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張靜宜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


 

書封面
(圖1)《呼嚕嚕轉,呼嚕嚕轉》封面。熊津2006-06-05(初版)

圖2
(圖2)阿爾欽博多作品,《可逆頭與一籃水果》


世界顛倒看
  中世紀時,歐洲曾經出現了一種有趣的作畫方式——反轉錯覺圖。阿爾欽博多1的圖畫堪稱此類作品裡的傑作(圖2)據說,反轉圖的出現,原本用來隱藏密語和傳遞暗號,後來這類雙重圖像畫不再限於秘密通訊,它被當作諷刺畫,例如船長的頭像,轉過來變成海盜,國王的頭像顛倒看是惡魔,可反轉的諷刺畫在中世紀曾大為流行,直到二十世紀西班牙的達利更將這種技法玩到極致。2在一張圖畫裡,出現兩種意象的創作法頗為奇特,這引起韓國圖畫書作家韓太熙(한태희1962-)的興趣,他下了功夫去理解美術史上的反轉圖與錯覺圖設計,花了三年時間,設計出各式的反轉圖片與錯覺圖像。《呼嚕嚕轉,呼嚕嚕轉》3這本書即是以此視覺遊戲為主創作出來的圖畫書。

 

圖3
(圖3)進入顛倒國之後,小丑變成了微笑的表情。顛倒過來看是驚訝的表情。

圖4
(圖4)原本「往下」走的樓梯,顛倒過來看,變成「往上」爬。

 


顛倒國的幻想之旅
  《呼嚕嚕轉,呼嚕嚕轉》描述一個小男孩,打算玩牌(塔羅牌),但是他發現最喜歡的一張紙牌不見了。為了買「失縱的紙牌」,他從家裡出來。接下來的圖畫書畫面其實就是一張張紙牌的情境。戶外晴天高高、白雲飄飄,沿途,小男孩經過了朋友的家,再往前,遇到三隻遊戲中的小狗,他穿過樹林,來到市集,市集裡有各式各樣的攤販,賣水果、賣衣服、還有漂亮的茶壺、路邊的商家也不少,電器行、蛋糕舖、玩具店等等,琳琅滿目,在玩具店裡他還見到自己喜歡的刀、劍,但是,就是就是找不到賣紙牌的商店。直到他遇見了魔法師,在魔法師叔叔的指點下,找到了方向,他唸了魔法師教他的咒語,咒語「轉動」了魔法箱,小男孩順利的找回那張「失蹤的紙牌」。
 


  原來消失的紙牌是一張「小丑」。小丑有正反兩個表情,當它被發現時,讀者看到的紙牌是「驚訝表情」。但這張紙牌說:「把我顛倒過來看吧」。當讀者把圖像轉過來看(將圖畫書,顛倒過來閱讀),小丑變成了微笑的表情(圖3),並且表示「歡迎來到「顛倒國」。奇怪的事發生了,剛剛才下來的樓梯,竟然導引小男孩「往上走」(圖4)。當然再次唸一下通關咒語,才能去到「顛倒國」。
 

圖5
(圖5)剛才遇到魔法師的時候,「魔法師手上抓著兔子」,現在變成「兔子抓著魔法師」。


  圖畫書翻轉後,也就象徵已進到顛倒國,雖然是同一本圖畫書,但是現在小男孩(和讀者)看到的一切都和剛才不一樣了。剛才遇到魔法師的時候,魔法師手上抓著兔子,現在變成兔子抓著魔法師(圖5),路邊兩輛破舊的汽車竟然是妖怪的頭,吊飾變成翹翹板,剛才看到的坦克車顛倒過來後變成了導演的攝影機,蛋糕、電器行、茶壺、衣服、水果……都跟剛才不一樣了。小男孩出發時,原本看到的三隻小狗在路旁要著尾巴轉圈圈,仔細一數,竟有六隻哩!這是怎麼回事?小男孩一路走回去,雖是「舊路」但是一切都起了變化,路上見到的事物帶給他很大的新鮮感,最後,他是搭船回家的呢。
 

 


「圖地反轉」、「錯覺」與「畫謎」
  有一則小故事這麼說:有位農夫提著油燈回家,進到屋子裡,他把油燈往牆上一挂,釘子迅速「飛走」,油燈掉到地上,摔壞了。農夫把牆上的蜻蜓誤看為釘子,就是一種錯覺。可見平日在我們生活裡不乏「錯覺」經驗,但是要將「錯覺」變成圖畫,就需要一點兒幻想和聯想的能力。這本圖畫書裡每一張圖畫都是錯覺圖像,但是需要經過反轉(即視點移轉),另一組圖片才會浮現出來。茶壺可以變成馬戲團裡的大象(圖1)、貓咪變成浣熊、攝影機變坦克車……《呼嚕嚕轉,呼嚕嚕轉》用了「圖地反轉」、「共用空間」、「雙重意象」、「錯覺」等諸多視覺遊戲,將日常所們見到的物品製造出「一體兩面」的效果。
 

圖6
(圖6)《魯賓之杯》。是花瓶?還是側臉?


