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 不笨!

文:吳肇祈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出自《查克 笨!》,小魯文化出版; Zack bummk!,Verlag Jungbrunnen出版;《嚓–嘭!》,湖北美術出版。

 

  德國圖畫書作家海恩茲.亞尼許(Heinz Janisch, 1960—) 2000年出版Zack bumm! 一書,臺灣正體中文譯本由小魯文化於2003年出版,譯作《查克 笨!》。Zack bumm! 一書由表快速之意的德語擬聲字「zack」及表聲音的「bumm」字結合,作為此書書名,為故事主角小鳥席格蒙(Sigmund) 從樹上掉落時產生的速度與聲音之模擬。故事寫到,當牠落在地上時,腦中出現「zack bumm」的聲音,此後這就成了席格蒙唯一能發出的聲音。

 

1 2
圖1 Zack bumm! 封面 圖2《查克 笨!》封面

 

  德語圖畫書與正體中文譯本的書名意涵卻意外指向兩個不盡相同的意象(圖1、圖2)。圖畫書封面中間那隻從頁面左上朝右下俯衝的白色小鳥,和背景與底下的動物在顏色彩度上有極大區隔,一下子就能吸引讀者目光,暗示牠的主角身份。圖像上分隔鳥喙的線條微微上彎,展現出這隻白色小鳥對於自己的飛行充滿自信並十分滿意;畫面下方的三隻動物,身上的顏色幾乎要與背景融為一體,牠們不約而同地或抬頭或仰望著那隻正在飛翔的鳥兒。右邊兩隻動物的嘴唇線條亦微微上彎,像是對鳥兒的飛行或鳥兒自身充滿了認同與讚許。書封面的頂端則是置入深色書名,德語源語文本與正體中文譯本皆然。而書名像是指稱著畫面中央的這隻鳥(或其飛行),並各自給出不同的命名與定義。在不同文字、相同圖像符號的相乘作用下,德語源語文本的「Zack bumm!」與正體中文譯本的「查克 笨!」雖看似指向同一隻鳥兒,卻引導讀者創造出不盡相同,甚至悖離的解釋與認知。

 

  正體中文譯本封面圖像與書名之結合,極可能造成閱讀訊息的誤導——例如讀者很容易誤以為封面這隻白色小鳥名叫「查克」;或是文本中將出現某個叫做「查克」的動物,並且這個「查克」被加諸了負面形容:「笨!」以此讀來,圖畫書封面背景,即動物們之間的眼神交會與微微上揚的唇線,便成為一種暗示性嘲諷;而白色小鳥的笑容在此假定下,猶如一種封閉在自我世界中的自得其樂。就算譯語接受者無法確知究竟誰是那個被稱作「笨」的生物「查克」,但值得相信的是,牠遲早會在內文中展現出來。

 

  無論源語文本或是正體中文譯本通篇找不到任何一隻叫作「查克(Zack)」的動物 (文本中僅有一隻叫作席格蒙〔Sigmund〕的鳥,也就是封面的那隻白色小鳥;和一隻名叫古司塔夫〔Carl Gustav〕的兔子)註一;故事中亦沒有任何動物特別被指出是「笨」的。「查克 笨!」其實是封面這隻白色小鳥──席格蒙從樹上摔下後唯一能發出的聲音,因為在牠從樹上掉下的那一剎那,腦子裡響起的正是這個聲音。圖畫書中清楚指出「查克 笨!」只是單純的一個「像是關門的聲音(Es klang so, als hätte jemand eine Tür zugeschlagen.)」,沒有其他特別意涵,就連書中那隻像是在為席格蒙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的聰明兔子古司塔夫對此也無從理解起。「zack bumm」或許聽起來令人感到有些悲傷 (Du klingst irgendwie traurig),卻不至於覺得「笨」。相較之下,簡體中文譯本的讀者似乎更能聽出「zack」、「bumm」所挾雜的速度與聲音之諧擬,簡體中文譯本將書名「Zack bumm!」音譯作「嚓—嘭!」。惟「嚓」字後加上破折號,表聲音之延長,在誦讀上與德語「zack」一字的短元音、單音節所呈現出速度之爆猛,其聲音延長效果出現時間差,即在聲音的長度上產生些微出入。

 

  文本中這隻僅能發出「查克 笨!」聲音的小鳥席格蒙,既不叫查克,也完全不是一隻笨鳥,雖然與眾不同,卻從未受到其他動物的排擠或嘲弄:

