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寶窟到宇宙的鍊成之道──淺談尼爾蓋曼作品(2)

文:鄭若珣(國立臺東大學兒文所畢,現為圖文工作者。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

《睡魔1:前奏與夜曲》,后浪出版;《睡魔:捕夢者》,DC漫畫出版;《無有鄉》,木馬文化出版;《好預兆》日文版,角川文庫出版;《好預兆》電視版,亞馬遜影業和BBC聯合製作;《美國眾神》電視劇,弗里曼特爾媒體發行;《幸好有牛奶》,謬思出版;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Bloomsbury Publishing出版;《奇幻面具》,Samuel Goldwyn Films發行;《派對撩妹守則》,CatchPlay發行;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劇場版,英國國家劇院製作演出。

 

夢境之王《睡魔》

 

2-1

《睡魔1:前奏與夜曲》書封,后浪出版。

 

  尼爾蓋曼尚未進入成人小說之前,已因為《睡魔》(Sandman)這套歐漫廣為人知,早年臺灣動漫市場主流為日漫,對歐漫領域少有資訊與引進管道。若想要回過頭來理解,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參閱簡體中文出版。中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的后浪出版從2016年開始,目前已出版睡魔1~4冊,分別是《睡魔1:前奏與夜曲》、《睡魔2:玩偶之家》、《睡魔3:夢境國度》、《睡魔4:迷霧季節》。

 

  《睡魔》是一套架構龐大的系列漫畫,1989年連載至1996年共75集。以夢之王為中心,每集以獨立故事發展,卻又相互關聯。

 

2-2

《睡魔:捕夢者》封面, DC Comics

 

  如前所言,此企劃囊括了當代著名插畫、漫畫家,因此每集故事的畫風皆不相同,可說是一代畫家的競技展現擂臺。值得一提的是尼爾蓋曼與日本藝術家天野喜孝合作的《睡魔:捕夢者》(The Sandman:The Dream Hunters),有如一篇類聊齋的東方奇譚,敘述一隻小狐狸與一個和尚的愛情故事。天野喜孝的畫風絢麗魔幻,運筆構圖帶有東方的寫意,充滿藝術美感,故事讀來有中西調和的奇趣,想必在當時為歐漫注入了文化衝擊的新意。2000年《睡魔:捕夢者》得到了Bram Stoker Award for Best Illustrated Narrative可謂實至名歸。

 

  《睡魔》內容概念與世界觀之龐大繁複,非能一言以蔽。且待筆者研究理解後再加以闡述。

 

 

揉合神話氣質的成人奇幻

  綜觀蓋曼成人文學的素材取向,可以發現幾點特質,如神話與傳說、各方文化的取用,以及歷史與文學的取典;情感上則常見的是失落與尋回、價值觀的再思考;而在故事結構上則有強烈的戲劇張力,出乎預料的發展常讓讀者驚訝連連。故事敘事語調的幽默與嘲諷,則讓知其所以然的讀者暗中竊笑。

 

  神話與傳說,常是奇幻文類的靈感之源。尼爾蓋曼提到他自身對神話的著迷。

 

  「神話就是堆肥。一開始,神話是宗教,是信仰中最深層的核心,又或是隨著故事增加漸漸形成宗教。……隨後,當宗教不再為人所用,或人們不再認為這些全是事實,故事於是成為神話,神話的堆肥就變成泥巴,成為沃土,滋養一個個如野花盛開的故事與傳說。

──〈對於神話的一些想法:離題聊聊園藝、漫畫及童話〉

 

  神話的取用與改寫,可見之於幾本小說的大架構中,《星塵》延續了凱爾特式的精靈傳統,《阿南西之子》來自於西非神話之神,《美國眾神》則是以大熔爐概念為基底,讓來自各舊大陸的神靈與新大陸的現代之神決一死戰。神靈從來不只是神靈,神靈代表崇拜者賦予的價值意義。當過往時代的價值與新時代的價值相衝突,各方的堅持為何?撥開層層洋蔥皮下的真相,也以層層感受的過程刺激了讀者的淚腺。

