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們在「製造」不敢玩泥巴的小孩?

專欄作家  游珮芸
本文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2012年2月號
 
 

    「小心!不要跑!」

      
    五歲左右的小男孩下了飛機,坐上松山機場的接駁車,他鑽過人群,擠到窗口前,興奮地張望著。窗外停著大小飛機,機場地勤人員和貨物車穿梭著,遠方還可以看到101大樓。
 
    「小心!xxx你不要跑來跑去!」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尖銳的聲音劃破沈寂。
 
    「爸爸你不管管他?!」拿著行李的爸爸沒什麼表情。
 
    「衣服不要弄髒了!等一下要去看阿嬤。你不乖,不帶你去動物園!101也只帶弟弟去就好……。xxx你再不乖……」
 
    媽媽繼續叨叨絮絮念著,威脅條款一條條像唱詩句。
 
    另一個場景。
 
    過年時節,在臺東的東海運動公園裡。穿著時髦的媽媽踩著高跟鞋,旁邊走著穿皮鞋配西裝褲的爸爸。阿公、阿嬤開心地牽著兩個小孫子。走到上河堤的階梯前,穿著白褲襪五、六歲的小女孩跑了起來。
 
    「喂,姊姊小心!」爸爸才喊著,一旁三、四歲的小弟弟也跟著跑步要爬上階梯。
 
    「小心哪!不要跑,會跌倒!」媽媽著急跟在後面追小孩……。
 
    你是否也看過類似的親子互動的景象?
 
    在接駁車上的孩子,並沒有「不乖」,他只是好奇,他只是想看看他不熟悉的場景,這麼多有趣的事物在眼前發生。在我看來他其實「很乖」,他並沒有喧譁,只是「很自然」地移動身體,張大眼睛,想把停在機場地面的飛機看清楚。可是,焦慮的媽媽或許基於安全考量,不想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也或許出遠門這樣「非日常」的大事讓她緊繃;但是從她嘴裡跑出的一句句「威脅禁語」,不禁令人聯想到她的「日常」是否也是這般。我知道孩子有一種功夫是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我心裡暗暗希望這個孩子不要「太乖」、太聽話才好。
 
    再說公園裡上演的劇碼,讓人想起學校走廊和圖書館裡的標語「不可奔跑」,但是,這裡是「公園」耶!我的心裡吶喊著:「跑啊!跳啊!跟好不容易探出頭的陽光和春風一起旋轉呀!」或許再加一句,「跌倒了,拍一拍,再爬起來就好啦!」
    
    這些爸爸、媽媽或許整天揪著一顆心,就是擔心孩子的「安全」,不想讓他們受一點小傷。或許只是怕孩子弄髒衣服?
 

「沙坑」──玩到天快黑才想回家

 
    這讓我想起兩個孩子在臺東上幼稚園的時候,園裡有一個築著小矮牆像是游泳池的沙坑,那是孩子們的最愛。然而,園裡卻不准孩子下課時進去玩。唯一開放的時間是下園時,家人來接的時間,如果媽媽或阿嬤同意,小朋友才能下去玩。我記得那時,我常常五點去接下孩,坐在沙坑旁等到快六點,然後把他們整個人抓到水龍頭旁邊清洗手腳,才帶他們回家。
 
    坐在那裡,常常會聽到小孩央求媽媽或其他家人:「讓我玩沙!」但是往往沒有幾位家長願意「放水」。通常我聽到的是:「不行!」要不:「要回家吃飯了!」「沙子會弄髒鞋子」之類的。所以,幾個能在沙坑裡玩耍的孩子,身邊環繞的是其他孩子豔羨的眼光。偶而,有小孩趁家長還沒來,自己偷偷脫了鞋子走進沙坑,眼尖的老師不會放過:「xx,媽媽還沒來,你不能玩沙,快起來……」啊,媽媽來了,可能還是不能玩吧!這是老師和園方為了不受家長責難而自保的方式。
 
    大兒子在京都出生,快兩歲時才到臺東來。我因為工作,所以他兩個月大時,就送他去保育園。還記得那家保育園叫做「桃樹(ももの木)保育園」就在我們住的公寓附近,只要穿過一個中型的公園就到了。公園裡有櫻花林和一個可以跑步的操場。天氣好的時候,常常看到保姆們推著柵欄車,裡頭坐著幾位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到公園散步。大兒子一歲之前,我推著嬰兒車去接他,走個10分鐘,很快就帶他回到家了。可是他會走路之後,我們常常要花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能從保育園走回家。
 