  所謂「圖地反轉」(Figure-Ground 或稱「圖底反轉」),即是將圖像從背景中「呼喚」出來,面積較大的部分是「圖」,被忽略的背景是「底」。《魯賓之杯》(圖6)即是此原理的經典作品。一般而言,觀賞這類圖形讀者不會單純地看到只看到一種圖像,而是容易看到變來變去的圖像,以《魯賓之杯》為例,注視空白處會看到一只杯子,但是注視黑色部分,則呈現兩張對看的人臉剪影。這種效果,讓圖畫有了魔法感。書裡小男孩甫跨出家門晴空中的「藍天白雲」,就已「充滿變化」許多角色藏在裡頭。
 


  「圖地反轉」也可以結合動畫的技巧,進行「漸變」,如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平面分割規則」,以逐漸變化,產生雙重意象。大衛威斯納的《夢幻大飛行》即運用此原理,讓棋盤、稻田、棉被的格子紋路互相滲透、連結。《呼嚕嚕轉,呼嚕嚕轉》當然也運用了此一「漸變」的技法,作者將一組樂團藏在樹林裡,不仔細看,真不知林子裡,躲了樂隊。
 


  《呼嚕嚕轉,呼嚕嚕轉》原文書名為擬聲詞「呼哩哩戶 ,呼哩哩戶」聽起來就像吹口哨般。這個韓文詞組,具有「回文法」般的趣味,所以不論是正面讀或將字體反過來讀,讀音都一樣。4能將「詞組」設計成正面讀、顛倒讀都「文字都一樣」,這是作者的巧思。
 

圖7
(圖7)年畫「五子十童圖」。
圖8
(圖8)三隻小狗的畫面,移動視點後觀看會變成六隻小狗。


  古今中外,不乏以錯覺和幻覺為材的圖案設計,尤其在吉祥圖案和剪紙藝術中,最常被運用, 這類圖畫的趣味點,取決於觀者的「視覺焦點」,隨著焦點的移動,圖案跟著變化,例如,「五子十童圖」年畫(圖7),畫中五個孩童疊羅漢,但是五個童子,卻疊出十個娃兒來。這是一種「以簡馭繁」的設計原理。此書中的「小狗戲球」一圖即是此原理,所以三隻小狗換個角度看變成六隻小狗(圖8)。
 


   一般圖地反轉的圖片,只要盯著圖片,移動視點就會出現不同的圖案。但是《呼嚕嚕轉,呼嚕嚕轉》這本書的圖片是必須顛倒著看,效果才會出來。此書的圖案設計,共二十八張圖片,可以出現兩種看法,故事進行到最後一頁,必須倒轉往前讀回去,所以故事的起點與終點同時落在第一頁,也就是此書的第一張圖畫裡。
 

圖9
(圖9)
魔法師大叔,躲在那個角落?


  這張圖畫也是唯一顯現主角手部畫面的圖片,跟著書中主角「逛完大街和顛倒國」後,再次回到小男孩的房間裡,赫然發現房間裡的景物非常「眼熟」。原來,小男孩買紙牌時路過的風景和從「顛倒國」回來時路上的諸多細節,全都隱藏在這張畫裡。儼然像是一本「後設」風格的圖畫書,繞了一圈,發現這個秘密之後,讀者或許已猜到,跟他玩牌的人是何許人也,沒錯!正是魔法師大叔,他躲在那個角落?(圖9)
 

 


顛倒看世界
  韓太熙所設計的圖,都是小讀者日常所見之物。有了圖像還不足以構成圖畫書,圖畫書需要一個故事來當作動線,韓太熙藉助塔羅牌裡的「魔法師」和「小丑」牌,來敘述他的故事,傳統的塔羅牌有七十八張牌,囿於圖畫書規模不宜冗長,作者僅設計了二十四張牌(置放於蝴蝶頁裡), 藉由尋找紙牌來構成故事,也通過了遇見「魔法師」和找到「小丑牌」來「翻轉圖片」(翻轉故事),使得原本各成單元的錯覺圖片有了連結。
 


  本書作者韓太熙在韓國插畫界素有「圖像實驗家」之稱,應用美術系出身的他。自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圖畫書《小美的夜空之旅》之後,年年都有新作品。圖畫書繪者,多半有慣用的媒材,但韓太熙似乎樂於嘗試各種媒材,例如,水墨、水彩或油畫、色鉛筆、蠟筆、噴畫……圖畫風格差異頗大。參見《我的手掌印創意繪本: 兒童樂園》(台北:三采,2004),《月亮的秘密》(台北:漢湘,2008)。《看見蔘了》(首爾:Safari,2006.12)

 

  人類的文學閱讀技術,並非先天自然配備所提供。人類的閱讀需要經過漫長的學習和訓練,對事物的觀察、解讀圖畫、圖片資訊的能力,和欣賞藝術品的能力也是需要逐步訓練,才能開啟。圖像閱讀的訓練千百種, 有人視它為畏途,覺得自己天生沒藝術細胞,對圖畫感到隔閡。這也是作者創作此書的用意,希望透過觀看、聯想,觸類旁通,嘗試透過不同的角度觀看事物,用有趣的方式開發圖像知覺。
 

此文原載於《兒童哲學月刊》40期,2014.12 


1 Giuseppe Arcimboldo 1527-1593 義大利畫家。
2 此類畫作如《消失的影像》(1938)、《販賣奴隸市場與不明顯的伏爾泰半身像》(1941)
3 暫譯。原文:《휘리리후 휘리리후》
4 因為這幾個韓文字具有對稱的特性,所以文字才能對稱得如此完美。

 

 

責任編輯:王予彤、李季芳、黃懿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