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實踐∞學術}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研討會主題論文>曾鼎凱:兒童文學與舞蹈劇場的結合——以阿喀朗.汗舞團Jungle Book Reimagined為例

 

文:楊先婕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還有千里迢迢而來的臺北班同學,互相激盪出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為【「學術與實踐的多元對話」研討會】專題講座紀錄

 

 

 

 

主持人: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討論人:王友輝(前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發表人:曾鼎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表演藝術和兒童文學如何產生關係?這是身為表演藝術者,且正在就讀兒文所的曾鼎凱不斷思索的問題。

 

  2022年末,正值阿喀郎.汗舞團來臺演出新作《Jungle Book Reimagined》,此作以吉卜林的著名小說《The Jungle Book》為藍本。阿喀郎在採訪中表示,這是給全世界觀賞、不分兒童與成人的作品。生了小孩後,阿喀郎希望透過創作讓成人與孩子展開對話,一同面對現狀與討論未來。現代舞巨擘改編經典兒童文學,彷彿「雲門舞集」要做兒童劇,業界驚訝之餘更轟動一時,懷著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曾鼎凱進入了劇院,也成為這篇論文誕生的原因。

 

  藉由分析阿喀郎.汗舞團的《Jungle Book Reimagined》,曾鼎凱探究表演藝術者如何將經典兒童文學轉化為現代舞蹈劇場的演出,煥發出不同於傳統想像中給兒童觀賞的劇場呈現。

 

 

故事新編所揭示的當代性

 

  由於《Jungle Book Reimagined》並不是直接照搬原著故事,而是阿喀郎反思身處時代後所創作的當代寓言,因此,曾鼎凱首先比較了改編之於原著在故事與角色設定上的差異:主角從男孩變成了女孩、背景從叢林來到城市、獸族不是生長於大自然中,而是從動物園和實驗室出逃;經典的獸族角色在保留特質的同時,更被賦予當代既視感(例如,原著中自以為是又人云亦云的猴族,化身高舉政治標語的狂熱分子);故事的核心主題,也從成長冒險、身分認同,轉為探討氣候變遷、資源耗竭,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劇場設計與整體風格上,阿喀郎也呼應環境永續的理念,力行簡約,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除了少數特殊角色,所有獸族皆由同一批表演者演繹,表演者整場演出僅有一套戲服,需要靠肢體表現靈活切換不同獸族角色,極度考驗表演功力。以往為戲量身訂做且收藏不易的布景與道具,則利用投影動畫和容易取得且能夠重複排列組合的紙箱來完成。

 

 

從「文學」過渡到「劇場」

 

  而身為表演工作者,曾鼎凱特別重視文字如何轉化到劇場的過程。曾鼎凱說明了創作者和表演者之間,如何藉由不斷溝通與調整,共創角色的身體,使之與創作者想像的藍圖漸趨一致。從抽取角色特徵、過度角色性格,讓肢體、情緒和思考進入角色狀態,並賦予技巧和美感進行舞蹈化、藝術化,到嚴整的舞台編排,整體過程既耗時又充滿無限可能。

 

  在《Jungle Book Reimagined》最終的呈現裡,主角小女孩從一開始的雙腳站姿,到與獸族相處日久後逐漸出現四足跪姿;猴族是人獸之間的拱背屈膝;獵人以剪影方式出現;蟒蛇的身軀用紙箱串連;象族則以一臂彎曲作耳朵、另一臂伸展為長鼻。其中象族的肢體演繹,創造了不同以往、極具藝術性的詮釋,成為專屬於阿喀郎的特色,是讓表演藝術者很感動的地方。

 

  曾鼎凱以原著小說《The Jungle Book》和舞蹈劇場《Jungle Book Reimagined》兩者之間的優劣比較作結。他認為小說藉由文字細節的鋪排,讓故事在角色、情節與世界觀的建構上更為清晰,讀者依靠個人的理解和想像,創造屬於自我的感官體驗;而劇場則提供了具象又豐富的視聽感受。不過文字舞台化後,其中的元素必定有所增減,相對於小說在設定與敘事上也較為模糊,觀眾對表演藝術要具備一定的賞析經驗,才能夠更好的去理解。最後,曾鼎凱也期許文學與表演藝術彼此成就,持續共創佳作,造福文藝愛好者。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