作者死死的壓抑,相愛燃起的火,一方面在故事裡悶燒著,同時間也在讀者心裡燃成燎原野火。在同志情感仍然被鎖死的年代,《童女之舞》不疾不徐,卻舞出一種全新的況味與視野。

 

  一直在新版的《童女之舞》看見「女同志經典小說」這樣的介紹,是不是《童女之舞》抽離女同志的情愛就黯然失色呢?這篇小說中是先有友情,才進一步滋長愛情的,這一過程和如今百花齊放的同志小說相較,尤其珍貴,人本來就是複雜而矛盾的動物,情感在堆疊與累積後如何發酵?這一點才是我在《童女之舞》當中最驚喜的窺見。

 

  每天見面或分手鍾沅必在我的眉心上輕輕一啄,不管在校園裡、公車上、馬路邊,我一方面貪溺於這奇妙美好的滋味,一方面又看到周遭異樣的眼神,我不禁開始慌亂憂懼──一個女孩可以喜歡上另一個女孩到何種程度呢?

 

  鍾沅與童素心之間的心情與體現,或者裹足不前,或者懷抱勇氣,那正是最真實的童女舞步,令人激賞。

 

三、羈絆的是道德還是自己

  無法得知曹麗娟在創作時是否有這樣的弦外之意,《童女之舞》中的主角之一童素心的姓,亦可諧音「同」志,她是童女也是同女,童素心按捺住自己的真實情慾,選擇符合社會期待的婚姻與家庭,她在情感的路上呈現的始終是「有愛難伸」的窘境;而鍾沅看來雖大鳴大放,男女不拘,但同樣囿於那道曖昧不明的牆,而不敢跨越,在至今已來到多元成家的時代,同志間的情慾已經不如小說創作的年代那樣不可說,只是在萬千酷兒(Queer)的背後,仍有不可抗拒的傳統家庭或社會規範,讓愛因為加上同性的框架而窒礙難行。

 

  小說中,兩人的互動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一句愛,難以說出的愛像是主角童素心描述的紫色,過於獨特、太難調和,怎麼才能一揮而就?怎麼才能水到渠成?

 

四、青春與愛,熱與光,似點點星火向前路焚燒

  每一個渴望愛情的蓓蕾,都在期待著青春與愛的澆灌,可以義無反顧,轟轟烈烈燃燒一次。小說中,幾度藉著南臺灣熾熱的夏日燃起愛的溫度,小小泳池的水關不住渴望自由的魚,作者以輕巧的筆觸挑動敏感的話題,夏是熾熱的、愛情是熾熱的,但冰冷的話語太擅長偽裝,三兩下冰凍了真實的感覺,非得如此殘忍嗎?

 

  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Clarissa Pinkola Estes, Ph.D.)博士在其著作《與狼同奔的女人》中,鼓勵女人尋找自己的野性本質與天賦,但受傷的靈魂太習慣啟動防衛機制──冰凍自己。從原型心理來看,冰凍自己,讓自己失去感覺,拒絕真實的感受,可以避免受傷,退到安全的距離,但這對心靈太過苛刻,而這一份嚴苛,不能被融化、不能破冰,因此童女之舞才如此之難,也讓所有熱與光,點點星火都不被允許焚燒。

 

五、小結

  「一切可能與不可能」是小說如詩般的結局中自問自答的囈語,看似有所決斷的童素心,其實仍懷著紫色的曖昧裹足不前,同志之間的愛有多艱鉅,或許無關三十年前那個守舊的時空,只有掌握鑰匙的人心裡才清楚,能打開?或不能?該冒多大的險! 

 

 


參考資料:

  • 朱天文著,《荒人手記》,臺灣:新經典文化,2011。榮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的首獎,於1994年出版。目前已被譯為英文版、日文版。此書是以一個男同性戀者的手記形式寫成,敘述者是一個生活在1990年代臺灣的中年男同志小韶,他自稱「荒人」,因此呼應了書名的由來。
  • 酷兒(Queer)用來統稱社會上性取向性別認同,諸如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等非異性戀者。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是一種1980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文化理論,酷兒理論認為性別認同性取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過社會和文化過程形成的。酷兒理論資料參考:https://reurl.cc/5gj0xR
  • 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Clarissa Pinkola Estes, Ph.D.)著,吳菲菲譯,《與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Myths and Stories of the Wild Woman Archetype),臺北市,心靈工坊,2012。
  • 封面小圖出自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971360/ ,Creative Free Stock。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