 

 

《無有鄉》從上層縫隙落下的一切

 

2-3

《無有鄉》繁體版書封,木馬文化

 

  尼爾蓋曼曾提到《無有鄉》的寫作動機,來自看見地鐵旁生活的流浪者,他曾詫異的發現有個老太婆已經在某個地鐵站旁生活了數年之久。城市中的遊民彷彿是一種半透明的存在,在場卻不在行人的視線中被「真正看見」。是不是自己能寫些什麼,讓這些人被看見呢?

 

  假設倫敦有一個下層世界,不為上層世界的人察覺,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平凡的上班族理查,因為拯救了一個從下層躲避追殺而來的女孩Door,捲進了下層倫敦的冒險。下層倫敦自有社會法則,魔幻詭異的各類族群,擔負著運作的功能,那是一個蠻荒又生機勃勃的殘酷世界,唯有靠自己的能力才得以存活。

 

  下層倫敦是從上層世界遺落的一切所組成,有被剝削欺凌的人、有被遺忘的過往倫敦、有種種看似上層世界的魔幻變形。《無有鄉》巧用了幾個真實的倫敦地鐵站名為靈感,每一站就像是遊戲關卡,引導故事情節繼續。在黑修士站的經歷,明確的表現了本書的企圖,當時理查歷經的幻象即是成為一位遊民,被上層社會人士殘酷的觀看和惡待,那些嘲諷與鄙視的眼光,那些詆毀與攻擊的行為,甚而是自己對自己的鄙視唾棄,歷經失去社會位置而產生的時空失序、個人內在錯亂,若能撐過這些持續存活的,便通過了考驗。

 

  歷經過底層,那些充滿驚心動魄冒險經歷的理查,回到一切如常的上層社會後,還能安於那些平凡可預期的未來人生嗎?《無有鄉》探討如機械般運作的現代世界,人們是否失去了一些能點燃生命熱情的真實感受?如果是你,會選擇生活在哪一個世界?

 

 

挑起敏感神經的《好預兆》

 

2-4

《好預兆》日文版封面,兩本書並排可得完整圖像,角川文庫出版。

 

  《好預兆》有一個落落長的全名為《好預兆:女巫阿格妮思‧納特良準預言集》。本書多少代表尼爾蓋曼與泰瑞.普萊契的友誼紀念,當時年輕的尼爾蓋曼做為記者前往採訪泰瑞,兩人一見如故,「發現彼此有著相似的幽默感,文化背景也很雷同;我們都讀了同樣晦澀艱難的書,更開開心心介紹對方讀些鬼鬼怪怪的維多利亞時期參考文獻。」認識幾年後,兩人就以娛樂和玩笑的心情合寫了這本書。

 

  《好預兆》出版於1990年,正逢人類對數字敏感的千禧年,當時末世傳言甚囂直上,人心惶惶。兩人合作的這本《好預兆》正是以聖經中所提〈啟示錄〉為背景,在當時掀起了兩極化的反應。有趣的是,即使相隔三十年,《好預兆》改編成電視劇上映時,依舊招來了數以萬計的基督徒要求下架。本書內容觸動了基督徒敏感的神經,一般人卻因為內容的幽默反諷而大呼過癮。

 

  故事敘述聖經中最後一戰將要臨近,常駐在地球的一位天使與一位惡魔,因為眷戀人世美好,想保住地球與人類世界而奔走設法。能阻止這件事的關鍵,落在一本女巫家族的預言書《阿格妮思‧納特良準預言集》。

 

  抗議者恐怕是只感冒於本書的表現形式,而忽略了故事的內涵。加以幽默的並非教義本身,而是宗教的戲劇化形象。宗教本身是神聖而純然的,然而發展成組織的宗教脫離不了人與政治,若宗教只培育了絕對服從的專制思考,對社會之影響恐怕害多於利。