    他會在公園裡追著鴿子跑,他還會追風、追落葉,然後撿葉子,明明走過了,因為風吹,又走回頭路。公園的中央有一個大象溜滑梯,滑梯的下頭是沙坑。他也常常走到溜滑梯,奮力地爬上去,然後溜下來,感受重力加速度的快感和迎面的涼風。一次、一次、再一次……。他迷上溜滑梯時,一滑就是幾十次,每次都在高處跟我揮揮手,帶著咯咯咯的笑聲溜下來。總是要等到天快黑了,我催促他,他才願意離開。當然,他也愛玩沙,沙坑旁常常聚集一些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小孩來玩耍。我不太清楚臺灣和日本的家長對「沙坑」的態度為什麼差那麼多?但是,日本的幼教教育非常重視沙坑遊戲,家長們普遍不排斥孩子們玩沙,卻是事實。
 

「爛泥巴與大地保育」 

 
    2009年5月我受邀到日本保育學會的學術大會做專題演講。相較於日本兒童文學學會的規模,四、五千人的保育年會的確讓我開了眼界。因為領域不同,大會中只有五、六位熟識的學者,其他的參加者互相遞完了名片,也就忘了人的長相。不過,卻有一位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年長男士,他的笑容誠懇又熱切,他不發名片,而是一張A4大小的報紙報導,是關於「爛泥巴保育園」的,他自我介紹是那家保育園的園長,保育園裡不只有沙坑,還有從有機稻田裡收集來的爛泥巴……。
    
    哇~!這真是太吸引人了。
 
    園長的名字叫做塩川寿平,他有幾本著作,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大地保育環境論』、『沒有名字的遊戲(名のない遊び)』、『爛泥巴(どろんこ)保育』。這位保育園的園長常年以來實踐「大地保育」,所謂「大地保育」就是重視太陽、水、泥土、花、草、樹木、小動物等大地上自然環境的幼教保育,所以園裡面有葡萄藤、橘子樹等果園,也讓孩子們種稻、種菜,每年定期有小馬會來保育園跟小朋友玩,園裡除了一般有的盪鞦韆、溜滑梯、游泳池,還有剛剛說的沙坑和爛泥巴坑。
 
    你能想像孩子全身泡在爛泥巴裡面,身心所得到的自由和解放嗎?玩在爛泥巴裡,已經沒有「髒不髒」的問題了?那麼,就盡情、盡興玩吧!雖然,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不過卻十分心嚮往之。據說到?川園長的保育園的小朋友和家長,都要先通過爛泥巴遊戲這一關;我私自希望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入學儀式裡,也有爛泥巴遊戲!不只是小孩,穿慣了盔甲的大人們,或許更需要浸淫在大地裡,脫一層皮,找回純真的心!
 
    塩川園長的大中里保育園在日本靜岡縣富士山下,有提供見學參觀噢。如果查詢日本的網路,會發現日本全國各地有幾所贊同「大地保育」的「爛泥巴」保育園,他們的共通點除了園裡有爛泥巴坑,可以讓孩子們玩得全身「塗土土」,也讓孩子蓄養山羊等動物和種植蔬菜等植物噢。主旨之一就是培育「不怕髒」的孩子!
 

「從身體到靈魂」

 
    我喜愛的日本詩人工藤直子的詩集『孩童時期看到的天空(こどものころにみた空は)』裡有這麼一首詩,我試著翻譯如下。
 
煙火
 
橋的上頭擠滿了人
我說:「滿員電車、滿員電車」
媽媽叫我:「安靜!」
煙火叫一聲:咚~!
我的肚臍也咚了一下,好癢
所以我拍著肚臍,「哇啊!哇啊!」跑了起來
煙火一閃一閃    一閃一閃亮著光
我的眼睛也一閃一閃   好閃亮
所以我眨著眼睛,「哇啊!哇啊!」跑了起來
煙火在爆炸之前   叫著「咻~」
聽到那個聲音我的腳趾頭和手指頭 ,就好癢
全身就開始扭來扭去
所以我晃動我的手臂  「咻嗚!咻嗚!」跑了起來
終於  媽媽說:
「你給我好好看煙火!」還蹬了我一眼。
我明明有好好看煙火啊。
 
  是的,孩子感知這個世界,不光是用頭腦、用眼睛,他們也動用肚臍、手指頭、腳趾頭……,在換化成語言之前的感動,身體和靈魂是互相牽引的。
 
    我不是幼教專家,也沒學過發展心理學,我不知道玩沙、玩泥巴是不是跟孩子大腦的發育有關,但是身為一個人、一位母親,我知道小孩子的身軀裡有一個自由、探索世界的靈魂,太多身體的禁錮,除了阻礙五感的發育,還會限縮靈魂的自由,而那是「感受」與「愛」的泉源地……
 
 
【補充資料】
大中里保育園的網址如下:http://oonakazato.com/index.html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