 

  「『嗨!查克 笨,你好!』森林裡的動物見到他時,都這樣向他打招呼。這些動物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席格蒙和他所發出『查克 笨』的聲音。

 

3
圖3《嚓–嘭!》封面

 

  如果正體中文譯本的這段文字讀起來還是有帶貶義的疑慮 (極有可能是「笨」字與負面意涵之間的連結性太強、太直接),那麼簡體中文翻譯倒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嗨,嚓—嘭!你好嗎?”森林裡的動物遇到他時,都這樣問候他。漸漸地,他們已經習慣了西蒙的“嚓—嘭”聲。

 

  「笨」確實是一個強烈又負面的字,而正體中文譯本中席格蒙的「查克 笨!」叫聲不免引起一種假設與暗示:一隻不能正常言語的笨鳥,而牠的每一聲叫喚都成了一種自我嘲諷。不僅如此,臺灣以此圖畫書為文本的閱讀學習單經常導向尊重與寬容、包容與接納這類主題,討論主角以外的其他動物應該要如何接納身邊有所缺陷的笨鳥;或是身為受其他動物取笑「笨!」的席格蒙該如何自處,並暗指席格蒙「大鳥慢飛」;甚至討論牠是如何從一隻「笨鳥」成長蛻變成一隻充滿自信的小鳥。並以此作為兒童人際、成長、讚美他人、勇於說不等課題之延伸;然而這些主題延伸均來自正體中文譯本書名翻譯選字的暗示,卻與文本原設定相去甚遠。

 

  圖畫書封面場景恰選自席格蒙的個人飛行秀,事實上動物們的仰望,正是對於席格蒙的崇拜與認同。書名Zack bumm!的正體中文翻譯使得另一層嶄新的意義從源語分裂出來,「查克 笨!」:「查克」──正體中文譯本接受者或從此產生「角色名字」上的誤認,將封面的白色鳥兒與一隻叫「查克」的小鳥從假想的概念上結合起來。「笨」──帶有強烈負面意涵的形容,誤導讀者以此指稱那隻名為「查克」的鳥。此一翻譯改變了語言整體的表意過程,等同說出了一個不同於德語原文的「語言」。在翻譯種種限制與其對應發展出的策略問題之外,闡述了一個與源語文本不盡相同的故事,進而掩蓋住源語的聲音,如此一來,不僅讓文本失去原設計的聲音特色,此種消彌甚至加深詮釋改變以及誤解之可能。

 

  「zack bumm」從席格蒙摔落的聲音轉變至牠快速飛行的聲音,聲音未曾改變但意義卻改變了。文本也以關門聲至開門聲(Es klang so, als hätte jemand eine Tür aufgemacht...)(註二)的比擬,寫出了席格蒙心境上的轉化,談的是席格蒙的自我接納歷程,而非學習對於他人的接納或霸凌等類討論。

 

  文本最終,一聲聲的「zack bumm」甚至取代了「席格蒙」這個名字,成為主角的最佳代名詞,從「聽起來悲傷」的聲音轉為自我認同、深感驕傲並且與眾不同,這扇心門被打開了。古司塔夫為席格蒙舉辦了一場「Zack bumm──Flugshow」(正體中文譯為:「查克  笨」飛行秀),這場飛行秀向讀者展示了即使聲音不變亦能帶來意義改變的重要突破,以心境情緒重新詮釋原有的純聲音。無論如何,開門聲和關門聲是不可能一樣的,但那是心門的聲音。可見源語的聲音與正體中文中消弭的聲音在聲音意涵上提供了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

 

  《查克 笨!》展示了源語擬聲詞受譯語驅離,使得譯語接受者無法從譯語文本中體驗這些由聲音組成的趣味及其所挾帶之意涵。而源語作者的原創用意,無論是為聲音遊戲或者速度的描寫等都被新的譯語意涵遮蔽住了。於此讀來,譯語接受者不僅無法與源語接受者獲得聲音上的甚至整體文本上的相同情感、功能之體驗,在意義接受與認知上也產生了隔閡。

 

 


(註一)「席格蒙(Sigmund)」源自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之名,而「卡爾.古司塔夫」則自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一名而來。

(註二)此處正體中文第一版譯文誤譯為:「那聲音就彷彿有人將門重重關上。」

 

 

 

責任編輯:陳雅媛、陳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