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游珮芸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與談人 藍劍虹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蕙瑄 (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玲遠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紀錄 東雲小兔
2018學術研討會的尾聲,為一場實作與理論的對談,請來了三位同時身兼研究者教學者與創作者的老師參與座談,藍劍虹老師、王蕙瑄老師與林玲遠老師,各自從圖像創作、文學改寫與動畫製作的面向,來探討實作與理論的關係。
藍劍虹老師首先分享了插畫和圖畫書的創作經驗,首先分享以西西的詩轉換為圖像創作的實例。如何取詩作中的概念,轉換以抽象符號的藝術表現。創作過程中以實驗性的方式來製作,分享文字靈感如何觸發圖像的創作。藍劍虹老師以西西的詩<可不可以說>發展的可翻式繪本。將遊戲的精神放在圖像中來對應詩句,並在圖像設計上放了一些可供讀者遊戲的小趣味。他提到,應把改寫或改編的東西用翻譯的概念去看,這裡的翻譯指「自由翻譯」,用以引發一些深層的思維或情感感應。藍老師最後提到歷史上自由翻譯的過程,派生出新創作的現象。頗讓人玩味。
王蕙瑄老師以為出版社改編中國古典文學的歷程,來說明改寫創作。應出版社之邀,將古典的素材改寫為適合青少年看的文本。王蕙瑄老師先簡介了古典文學改編,從過往到21世紀的範例。她特別提到《張曼娟的奇幻學堂》在改編的過程中做了議題的融入、角色的改變,其實是一個創意改寫,有現代作者的思維與想法。
王蕙瑄老師分享「經典少年遊」這套書的寫作過程,從古典到現代文言到白話成人到兒童的種種隔閡,也可說是一種翻譯的過程。作者在撰寫過程中的思考與定位,需要決擇與取捨,讓兒童易於理解。遊戲性與娛樂性也是吸引兒童閱讀的考慮。因為改寫型式的差異也需要思考表現的適合性,如繪本需要有畫面性。整個故事的張力與完整度,需要作者來裁剪取捨。改寫筆法上,因為對象的考量,有些部分的情節則以帶過的方式來撰寫。在改編思考上,老師提到古典文學並非單一文類,改編研究上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想像。
林玲遠老師為兒文所第一介畢業的學生。提到當時求學時,研究所充滿了創作的氣氛,在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畫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改編,取用繪本做為原作之時,是以原作本身的精神為主再做面貌的變更。老師分成了四大部分來分享,先以圖畫轉譯動畫的過程,學術界對此的關注為何與個人的經驗,最後會提到理論與實作的探討。老師認為,目前業界的動盪快速也影響了學界的思考與方向。現在的學生研究無法只是寫論文,而是需要帶著實務去面對社會。而在研究所做實務與在業界做實務到底有何不一樣,這也是老師在思考的問題。作品中的研究性質會是在口考中的質疑要點。理論如何讓創作者受益 ?研究作品如何被認可有學術價值?
林玲遠老師循序介紹了動畫的發展,繪本與動畫的關係。喚醒聽者繪本時常使用在動畫上的確切歷史。提到研究所的目標,即是希望能以學生的創作,來做實作與理論的結合。然而就目前的經驗來看,閱讀理論似乎對學生的創作沒有太大的幫助。老師討論到如果以學術的角度來思考解析創作,是否就能指出創作的真相?而這樣的解析是否就能提供其他創作者參考的價值?老師拋出的思考問題,提供了聽者一個跳出框架的機會,看見這些運作是如何複雜難解的問題。
主持人游珮芸老師在總結對談時,提到跨媒介的轉譯,創作者因為內在理論的觀點與價值,會在實作之時自然的應用出來。因此對兒童文學的觀點與價值觀,也影響創作者的作品呈現。而出版社的控制是作品在市場上成為商品的一環,多少讓創作者的自由受限。在關於理論與創作的對話可以如何進行的方面,於這次此對談中得到了一點激發與開始。研討會的目的就是能藉由相互對談,提供更多觀點與想像,讓未來的研究能有更往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