 

2-5

《好預兆》電視版劇照,亞馬遜影業和BBC製片室聯合製作。

 

  《好預兆》在2019年製成了美國電視劇迷你影集,兩位男星的精湛演技,讓小說中的天使(古書商暖男)與魔鬼(時尚型男)兩大角色,更為豐富立體,加上當代特效的精采,看來充滿商業趣味。

 

 

《美國眾神》後現代文化拼貼

  以一位英國裔作家來寫《美國眾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而又一次大膽的嘗試,讓尼爾蓋曼以本書囊括了雨果獎、軌跡獎、創神獎、星雲獎……可說是在成人奇幻小說領域一舉成名之作。結合了美國元素、奇幻和多種古代、現代神話,一如美國文化大熔爐的概念,展現了複雜多面的後現代文化拼貼。

 

  故事以一個罪犯的出獄開始,這個命定之人shadow在人生的最低谷中,捲入了一場隱藏的戰爭──隨著移民來美國的舊大陸「舊神」與生自美國的「新神」的一場權力大戰。

 

  《美國眾神》中的登場角色都是各有文化根源的神靈,新世界與舊世界的關係、各種族文化間的衝突與糾葛,反映在眾神的言語與立場間,又何嘗不是美國社會現象的縮影?小說中穿插的一些篇章,描述各方神祇如何隨著各種族移民來到新大陸,有如移民歷史的再現,這些文獻也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神的力量來自於人的崇拜,而人的崇拜顯然又與需求有關,新神的形成來自於時代下人們新的欲求。從角色性格來看,新科技生出的新神們,只在意權力、力量與自我,反倒是舊神們充滿了懷舊的人味與彼此的情誼,還有深深的失落。這或許也表現了作者對現代科技的觀感與歷史文化的懷舊。

 

2-6

《美國眾神》電視劇中的角色與各方神靈。圖片來源https://americangods.fandom.com/wiki/Deities

 

  2017《美國眾神》電視劇,製作上頗忠於原著,將絢爛的科技感、深重抑鬱的後現代心靈、不安駭人的暗黑魔幻,藉著當代強大的影像特效,直接衝擊感官。本片原本就為成人對象而製作,口味濃重充滿前衛風格,挑戰異色魔幻的視覺境界。

 

 

奇幻沃土《北歐眾神》

  北歐神話是奇幻文學的生根沃土,自從奇幻文學宗師托爾金寫出《魔戒》之後,中土王國、各方種族與奇幻生物的架構俱足,而這一切的靈感多來自北歐神話。尼爾蓋曼最喜愛的神話也是北歐神話,為了保存這些逐漸消失的故事,也為了讓女兒能再次完整的讀到它們,而重述了這些故事。他在前言寫道:「我卯足全力,盡可能正確地重述這些神話,努力將故事說得趣味橫生。

 

  是重述所以帶有重述者個人的口吻,也加上了對故事的重新詮釋或風格上的改寫,可說是蓋曼風的北歐神話。內有十多則短篇,讀完之後能窺見北歐神靈的世界觀、神祇相互間的關係與個性,對那個世界的開始與終結有所理解。或也可看見《美國眾神》中取用北歐神話的用典,認識其後有多少奇幻作品於這個長長的源流中受到啟發。

 

  傳統神話/文化元素與現代議題的雜揉書寫,加上隨手拈來的用典,顯露後現代文類的重組、再詮釋與跨文本的轉用,讀者是述說對象,也是與之對話共演的對象。習慣互動的網路世代,更能理解這種開放式的文本概念。這種釣鈎式的書寫,部分必須仰賴讀者的文化理解與閱讀知識,確實有可能會讓不熟悉文化內容指涉的讀者,在閱讀時較難以進入,有趣的是蓋曼作品中關於人類共通性的情感描寫,總能引起跨越文化的感動而讓人感同身受。

