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的孩子》隱在山水中的圖像
文:張靜宜
圖由作者提供。
《東江的孩子》(圖1)是一本以韓國東江為背景創作的圖畫書,故事描述山村裡孩童的日常生活景況,優美的景色裡有孩童孤單的身影以及若隱若現的東江人文圖像。
東江為南漢江支流,主要流經江原道寧越郡境內,東江流域山脈起伏、河道曲折迴繞,高聳的切割坡一側,岩壁聳立植物茂密,曲流較緩的一側則形成平緩的河階地、村落零星分佈,村民利用有限的耕地,從事旱地農作。《東江的孩子》這則故事裡的媽媽就是帶著農作物去趕集 ,寧越一帶也是韓國的石灰石和煤礦產地,早年很多男丁投入採礦的工作。父母外出工作,無依的孩子,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們在江邊徘徊,他們的心思全都在大自然裡顯現了,無論是思念的親人,或是給予心靈撫慰的動物,這些山水影像令人稱奇,這些影像背後有什麼故事?
與心靈相呼應的大自然
圖畫書打開,第一個畫面就是佈滿岩石倒影的江景。江邊有一對沒有大人陪伴的小兄妹──東兒和順兒。
小兄妹的媽媽今天出了山村去趕集,「集市之日」在物資流通不便的山村是個大日子,居民得以透過趕集來互通有無,為了趕路,孩子的媽媽很早就出門去了,白天兩個孩子來到江邊徘徊,在這個畫面裡,背景的岩石,浮現出一個正要去趕集的婦人背影(圖2),如果將圖畫書旋轉九十度(成直立的角度),人物的背影就更為清晰了,原本在畫面最右側的岩石,旋轉成直立角度觀看就成了婦人頭上頂著的包袱。
希望媽媽快點兒回來,所以妹妹堅持要到江邊等候媽媽。哥哥想分散妹妹思念媽媽的心,提議一起來賽跑。妹妹拒絕了,兀自說:「要問問大鳥,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江邊的岩石和孩子的心靈彷彿有所感應,適時地浮現出相呼應的影像,畫面上出現一隻掠過水面的巨鳥,當然這也是水、石幻化的巨鳥。接下來哥哥說:「鳥和熊都在睡午覺了。」要妹妹一起返家,年幼的妹妹哭鬧起來。孩子們所在的江邊,遠遠望去岩石的倒影正是一隻大鳥和熊的模樣。
哥哥用打水漂來轉移妹妹的哭鬧,畫面的焦點再次回到江邊的這些岩石間,但是這次出現的動物,不像前面那麼可愛了,而是個龐然大物──恐龍。恐龍在哪兒呢?讀者的視線隨著打水瓢的動線望去,接二連三露出水面的石塊,逐漸組合成某種動物,視線盡頭擱淺在岩石上的廢棄酒瓶,起了「畫龍點睛」之效,儼然就像恐龍的眼睛,本來妹妹哭鬧時哥哥還嚇她說:「再哭會有怪物爺爺出來抓小孩喔」,這下子,怪物爺爺沒出現,反倒出現一隻大恐龍,兄妹倆嚇得在江邊狂奔……。
撐篙爺爺的出現,孩子彷如遇見救兵,驚魂甫定地告訴老爺爺「江邊有恐龍!」乾淨的河流上,任何廢棄物都會顯得突兀又刺眼。老爺爺拾起酒瓶空罐「破壞了恐龍的影像」,總算把小兄妹從想像的驚嚇中拉回現實。小妹妹累了,哥哥揹起她在江畔走著,水石相映的影像變化出哥哥揹著妹妹的形像;江邊的大岩石,又大又高,他們爬到岩石上頭去,厚重的岩石讓他們想起爸爸,而孩子們的爸爸在哪兒呢?為了生計,爸爸出遠門去採礦。在岩石上攀爬的孩子,覺得「爸爸的背就像崕邊的岩石一樣又高又結實。」他們倆坐在江邊的岩石上等待媽媽,等待讓時間變得特別漫長,大自然彷彿了解孩子的心,媽媽的形象早已浮現在山水之間,仔細看,他們倆就「坐在」媽媽的手上呢(圖3)。就在太陽快下山前,媽媽回來了,兄妹倆歡喜的奔向媽媽,此畫面被拉退成鳥瞰的角度,三個微小的人影相逢的地點,正是整本圖畫書的取景所在地──東江魚羅淵(註1)溪谷(圖4)。
圖畫書創作的背景地
東江這條水路是以前木材運送至漢陽(現在首爾)的重要路徑,東江流域因設有火力發電場,採礦業一度興盛,產業沒落之後,從前運送木筏的河道,現今已變成了泛舟愛好的新天地,煤礦坑成了地方文創空間。此外,東江沿岸的山徑也吸引不少登山客前來探幽,從高處往下眺望,溪谷景色盡收眼底。尤其是素有韓國大峽谷之稱的「魚羅淵」。自古以來,這一帶的溪谷就像神秘的仙境,充滿靈氣,相傳昔日江中的魚兒更是多到擠在一塊兒,「滿江魚群羅布」因此有了「魚羅淵」這個地名。
創作者金宰弘(김재홍1958-)畢業於弘益大學美術系。現為專業畫家,除了繪畫創作,也從事圖畫書的插畫工作,《東江的孩子》是作者第一本圖文皆由自己創作的作品。「孤單的兒童」和「貧困的兒童」是韓國兒童文學中常見的題材,從《東江的孩子》這則故事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偏鄉兒童和城市兒童,閒暇時全然不同的生活空間和娛樂方式,從圖像上來閱讀,則看到了非常奇特的地誌紀錄。出於對家鄉的熱愛,金宰弘非常喜愛描繪故鄉江原道的風光,「人與自然」也是作者關注的一個創作主題。「人與自然一體」的繪畫信念,讓他別具隻眼,在實境山水中嵌入另一種聯想的圖像,創作出一系列「隱在圖畫中的圖像」,並舉辦了畫展。經過作者的妙思,東江的岩壁和江水出現了人物的影像,以岩石倒影構成的對稱圖形,似真似幻。尤其將圖畫書旋轉九十度觀看,隱藏的圖像就會整個顯現出來。
