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林宇儂:傾聽與回應孩子的表述——從兒童文化切入談設計

 

文:Sue(整理報導)
照片:林宇儂設計師提供、兒文所提供
講者:林宇儂(兒童文化及產品設計師/專欄作家/與諾文化設計創辦人&設計總監)
(編按:本文內容整理自兒文所2024/03/19由林宇儂主講的「從兒童文化切入談設計」講座)

 

   2024年3月19日林宇儂設計師再次蒞臨臺東大學兒文所進行演講。

   林宇儂除了設計師的身份,平時也是專欄作家,在不同的平台撰寫與兒童美感藝術、兒童權利相關的文章。近年,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與諾文化設計,身為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在這次的演講中,他也以多樣化的面相分享自身在兒童文化設計領域一路以來的經歷與實務經驗。

 

許多精彩的演講內容已經收錄在前一篇報導中,觀迎先行閱讀。
先行閱讀>>>
報導>從「為孩子設計」到「跟孩子一起設計」——林宇儂分享

 

   林宇儂畢業於瑞典哥德堡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研究所,同學們由不同設計專長的人所組成:建築師、服裝設計師、劇場設計師、產品設計師等,雖然各自專長的領域不同,但關注的焦點都在「兒童」,透過「設計」解決兒童議題,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之一。國外留學期間,除了打開林宇儂的眼界,他也發現自己能力並沒有比歐洲國家的同學們差,這個看見讓他打破舊有的迷思、變得更有自信。另外,在研究所期間,有許多實地考察、兒童共同參與的計畫與參與各式設計展的機會,林宇儂毫不吝嗇的分享他在這段留學期間,所觀察到的兒童思維與行為模式、東西方教養差異與其中的精采小插曲。

 

   許多演講內容已收錄在第一篇演講報導中,為避免贅述,以下僅針對演講中提到的幾個項目撰文。(建議尚未閱讀過的讀者,先點連結進去先行閱讀。)

 

 

破除迷思,你不必成為孩子王

 

   因為父母開設美術教室,林宇儂從小就有許多和小孩接觸的機會,某種程度對於兒童群體有一定的熟悉。不過林宇儂表示,很多人對於兒童文學、兒童文化與設計相關領域的人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你一定很喜歡小孩,或一定是個很懂得跟小孩相處的人吧!」真的是這樣嗎?就像小孩有百百種,在兒童相關產業工作的大人當然也有百百種了!

 

 


▲以「兒童公約」為發想的薑餅人餅乾盒

 

 

  為了更精確的說明,林宇儂分享他研究所同學的故事:這位同學本身是一位有才的設計師,有一次她帶了一盒薑餅人餅乾到班上分給同學們,盒子中有不同的小格子,每個格子內的薑餅人有不同的款式,有些薑餅人有滿滿的巧克力、糖霜等裝飾,最樸素的款式是原味薑餅人,想當然爾,那些有美味可口裝飾的薑餅人馬上就被掃光了,剩下一些原味薑餅人留在盒子中,但當每一格的薑餅人餅乾被拿光時,底下的盒子就顯示出一段文字,闡述與誘拐兒童與人口販賣的相關議題。最後這位同學才揭曉這是她的設計作業,以兒童權利公約第35條——限制防治孩童的買賣誘拐為設計基礎發想,就像是那些有著好吃又美麗裝飾的薑餅人會最先被拿走,在人口販賣市場中,兒童就是那些最有價值、最吸引人的商品。以此概念出發,將餅乾盒組作為介質,更容易帶入、並教導孩子關於兒童誘拐與人口販賣的議題;盒底的文字也能讓消費者對於該議題更加關注與警惕。

 

  然而故事的反轉在此出現:這位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其實跟小孩相處時總是很緊張,每次有實際觀察或接觸兒童的場域,她總是站得遠遠的,對她來說孩子的聲音有點可怕,儘管如此,她還是可以成為關心、同理並為兒童權益發聲、為兒童解決問題的傑出設計師。透過這個故事,林宇儂也表示,也許第一線教學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多少需要這樣「會跟孩子相處」的特質或能力,不過就設計產業和其他兒童文化相關領域來說,你不必成為孩子王,也可以為這些孩童做些什麼

 

 

