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一竹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詳見文末附註。

 

        七夕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到牛郎與織女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起源甚早,經過不斷的流傳,不僅在中國形成了「牛郎織女」與「董永與七仙女」兩個故事,流傳到日本、韓國、蒙古等地之後,也和當地文化結合,延伸出更多不同的版本。到了現代,許多作家開始對傳統故事中的價值觀提出批判,進而以現代的觀點進行改寫,讓傳統的故事有了不同的面貌。

 

 

仙女與樵夫 선녀와 나무꾼

        韓國最早在高句麗時期的古墓中,就曾出現牛郎與織女的壁畫,而到了現代,韓國民間則流傳著「牽牛織女」和「仙女與樵夫」兩個相似的故事。其中《仙女與樵夫》在韓國最廣為人知,許多的繪本、舞台劇、甚至連續劇,都常常以這個傳統故事作為主題。韓國作家白希那的繪本《長壽湯仙女》裡面,因為丟失羽衣一直留在澡堂的仙女阿嬤,以及《奇怪的媽媽》裡面,把衣服忘在浩浩家,卻還是依然可以乘雲回去天上的仙女大嬸,都與原版故事《仙女與樵夫》中的情節有所互文,之所以可以這樣設定,就是因為《仙女與樵夫》這個故事在韓國可以說是人盡皆知。

 


圖一 高句麗時期韓國大安德興里古墓壁畫中的牛郎與織女


 

形形色色的版本

        那麼,《仙女與樵夫》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呢?雖然光在韓國就存在許多版本,但這些版本的前面都有一段共同的開場:

 

        善良的樵夫救了一隻小鹿免於獵人的追殺,小鹿為了報恩就跟樵夫說了仙女下凡沐浴的時間,叫樵夫趁機偷取仙女的羽衣就可娶仙女為妻,並且叮囑樵夫在與仙女生下三個孩子之前,不能將羽衣歸還,因為仙女只能一手抱一個孩子,如果無法把孩子全部帶走,仙女便會因為捨不得孩子而留下。樵夫照做了,但在仙女為他生下兩個孩子之後,一日,樵夫耐不住仙女哀求,便把羽衣還給她,沒想到仙女拿了羽衣立刻就抱著兩個孩子返回天庭。

 

        有些版本到這裡便是結局了,但也有其他版本寫了後續:

 

        仙女離開後,樵夫又再次遇到小鹿,小鹿告訴樵夫,幾天後在池子邊,天上會降下一條綁著大木桶的繩子,當木桶裡的水被舀滿的時候,繩子就會再度升上去,這時候樵夫只要抓緊機會跳進木桶裡,就能夠去到天庭找仙女。樵夫聽了小鹿的話,上到天庭與妻兒重逢,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玉皇大帝給了樵夫許多考驗,最後樵夫通過之後才跟仙女重逢。

 

        正當我們以為,迎來歡喜大結局後故事必定就結束時,第三種版本又出現了:

 

        在天庭的樵夫因為想念母親,騎了天馬下凡與母親相見,但因為沒有遵守不能下馬(有一說是在馬叫三聲前要回去)的規定,而被永遠留在凡間。其原因都是因為母親見兒子回來,欣喜過望,於是趕緊煮了南瓜粥要給兒子吃,沒想到熱粥不小心打翻,燙到天馬,天馬疼痛加上受到驚嚇,開始失控亂踢,最終將樵夫摔下馬背,樵夫因此觸犯了禁忌,再也回不了天庭。最後樵夫患了相思病鬱鬱而終,轉生成每天對天鳴叫的公雞(也有一說是布穀鳥)。

 

        在《仙女與樵夫》的各種版本中,大部分呈現的是分離的結局,即便是樵夫回到天上與妻兒重逢的版本,樵夫也只能與自己的母親分離,這是《仙女與樵夫》這個故事非常重要的特色。

 

 

傳統故事價值觀的質疑與改寫

        雖然仙女與樵夫的故事在民間相當普及,但近年來韓國社會逐漸對傳統故事裡呈現的價值觀提出批判——為什麼偷窺、偷竊和強迫結婚是正當的?為什麼繼母永遠是壞的?為什麼總是把女兒當作給予英雄的獎勵?為什麼聰明的醜女見不得人,結局一定要改變容貌才皆大歡喜⋯⋯?

 

        2019年,有一本叫做《仙女不忍耐》(선녀는 참지 않았다) 的童話集出版,這是由一個叫做「俱悟」的讀書會團體成員共同創作的,裡面重新用女性的觀點,改寫改編了包括《仙女與樵夫》、《薔花紅蓮傳》、《朴氏傳》、《田螺新娘》、《處容》⋯⋯等十篇韓國代表性的民間故事。故事中給予每個女性角色完整的名字,不再只有姓氏,或者是誰的妻子、媽媽或女兒,書籍出版後也再度引起許多討論。

 

        其實不管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待傳說故事,只要大家持續會去談論、改編、或再創造——如同西方童話的小紅帽和灰姑娘——這些傳統故事中的角色就能不斷在新的世代與文化中獲得新生。

 

 

<
圖二 童話集《仙女不忍耐》以女性觀點改重新改寫許多韓國傳統故事

 


圖三 《仙女不忍耐》改編之<仙女與樵夫>插畫—偷看仙女洗澡的樵夫

 


圖四 《仙女不忍耐》改編之<仙女與樵夫>插畫—發現樵夫偷窺的仙女沒有倉皇逃離,反而裸身團團把樵夫圍住要給予懲罰


 


圖片出處:

圖片一
http://m.blog.daum.net/windada11/8770299

圖片二、三、四出處: yes24

 

 

 

責任編輯:王予彤、李季芳、黃懿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