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靖函

 

這不是我的帽子
▲《這不是我的帽子》封面

 

書名:《這不是我的帽子》

作者:雍.卡拉森
譯者:劉清彥
出版社:親子天下
適讀年齡:3-6歲

 

令人著迷的帽子
 

  提到雍.卡拉森的作品,與「帽子」相關的作品會是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不是我的帽子》則是這一系列用帽子說故事的開端。故事總有個起承轉合,但在《這不是我的帽子》當中故事的起頭即來自一條小魚說:「這不是我的帽子,我剛剛偷來的。」搭配著一條戴著帽子的小魚的畫面。而故事接下來的發展則是文字敘述著小魚的想法,畫面呈現卻是被偷走帽子的大魚。文字當中並沒有特別標示「小魚說」或是「大魚說」,在共讀的時候,可以對三到四歲的孩子進行「現在是誰在說話」的提問,確認孩子對於這本繪本在圖文關係上所呈現的方式進行理解。故事當中出現的角色以大魚、小魚為主,文字上的敘述也是相當口語化,對於三到六歲的孩子來說都是易於閱讀的。三到六歲的孩子在與成人共讀幾次之後,可以觀察孩子對於故事內容的熟悉程度,邀請孩子說故事給成人聽,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練習用完整語句表達語文的能力,說不定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賦予這個故事不同的火花。

 

故事的開頭
▲故事的開頭

 

大魚發現帽子不見,但小魚並不知道
▲大魚發現帽子不見,但小魚並不知道

 

充滿無限想像的水底
 

  對於三到六歲的幼兒來說,與他們所認知的事實有所衝突、不合邏輯之處,對孩子們來說即是幽默的來源,也會是成人在共讀過程當中,會聽到許多以笑聲作為回應的原因。仔細想想,這個故事其實充滿著許多的疑問,「為什麼小魚要偷帽子?」、「大魚怎麼知道小魚會逃到哪裡?」、「在水草林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等等。但或許正是這些故事的設定上的「漏洞」成就了這個故事的精彩,因此成人也可以隨著共讀此書次數的增加,與孩子進行各種提問的探討,對於小魚和大魚在同一個故事時間軸上,可能會有哪些情緒?故事如果換成從大魚的角度敘述,又可能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小魚可能會採取哪些動作?甚至可以延伸至對於「偷東西」這件事情的道德探討,但道德相關的議題探討,較適合六歲以上的幼兒。而在雍.卡拉森的作品當中,角色在傳遞情緒相關訊息的時候,主要是透過角色眼部來表示,因此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故事中的角色可能會有哪些複雜情緒時,也可以讓孩子練習透過眼神來理解情緒。

 

大魚進入水草林奪回帽子
▲大魚進入水草林奪回帽子

 

獨一無二的水底世界
 

  在故事結束之後,成人可以參考作者在繪本當中所運用的色彩,與孩子進行不同藝術媒材的運用與創作,可以透過撕貼、剪貼、蓋印或是手指畫等不同形式來進行創作,讓孩子創作屬於自己的水底世界以及其中的角色。在創作結束之後,更可以邀請孩子介紹自己的成品之外,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在跟孩子共讀、互動之間,一起創作獨一無二的水底世界。

 

 

責任編輯:陳惠伶、羅雅詠、林岳鋅、李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