畫中有畫的創作原理
畫作裡岩石「顯現」的人形「渾然天成」。很多觀賞者誤以為真有此「奇景」紛紛打探此「名勝」的詳細位置?無論是「東江系列──隱藏在畫中的圖畫」畫展,或是《東江的孩子》圖畫書作品,都撩起觀畫者想「尋訪故事經驗的衝動」,但是去到「故事現場」,任憑搜遍了魚羅淵的每個角落,就是找不到一個完整符合的畫面。是因為人在風景裡,焦點被無限稀釋了嗎?或是遭受天災,風景不見了?李安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臺灣上映後票房熱賣。影片中的神秘島取景地百榕園引起影迷很大的興趣,儘管經過導演的安排「電影和實際現場並不一樣」,但是仍擋不住想一探究竟的人潮。「創作比實境引人」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吧。
東江的風景(圖5)同樣已經過畫家「轉換」,金宰弘畫的景色已跳脫實境,在「自然風景中」嵌入「東江的人文」。畫家筆下「融入風景裡的人物」是以「幻想性視錯覺」原理繪製出來的。幻想性視錯覺是人類大腦天生辨識圖案的能力,即使圖案只有模糊的線條和陰影,都能聯想出具象的圖案來。「幻想性視錯覺」原理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看著天上的白雲,「發現」天上有兔子、鯨魚、恐龍等等。還有生活中諸多人們以相似形狀取的地名。例如,野柳的女王頭、宜蘭的龜山島。
從另一個角度想想,如果這本圖畫書是真實景觀,家長們看到岩石上攀爬戲耍的孩子,大概都會嚇壞了。因為魚羅淵附近峭壁聳立、江水又深,稍有閃失恐有喪命之虞。美麗的風景是造化的營力所雕琢,自然的力量孕育出美麗的風景,但是大自然依照天然法則運行時,人類也很難招架。
生態保護抗爭中誕生的圖畫書
東江流域的寧越郡,發生過數次重大水患,每次洪水一來,輕微時造成氾濫、嚴重時淹沒了溪畔的農田、村落,遇上乾旱時,引水困難,只能任由作物荒蕪。所以1991年時官方即以「防洪抗旱」為由打算遷村,興建水壩。和世界上多數地區興建水壩時會面臨的考驗一樣,究竟水管理和自然人文生態之間,孰輕孰重?興建水壩的計畫,在當時引起沿岸居民和環保團體的抗爭,反對運動持續多年。除了反對水壩興建外,環保團體也呼籲政府,要重視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東江流域擁有獨特的溶岩洞窟和不少稀珍的動植物,例如,當地特有的婆婆花(又稱「白頭翁」,一種生長在岩石上的毛茛科草花植物),以及水獺、鴛鴦、鷹隼類猛禽等。但是江畔耕地的過度開發,和大量湧入的泛舟遊客,對環境而言造成莫大衝擊,野生動植物數量逐年減少。
畫家憂心污染問題,也擔心一旦水壩完成,東江的美景將永遠消失,希望透過創作讓大家看見另一種風貌的東江之美、珍惜自然環境。前述,在《東江的孩子》這本書被創作出來之前,金宰弘即密集地畫了「東江系列──隱藏在畫中的圖畫」等作品,並開了展覽,畫作中隱藏人物,是為了向在東江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致意。所以巨石中出現了象徵東江居民的人物形象,如新嫁娘、母女像、父子祈禱像,和勞動者的身影,如礦工、頭頂水缸的人、頭頂包袱要去趕集的人像。他延續畫展的主題,進一步展開故事腳本創作,他想以圖畫書告訴孩子「用心看,所見到的東江新模樣」,最後誕生了《東江的孩子》這本書。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圖畫書發行的2000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宣布:「為了保護瀕危物種,保全生態體系,水壩計畫廢止。」抗爭了近九年的東江水壩計畫落幕,原本要跟東江說再見的圖畫書,也成了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註1 有些中文譯為:於羅淵、魚樂淵、漁樂淵,均指同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