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游珮芸
照片提供 游珮芸
本文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2013年8月號
「我來幫妳挖耳屎」
昨晚睡覺前,小兒子拿了一支小棉花棒,依偎到我的身邊,說:「幫我挖耳屎!」
他舒服的閉上眼睛,把頭靠在我的腿上,「看不見耶,啊,有一小塊!」
我得意的展示戰利品給他看,他滿意的笑了。
挖完左邊,他又換躺姿勢,我開始幫他挖右邊。
「你耳朵的洞太小,不好挖。」
「那妳去買一支專門掏耳朵的,叫做耳勺,好不好?」他建議。
看來,他是上癮了。
「好啦!」我說,沒有太多收穫。
「換我來幫妳挖!」他說。
這是他第一次這麼提議,我有些忐忑,不過,還是心中暗喜,乖乖躺下。
「啊,好多耳屎噢,怪不得妳有時候都沒有聽到我們跟妳說的話,只會回答『嗯、嗯』。」
呵呵,真是合乎邏輯的推論。
掏耳朵!好舒服呦。
你會讓誰幫你掏耳朵呢?
記得小時候,媽媽偶爾也會把我們三個小孩叫到身邊來,用黑色陽春髮夾的曲?處,幫我們掏耳朵。躺在媽媽的腿上,聞著媽媽的味道,耳朵裡鐵髮夾上下貼刮著「耳壁」的觸感,有些違和感,卻很安心、很舒服。每次讓媽媽掏過耳朵後,總是覺得聽力更靈敏了,連風聲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應該是心理作用吧!
孩童時期與媽媽親膩的肢體接觸,除了過馬路牽手之外,就是掏耳朵。沒有了!是啊,那個時代的育兒教養裡,或說我們傳統的育兒教養文化中,並不時興親親、摟摟抱抱這些肢體接觸。也不像西方文化,會把「我愛你」掛在嘴邊。雖然,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經驗與記憶,不過,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卻可以享有特權,主動跟孩子說:「我愛你!」試著跟孩子有更多表達關愛的肢體接觸。
打打鬧鬧的床邊故事時間
跟兩個兒子「分房」睡很久了。特別是最近這兩年,他們也不會因為怕黑,要求我在睡前陪他們,等他們睡著,一切都可以自理了。孩子長大了,固然令人欣慰,卻也有些失落。
前些日子,有一晚,不知吹什麼風,要升國二的大兒子突然提議:「媽媽今晚跟我們睡!」小兒子也舉雙手、雙腳贊成,我當然說:「好啊!」
記得以前,他們總是爭著要睡媽媽旁邊,所以,我只能睡中間。現在,大兒子長得比我高大了,我還是被夾在他們中間。當然,這樣難得的夜晚,小孩不會乖乖躺下,就馬上入睡。以前,一起睡時,我會唸繪本故事給他們聽,不過,兩個好動的小男生,還是比較喜歡動態的活動,像是「枕頭、棉被攻擊」、「搔癢大戰」、「坐飛機」都是他們的最愛,要不就是聽完繪本故事後,自己再玩成語接龍、故事接龍。經常,我們會把熟悉的歌曲,即興改唱成好笑的歌詞。
我們還發明了不少睡前遊戲呢。
譬如有一個遊戲叫做:「看誰先笑」,我們輪流表演,可以說笑話、唱歌、做鬼臉、做奇怪的動作,總之,就是要惹另外兩個人笑,誰先笑,誰就上去繼續表演。孩子都是愛笑的,他們的「笑點」很低,而我卻可以馬上找到他們的「笑穴」,隨便說一句話,就惹得他們銀鈴般的笑聲不絕。笑累了,睡覺,可能是很好的睡前運動吧!
話說前些日子的那一晚,我們當然沒有馬上入睡。
「來玩成語接龍吧!」大兒子提議。
「西瓜」
「瓜子」
「子孫」
「孫子」
……
呵呵,當然,這不是真的「成語」接龍,但是,誰在乎呢?
我:「田地」
小兒子:「地震」
大兒子:「正妹」
小兒子「喂,那是閃電『ㄣ』的震,不是『正』啦!」
但是,誰在乎呢?
大兒子突然發動攻擊,「抓住媽媽的手!」
「快!搔癢,胳肢窩!」
田徑隊的大兒子,力氣大我很多,不過,我還是知道他們的「笑穴」,逗得他們:「嘻嘻嘻、哈哈哈……咯咯咯……」
誰輸誰贏,其實沒有人在乎,雖然互相動用了「暴力」,我們只是想聽對方的笑聲而已。
「嘻嘻嘻、哈哈哈……咯咯咯……」
不需要什麼學理印證,我深信,讓孩子的成長歲月裡,有許多與父母摟摟抱抱、打打鬧鬧的回憶,會是滋養他們一生的幸福印記。當然,那也會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最好的生活調劑與育兒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