 

  在秩序表象的對立面,那裡有一個世界,充滿萌發的可能與生命。這個基礎概念,稱為他每個作品的信仰昭然可見。《無有鄉》為倫敦地鐵的鏡射,那一個「隱藏版倫敦」,有其自身的運作法則。《牆壁裡的狼》、《第十四道門》,到《無有鄉》,再到人類生活表層下的兩種神靈勢力,如以基督教末日最後一戰為題的《好預兆》到新舊神靈大亂鬥的《美國眾神》。每每看見兩股勢力的衝撞,意欲跨越可見或不可見的界線和高牆。

 

 

再談跨不完的跨界

 

2-7

《幸好有牛奶》中的爸爸

 

  蓋曼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毫無阻隔的跨界能力。從漫畫編劇到成人/兒少小說,到繪本/圖文書,再到動畫與影視戲劇。在每一次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作者意欲突破創作形式的實驗意圖。

 

  舉兩本圖文書為例,《幸好有牛奶》與《睡美人與魔紡錘》這兩本書是與英國當紅插畫家克利斯‧瑞德(Chris Riddell合作的作品。一是新創故事,一是童話改寫。兩者在圖文編排上搭配著故事調性,各有巧妙不同。《幸好有牛奶》為科幻感的後現代內容,圖文互融的形式位置介於漫畫與文字書之間。對現實世界的戲謔改造,為後現代文本的特點之一,《幸好有牛奶》讓說故事的這位爸爸看起來就是尼爾蓋曼本人,而故事中的吸血鬼家族看起來就像《暮光之城》裡的電影明星。

 

2-8

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 書封

 

  《睡美人與魔紡錘》則因改寫古典童話,保留了古書的形式氣質,黑、白、燙金色的三色配色,單面大幅裝飾框的插畫形式,都讓讀者在閱讀之時,延續了古典形式的傳統感受。雖然,改寫後的童話可是一點都不傳統。

 

  2013年左右迪士尼的公主們掀起一股自救風潮,真愛之吻與男子完全無關,不是來自姐妹就是來自教母。2015年,圖文書《睡美人與魔紡錘》出版(繁體中譯短篇收錄於《觸發警告》),這則混搭童話彷彿也隨此波風潮出現。簡單來說,白雪救了睡美人;但,真實的內情又不是那麼簡單。

 

  對於「生存與選擇」的不同價值觀,藉著故事情節逐漸顯明,女性自身價值的辯證,藉著童話角色的內在深化來展現。將童話此文類以二創的方式再次新生,蓋曼有如一個魔術師之口,對童年文化做了反身性的重新建構。而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當代女性思維的風潮於此,亦展現了女性童年的自我重建。

 

2-9

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 內頁插圖

 

  就如蓋曼自己所言,寫小說有如經營店家。蓋曼品牌下有多線的產品線,他也不吝嗇於改變作品的面貌。文字版、圖文版、圖像小說版、動畫版、影視版。讓讀者在眼花撩亂之餘,或不慎買錯或各取所需。

 

2-10

《奇幻面具》動畫海報

 

  《第十四道門》被製作成動畫作品又稱為《鬼媽媽》,筆者認為在視覺風格上已經為兒少觀眾做了較為親切的讓步。相較之下,2005年的《奇幻面具》(Mirror Mask)則更貼近於暗黑奇幻原汁原味的風格,美術由老搭檔大衛‧麥金擔任的這部動畫延續了暗黑與詭奇的調性,充滿想像力的角色設定,結合了童稚與驚怖,以女主角在黑世界與現實之間的冒險,演出一場青少女的自我與家人關係的探討。

 

  也許是奇幻娛樂性高,尼爾蓋曼早年的著作已一一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星塵》、《美國眾神》、《好預兆》,今日無所不能的動畫特效,讓奇幻內容的表現更為容易,也讓尼爾蓋曼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引起話題。不諱言,影視的流通必讓消費群更為擴大,也必然回流出閱讀原著文字的人次。

