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游珮芸
本文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2012年1月號
手邊有一本書,書名是『にほんご』,寫成日文漢字的話是『日本語』。
十月某一天,楊茂秀老師打電話來「閒聊」,隨口問說:「安野光雅做的日本小學國語課本,妳看過嗎?」我立刻 google 了一下,1979年福音館出版,著者:安野光雅、谷川俊太郎、大岡信、松居直!不是安野光雅一個人編著的,這四位是代表日本的插畫家、兩大詩人和童書出版的先鋒者。四位在日本文藝舞台上閃亮的人物,在30多年前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所策劃的一本「國語課本」。是什麼樣的一本「課本」?我非常好奇。
於是,十月底到日本時,特地去買了一本:1979年11月30日初版發行,2011年3月10日第五十三刷!定價1500日幣加稅,換算成台幣約六百元。當然,這不是一本「真的」小學國語課本;是一本作成課本樣子的長銷、暢銷書。翻閱了裡頭的內容,不覺得興奮起來,我這才明白楊老師多年來放在心頭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介紹給關心臺灣國語教育的朋友們,而那通「閒聊」的電話,其實是邀稿。
一、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之「小兒科」作品
我想先談『にほんご』的四位作者和成書的背景。這四位中,安野光雅和松居直是1926年出生,谷川俊太郎和大岡信是1931年出生,這四位目前都還健在,仍活躍在各自的領域中。1979年『にほんご』出版時,四位各是53歲與48歲。安野光雅已經是日本國內外各種插畫獎的得主,並於五年後的1984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的終身成就肯定。至於松居直,則在1978年升任了福音館書店的社長。大岡信當時是明治大學的教授、日本現代詩人會的會長;谷川俊太郎除了新詩、作詞也翻譯創作童詩、繪本,是跨足成人與兒童文學界赫赫有名的創作者。
說明這些,我並不想刻意張揚什麼。只是這四位在各自領域上已經功成名就的大人物,聯手合作的不是地位崇高的「純文學」,而是為日本剛開始接觸語言教育的孩子們,設計一本「國語教科書」,這樣的發想與實踐的確打動了我。 而他們並非「教育」出身的立場,也令人感興趣。沒有「教育專家」沈重的枷鎖,他們因為工作常年接觸日文或兒童讀物,對於「日本語」作為傳達情感思想與文化傳承的工具,有另類的見解與思索的深度。
這本書的緣起是兒童文學研究雜誌『こども館(兒童之館)』在1978年到1979年間持續刊登四位作者關於語言教育討論的連載,這期間,他們也採納了現場教學的老師們寄來的各種意見與教學實驗的實例,在不斷議論與摸索中,產生了幾點共識,再根據這些想法,「創作」的一本課本。
以下,我就本書的後記,由編輯委員代表谷川俊太郎所執筆的內容當中,截取他們對於小學一年級國語教育的想法,介紹給各位讀者。
二、教育部的「學習指導要領」先擱一邊
谷川俊太郎在後記中,提到編纂創作這本課本時,大家第一個共識就是:「不受限於文部省學習指導要領,以小學一年級小孩所需要的國語教科書為設定標準。」並且表示,雖然以日本小學一年級生作為對象考量,但是並非無條件接受目前教育制度下,教科書的形態、教育現場中固著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他並且說:「我們並不期待這本『教科書』直接在現行的教室中被使用,而更期望能夠去影響一個老師的思想與身體力行的教學方式。」
這四位作者應該是體認到要達到他們理想中的國語文教育,必須突破教育部的學習要領的框架,也因此,他們深知這樣的一本「教科書」要直接在現在教育體制下的教學現場實施,是天方夜譚。有了這個共識,他們可以更自由地照著他們的理念和理想去編纂。
三、「聽與說」在前,「讀與寫」在後
谷川論說當我們以「讀寫」為優先考量時,就學年齡的孩子的語言能力幾乎是「白紙狀態」。然而,實際上不會讀寫的孩子,已經有複雜的言語經驗了,而且語言的使用早已成為他們血肉的一部份。因此,在編纂這本課本時,作者們重視「聽與說」的行為,試圖讓孩子在自己未經過整理、或是已有偏見的語言世界中,找出一個秩序,並且讓其自覺語言的功能和重要性。
這個理念對我而言,非常具有說服力。我們常常看到入學前已經能言善道的孩子,到了小學卻害怕上「國語」課,明明已經懂很多了,但卻因為字的筆畫寫錯,或是部首想不起來,而考試被「扣分」,因為這些挫敗,覺得國語好難。
四、語言不只是知識,更是人與人建立關係的行動
語言的功能和重要性是什麼?想想我們的語言教育,是不是把只語言當作「知識」?谷川談到,當語言的人際溝通功能被重視時,意識疏通、情感表達中展現的意義、音韻的遊戲要素,就不容忽視。語言有許多豐富的面向,作者們希望孩子們能理解,語言不只是嘴巴隨便說說、或是文字的表面功夫,而是與人類的身心活動有深切的關連。
課文中有孩子們熟悉的表達感謝和道歉的語言,也有兩個吵架孩子對罵的語言,罵人的話,可能不會出現在我們的「國語課本」裡吧!但是這卻是實實在在地讓孩子們了解生活語言的功能。課文也談到錄音,讓孩子用不同的聲音表情和情感錄音,再聽聽看。強調聲音有聲音的特質,跟每一個人的臉長得不一樣一般。
五、語言不只是思想、心意的傳達,也有身體性
語言也有身體,就是所謂的「文體」。作者們認為,現在使用的日本語言,來自是長遠時間與文化的傳承,為了培養小朋友對於「母語」敏銳的感受性,在課本中,加入了各種以背誦為前提的文例。有繞口令、唸謠、童謠、童詩、遊戲唸詞等等。
六、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是孩子認識世界重要的管道
因為全書篇幅的關係,本書並沒有收錄很多篇民間故事。但是,作者們認為,這些故事是讓孩子們認識世界相當重要的管道,孩子們應該多多從課本之外的繪本中,接觸這些故事。在這本教科書的中段之後,安排、穿插了四篇故事,分別是兩篇日本民間故事,兩篇伊索寓言。使用的語彙,則保留了說書人的口氣。
七、日文只是世界上使用的語言之一,不是唯一絕對的
作者們希望小朋友們能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語言並非絕對和唯一的,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和其他的語言。與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溝通時,是有困難的,但也是有趣的事情。所以,課本一開始,打招呼的「你好」(こんにちは),就因為主角騎著腳踏車,一路遇到法國小孩、韓國小孩等,而有不同的回應。課文還提到不發出聲音的手語。至於書寫文字方面,除了教導構成日文書寫的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外,也提及了其他語言的文字,甚至還有盲人的點字。
不知道各位對於以上介紹的這些理念和原則有什麼想法?谷川俊太郎的文章裡,最後做了這樣的總結:他們並不是以要教授多少「知識量」作為考量,而是希望小孩子們能夠在接觸語言教育的一開始,透過母語的日文,自覺語言的功能和重要性,也了解人類透過語言所產生的各種活動。而這些傳授的基本,最終是在於「教的人」和「學習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因此,這本「教科書」不是絕對的素材,端看每個老師如何活用。
這本由安野光雅裝禎、插畫的美麗典雅的課本,厚達186頁。或許,臺灣也可以有這麼一本美麗又另類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