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黃雅淳(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圖出自小天下
當你自己,因為如果你不當你自己,你就不會是你自己。
~無名氏墓誌銘
青少年小說家林滿秋繼揉合魔幻、寫實與懸疑的心理小說《腹語師的女兒》之後,又以同樣的敘事手法述說一個青少年成長的永恆命題,一個自我認同的故事──《替身》。敘述者「我」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女「趙忞」,但她並不知道自己已車禍身亡,故當她的靈魂在十六年後幽幽醒轉,輕盈自在的四處閒逛,卻在一場同人誌角色扮演活動中,意外見到一個和自己樣貌裝扮都相似的女孩而展開跟蹤。然而過程中一件件令她怵目驚心的事不斷浮現,原本熟悉的一切都開始崩解,父親似乎一夕之間變得衰老,並且已經失智;母親除憔悴蒼老外,更可怕的是,任憑她的呼喊,卻完全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她驚恐的發現她的身份已被取代!然而那個與她外貌相似的女孩「文心」,雖然取代了她的現實角色,卻也同樣活在陰影下,不論是服裝打扮、生活安排,都彷彿照著她曾經寫下的生命劇本再次演出。這個取代者文心在母親溫和卻堅持的管控下沒有自主的空間,連十五歲生日時要求得到「剪瀏海」的生日禮物都不被允許,母親以愛為名的控制令她失去自由,直到她發現自己原來只是一個替身,重複著趙忞曾經走過的人生。
作者在自序〈兩個我〉中說:「在這個故事裡,我想探討的並不是親子衝突,而是對自我的認識。」作為一個青少年小說家,林滿秋深知青少年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一段必經且艱辛的成長旅程。雖然,我們每個人在嬰兒期過後,自我認同都一直存在,但是在青少年時期,個人的自我認同會因生理的快速成長而有強烈的改變與懷疑,此即是青少年心理學所討論的「認同危機」,對於「我是誰?」「我的存在價值為何?」的探索。小說中的趙忞急於想找回自己的生命角色,證明自己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而文心也急於擺脫姊姊的影子,不惜以自我毀滅來尋找真正的自我,這一對身處陰陽兩界,如鏡像般存在的姊妹,都各自經歷了一場心靈的風暴,最終完成了心理學上的「達到認同」,即是在經過充分的自我探索後,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做出了肯定的決定。此後,即便身處不同的環境,亦能清楚的瞭解自己其實還是同一個人,擁有獨特的生命價值。所以,書中趙忞體悟到:「妳和我是不同的個體,沒有誰被誰取代,或誰是誰的替身的問題。」而文心也因經歷差點被強暴的危機後,透過好友梁雅娣(在同人誌角色扮演活動中的「女戰士」)的話:「如果我是妳的話,我才不管什麼小忞或替身,我一定會極盡所能,把未來的人生活得繽紛燦爛。」而得到醒悟。於是,姊妹兩人終於各自找回真正的自我,且因這份覺醒的力量,讓她們放下對自己被控制而扭曲的人生的怨憤,同情理解了母親因父親外遇的空虛,而將自己的存在價值建立在對女兒的期望上,甚至在女兒車禍去世後,想再複製完美女兒的非理性行為。她們選擇寬諒,釋放了母親的罪惡感,也再次得到新生。
我相信所有真誠的小說家,不論作品的表現形式為何,都以文字實踐某種他對文學的看法,其作品中也都隱含著他對生命的思考。林滿秋雖以少女靈魂的敘事視角及「複製人」的懸疑情節,使《替身》這本書具備了幻想小說的虛構特色,然而故事的核心卻仍直指生命的「真實」,呈現的是青春的艱難、成長的困頓與生命永遠的追尋。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Ortega y Gasset)說過:「決心成為自己乃是一種英雄氣概(will to be oneself is heroism)。」閱讀《替身》這本書,除了召喚每個遺忘青春歲月的成人讀者,再次理解青少年階段的混亂與掙扎;同時也為迷失在他人眼光與期待中的青少年讀者,找回成為自己的勇氣,Be what You are,勇敢而堅定的成為自己,不再懷疑「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