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撰稿/魏羽桐 
修訂/藍劍虹
攝影紀錄/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八至九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人與非人之間」。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彼此分享、激盪,在兒童文學這廣闊的領域中,共同編織出一首又一首邊界之詩。

═ 本文為【 2024年兒文所「人與非人之間」研討會 】一般論文發表紀錄 ═

 

 

 

 

主持人|張晏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論文主題|甘伯伯或無知的教師:重啟啟蒙

 


  「人與非人之間」研討會上,發表人藍劍虹以〈甘伯伯或無知的教師:重啟啟蒙〉為題,帶來了一場充滿衝擊與啟發的教育反思演講。他犀利的見解與幽默的語言讓聽眾時而陷入深思,時而忍不住笑出聲,現場氣氛熱烈,討論聲此起彼落,充分展現出大家對教育議題的關注與共鳴。
 

  「啟蒙,就是人從自己招致而來的未成年狀態中解放。」藍劍虹一開場就拋出了康德的定義,提醒大家,這裡的「未成年」不是指年齡,而是指「沒有人指導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性」的狀態。然而,問題來了——台灣的教育體制,真的有在幫助學生啟蒙嗎?

 

 

▲ 發表人藍劍虹。

 

 

教育體制:從戒嚴到監獄,解放還是更深的枷鎖?

 

 

  藍劍虹直言,台灣的教育仍處於某種「戒嚴」狀態。學校像監獄,學生不是被引導去思考,而是被動接受知識。更諷刺的是,當教育體制表面上「解嚴」,卻沒真正進行改革,反而不斷引入各種評鑑、績效等制度,看似提升教育品質與創新,實際上卻只是讓老師和學生忙著應付數據。
 

  「問題不是有沒有考試,而是考什麼!」 藍劍虹用一系列國際考題舉例,法國高中生可能會被問到:「如果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更自由?」、「藝術只是培養感知的工具嗎?」但台灣的考試則多是選擇題,學生不用真的思考,只需要記住標準答案就好。

 

  「我們的學生,連完整表達一個觀點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延伸到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在培養什麼樣的公民?他直白地說道:「我們不是真的在培養思考的人,而是讓學生適應體制。」隨後,發表人接續前言:「現在的學生,有沒有辦法回答『1949年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樣的問題?或者我們的老師自己能回答嗎?」這話一出,全場陷入短暫的沉默,彷彿大家都在內心檢視著自己的知識儲備。
 

 

 

▲ 與談人游珮芸(左一)、發表人藍劍虹(中)與研討會之與會者。

 

 

學生為什麼不想要自由?——體制的馴化

 

 

  語氣一轉,藍劍虹拋出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可是,學生真的想要自由嗎?」他曾問大學生,是否願意寫申論題,結果得到的回答是「不願意」學生寧願做選擇題,因為申論題「太難了」。

 

  「這說明我們的學生已經被馴化了,馴化到連思考的勇氣都沒有。」他搖頭感嘆。不僅學生如此,老師與家長也同樣陷入困境。

 

  面對現今的教育體制,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停止成為『學生』,不管是好學生或是壞學生,而要成為『學習者』。」這正是《無知的教師》一書的核心觀點。作者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主張,真正的學習不是教師的灌輸,而是學習者自己的探索與發現。

 

  學校的教育體制,以及整個被「學校化」的社會,其鈍化的機制,讓我們遺失、遺忘了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智力。這樣的機制,使得我們相信考試制度所區分的智力不平等狀況,並使我們——不管是學生、教師或家長——深陷在毫無出路的循環之中。要特別提防那些所謂「更好的」教育課綱,它們總是聲稱這樣可以更好地教育學生與人民;但這些制定者,都是自認為高等的低等者,他們並不相信平等。他們就是新一代的鈍化者:「懶惰和高傲」,正是所謂教育學者的寫照。他們膽小怯懦,絕不敢將考試全面改為申論題——因此,我們不能對之有所期待。

 

 

▲ 發表人藍劍虹指出「愉悅是知識與解放的起點」。

 

 

結語

 

 

  必須在此重提康德對於「何謂啟蒙」的理解——「勇於求知」的重音節,是落在「勇於」。正如《無知的教師》中所言:

 

所謂的鈍化,並不是根深蒂固的迷信,而是面對自由的畏懼不前;所謂的墨守成規,並不是無知,而是人們出於懶惰和高傲,放棄了自身的能力,只樂於見到鄰人的無能。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解放。


(⋯)


我們僅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用它去實現智力的解放:每一公民都可以是一個人,都可以用筆、雕刻刀或其他工具創造成果(⋯)我們始終可以運用自身與自身的關係,用它重建那首要的真誠(——我們能夠定義理性存在,也靠此從此出發,靠人無法對自己撒謊這一點——),在社會之中換回理性的人。

 

  這裡所使用的「解放」一詞是 émanciper 。在法律上,它指的是「解除對未成年者的監護」;而在古羅馬,是指「將兒童從家族權威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人」。 這一點和康德所言——「啟蒙就是人類從自我招致的未成年狀態中解脫出來。未成年狀態,是指缺少他人的教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verstand)的那種無能。這種未成年狀態之所以是自我招致的,其原因不在於缺少知性,而在於沒有他人的教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知性的決心和勇氣。勇於求知吧。」 ——是完全相呼應的。

 

 

 

 

 

責任編輯:周燕雯、鄭仲珈、李品逸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