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除了關注與發展臺灣的兒童文化設計,林宇儂也很推薦走出臺灣,看看國際在兒童相關領域有什麼新的觀點與建樹,也帶給自己一些新的啟發。演講中,林宇儂分享了自己前往愛爾蘭、比利時等地參與兒童文化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經驗,他認為參與研討會不僅可以拿到許多有用的資料,也能了解近期國際所關注的焦點。

 

 


▲比利時布魯塞爾兒童博物館

 

 

  這類國際研討會,除了相較靜態的學術研討會,也常會有動態的走訪行程,參與者可以親自參訪當地為兒童設計的場館設施,例如:兒童博物館、兒童劇場等,透過這樣的機會,大至社區規劃、建築物、落地窗玻璃、路燈、遮雨棚,小至展場中隨處可見的懶骨頭都可以看見為兒童設計的細膩、巧思與美感。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於愛爾蘭都柏林舉行。
林宇儂也在該研討會中發表【連結城市中的自然與遊戲——大自然的加冕——臺灣經驗】

 

 

  此外,在研討會中遇到「國際級的同溫層」也是一件很激勵人心的事情。透過交流,能夠了解外國兒童產業設計師如何結合當地文化與自然資源,創作出屬於他們的產品,這當中多少有值得取經甚至轉譯應用之處。林宇儂在國際研討會上認識許多南美洲的設計師,交流後發現,南美洲人口體系龐大,有自成一國之感,當中也是人才濟濟,符合當地自然環境與國情而充滿巧思的設計也很豐富。透過國際研討會得以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交流,也是一種學習。

 

  林宇儂表示這些國際研討會的資訊都是自己上網搜尋、做功課得知,其實每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研討會,有志參加者只要做功課就可以找到不少。至於參與研討會的經費,其實可以透過申請計畫得到部分經費的補助。他也不私藏的將資訊報大家知。

 

 

自然的保護從自然教育開始

 

如果你不認識一件事,你不會平白無故地想要保護它。

 

  林宇儂分享自己在研究所時期,有機會觀摩瑞典的自然教育,該國有許多部份為森林,敬畏與受益於大自然的同時,也積極培養與鼓勵孩子從小與大自然接觸。因應課程要求,林宇儂前往幼兒園觀察小孩「玩耍」,最後要產出相關的設計產品。令他印象深刻一幕是,當時有一群小孩在室外落葉堆玩得不亦樂乎,當父母來接孩子時,一個爸爸看著捧著滿手落葉的小孩,告訴他必須把落葉留在那裡,不然拿回家只會變成垃圾。即便是在瑞典,孩子與自然的接觸會因為場域的更換而被迫中斷,於是他以此為發想,透過簡單的素材設計出可以多樣化、自由發揮的展示鏡,如此戶外的落葉、果實、樹枝,進入室內後不會是垃圾,反而能將它們轉化為獨一無二的擺飾,與自然的接觸也得以延續。

 

 


▲林宇儂設計的兒童美感產品/教具 Everchanging Scenery。

 


▲林宇儂設計的兒童美感產品/教具 Everchanging Scenery。

 

 

  不過畢竟瑞典的國情、氣候、自然環境與台灣有許多的不同,台灣的戶外教育與該國一定會有所不同,例如:台灣的落葉堆裡可能藏有蜈蚣、蛇,並不適合直接讓孩子玩,須經過另外的處理或設計以確保其安全性。就如同符應孩子的不同需求所做出的設計一般,在台灣對於孩童的自然教育會有形質上的不同,不過不變的是自然教育的即時性與重要性仍然是一樣。

 

 

結語

  「兒童觀」是個不斷變動的概念,在這個時代,透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聲明這個時代對於兒童群體的尊重與保障,其中之一是保障孩子表述的權利,但當表達他們的立場與觀點後,大人們實際上有沒有做出回應呢?「我講了,你為什麼不改變?」兒童有表達的權力,但表達之後影響力何去何從?林宇儂與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兒童文化產業工作者,乃至於更大的群體都在試圖傾聽與回應孩子們的表述,在尊重、同理兒童的基礎之上,期盼共創出更友善、共好的環境。在林宇儂設計師三個小時精彩豐富的分享中,演講畫下完美句點。

 

 

想閱讀更多林宇儂的專欄文章 :

林宇儂I典藏

與諾文化設計Studio Uno Design for & with Children

 

 

 

 

 

 

 

 

責任編輯: Sue、羅以樂、周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