 

2-11

《派對撩妹守則》電影海報

 

  長篇小說的影視化司空見慣之餘,可發展的短篇也時常被拉出改編為電影,2018年的電影《派對撩妹守則》(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故事背景設於1970年代英國龐克搖滾文化時期,兩名青少年參與了一個有點怪氣的搖滾派對,意外結識了一個怪異的女孩,本片將短篇改編拉長,並以當時的龐克歷史為主軸,大量加入了當時的英國搖滾文化。艾兒芬妮和妮可基嫚兩位明星的加持,讓本片更拉近當代影視的前端。

 

  青春叛逆與愛情的元素再加上科幻設計,「外星人」的概念在此做了有趣的沿用,一則當時龐克族怪異的裝扮和行為,對循規蹈矩的英國社會來說,不下於社會的「外星人」。一則對青少年來說,因著對於少女的無知與好奇,對他們來說少女這種生物真有如「外星人」。如此這位48小時就得回太空的外星少女,才能在這個特殊的時空背景中安然藏身,體驗一段浪漫的地球戀情。這種幽歷史時代、另類文化一默的趣味,想必歷經過當時氛圍的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2-12

《萊緹的遺忘之海》劇場海報

 

  從平面媒體到螢幕媒體,蓋曼宇宙有逐漸立體化的傾向,於是故事也登陸了「劇場」。2019年底英國國家戲劇院演出戲劇《萊緹的遺忘之海》,評論提及本劇場可為兒童觀眾、亦可為成人觀眾的特質,真人與機械道具效果的搭配演出,頗具震撼效果。

 

  劇場的魔力來自即刻與真實,演員的即時表演、面對面的真實感受,藝術與精湛的技術掌控在恰到好處的時機下,激發出多層次的情緒渲染。不同表演媒體的特質,讓同樣的內容有了不同的感受風貌。

 

  最後,新媒體登場了。2019年由Fable Studio和Facebook製作的VR作品《牆壁裡的狼》(Wolves in theWalls)贏得了艾美獎──交互式媒體內容傑出創新獎(Outstanding Innovationin Interactive Media)。這個作品以《牆壁裡的狼》繪本內容為遊戲架構,讓遊戲玩家以VR的方式體驗故事內容,玩家扮演小女孩的想像玩伴,必須在過程中協助小女孩解除困難,找到牆壁裡的狼。

 

  VR遊戲體驗有如沉浸式劇場,不僅將內容輸入五感,也以不斷的互動要求來牽引參與者的注意力。隨著新媒體的演進,內容產業從閱讀到觀看、到體驗,帶給閱聽者更多元的接收型態。

 

  正如睡魔隸屬的無盡家族(Endless),尼爾蓋曼的作品延展有如生長無窮無盡的有機體,隨著時代脈動而形變。但無論如何,創新與跨越,永遠是蓋曼宇宙不變的關鍵詞。

 

 


延伸閱讀

尼爾蓋曼官網 https://www.neilgaiman.com/

《從邊緣到大師:尼爾蓋曼的超連結創作之路》 https://reurl.cc/rx8vRZ

《睡魔》初讀者指南 https://reurl.cc/D96l3e

《睡魔》中一個故事簡介NeilGaiman's Sandman:What Dreams Cost https://reurl.cc/O1qr43

《睡魔》各集簡介 https://reurl.cc/8GnX54

《睡美人與魔紡錘》作者與繪者對談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NeilGaiman and ChrisRiddell https://reurl.cc/yZgvmE

《派對撩妹守則》影片片段 https://reurl.cc/d05yeD

英國國家劇院《萊緹的遺忘之海》評論 https://reurl.cc/X6kR53

發展成VR遊戲的《牆壁裡的狼》 https://reurl.cc/MvdjXK

 

 

責任編輯:陳雅媛、陳嘉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