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八至九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人與非人之間」。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彼此分享、激盪,在兒童文學這廣闊的領域中,共同編織出一首又一首邊界之詩。
本文為【「人與非人之間」研討會】專題講座紀錄

 


 

 

文/魏羽桐整理報導
圖/封面圖鄭仲珈,活動紀錄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主持人:張晏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論文主題:透過「蒼鷺」與「少年」詰問——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研討會開場,發表人游珮芸便坦言,在準備此次發表過程中,原先預設的主題與實際進行的方向出現落差,讓她一度陷入苦思,不知該如何切入這部電影的討論。她笑稱:「老師們應該都遇過這種問題,就是要找到一個有趣的切入點來寫。」即便翻遍手邊的研究資料,她仍然卡關,最後只能自嘲:「沒辦法,總是得交稿嘛!

 

  分享這段過程時,她也藉機勉勵在場學子,當遇到瓶頸時,不妨嘗試轉換視角,自然會找到新的思考路徑。而就在這番思索中,她發現,也許答案就藏在片名裡——「蒼鷺、少年、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三個關鍵元素究竟代表著什麼?這部動畫作品,又為宮崎駿的創作生涯帶來哪些新的轉變?

 

 

宮崎駿的復出與《蒼鷺與少年》

 

  接續發表內容時,游珮芸幽默地提及宮崎駿的復出,宛如一場「我退休了,但我又回來了」的戲碼。自2013年宣告退休以來,宮崎駿數度重啟創作,這次則以第十二部長篇動畫——《蒼鷺與少年》正式回歸。

 

  該片日文原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直譯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嚴肅的哲學命題,為觀眾預告了一場關於內在的旅程。相較之下,台灣譯名《蒼鷺與少年》及英文片名《The Boy and the Heron》則更著重於人物與象徵意象本身。這樣的譯名差異亦成為本場討論的重要焦點。

 

  游珮芸分享,她在日本共觀看了《蒼鷺與少年》兩次,第一次不慎睡著,第二次才得以完整觀影。她笑言:「作為一位長期研究宮崎駿的學者,自然不能錯過這部新作,但這部片的評論兩極化,使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她也援引宮崎駿本人的自我評語,表示其曾坦率地說:「你們看不懂吧?我自己也不太懂。」此言一出,引發現場觀眾一片笑聲。

 

  游珮芸在發表中提到,「蒼鷺」這個角色其實暗藏玄機。日文中,「蒼鷺」的發音(Aosagi)與「詐欺師」(Sagishi)極為相似,因此這個角色在片中不僅是主角真人的嚮導,也是一個帶有狡詐、試探意味的「惡作劇者」(Trickster)。這一類原形角色,是宮崎駿過往十一部動畫片中未曾出現過的。

 

  此外,宮崎駿在這部片中打破了過往的「陽光少年」形象,主角真人是一個充滿內心矛盾的少年。她幽默地說:「這個少年不像以前的宮崎駿主角那樣陽光燦爛,反而有點像我們每個人青春期時的寫照——內心戲超多,但外表卻裝得若無其事」。

 

  發表內容中,更進一步探討宮崎駿作品裡奇幻與現實的交織。游珮芸提到,宮崎駿的電影就像是一棵聖誕樹,主幹很簡單,但上面掛滿了各種小燈泡和裝飾品,讓人眼花繚亂。她笑著說:「如果你試圖去解釋每一個細節,你可能會迷失在這些小燈泡中,但其實它們並不一定有深層的邏輯關係。」她亦提及宮崎駿曾受霍夫曼童話《胡桃鉗與老鼠王》的啟發。在閱讀該作後,宮崎駿意識到,霍夫曼的童話充滿了幻想與現實的交織,而這一切並不必然遵循理性邏輯,真正動人之處往往來自情感層面的連結與傳遞。

 

  雖然這部動畫電影並非改編自吉野源三郎的同名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但該書在劇中多次出現,甚至成為真人情緒轉折的關鍵道具。隨著電影上映,小說的銷量激增,形成一種獨特的「置入性行銷」。有評論指出,宮崎駿透過這本小說,向觀眾拋出核心問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句話不僅作為電影的標題,也成為整部作品的哲學核心。

 

 

▲發表過程中,發表人游珮芸、主持人張晏榕以及與會人。

 

 

反戰還是軍武迷?宮崎駿的戰爭矛盾
 

  最後的提問環節中,一位觀眾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宮崎駿的動畫,如《紅豬》和《風起》,是否帶有反戰思維?但另一方面,他又喜歡收集戰機、戰車、軍艦模型,這樣的興趣和他的作品理念是不是有矛盾呢?

 

  面對此提問,游珮芸回應道:「宮崎駿的確是個機械迷,但他也深知自己對戰爭的矛盾情感。」她提到,《風起》中的主角堀越二郎作為戰鬥機設計師,體現宮崎駿在反戰思想與技術美學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份張力並非單純的矛盾,而是一種複雜的倫理辯證:對機械之美的迷戀,與對戰爭現實的反思與拒斥,在其作品中並置、交織。游珮芸進一步說明,宮崎駿的父親曾於戰時經營飛機零件工廠,雖然從中獲利,卻未對此表露愧疚。這段家庭背景使宮崎駿自幼便開始思索戰爭、技術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糾葛。因此,《風起》中主角父親那句:「現在戰爭狀況很糟,但我們可以撈一筆。」的台詞,也可視為宮崎駿對父親形象的某種投射與自我對話,進一步深化作品中歷史與倫理層次。

 

 

▲發表人游珮芸。

 

 

從《鬼滅之刃》到戰爭記憶:日本動畫的歷史責任

 

  討論接近尾聲之際,話題意外轉向熱門動畫作品《鬼滅之刃》。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藍劍虹提出一項引發熱烈回應的觀察:「《鬼滅之刃》劇場版開頭有一個祭拜場景,那是不是靖國神社?」此提問不僅觸及符號的歷史意涵,也瞬間點燃了關於文化記憶與政治象徵的討論。針對此議題,游珮芸回應:「《鬼滅之刃》的背景設定在大正時期,當時日本尚未全面軍國化,但確實承襲了一部分武士道精神。」她進一步指出,開頭的祭拜場景雖未明言地指涉靖國神社,仍需進一步考證其實際參照對象。然而,該場景所營造的氛圍,的確容易喚起觀眾對日本戰爭記憶處理方式的聯想。

 

 

結語

 

  此次主題不僅深化了與會者對宮崎駿電影世界的理解,也在輕鬆而富幽默的交流中,引導我們思考更根本的人生課題。雖然該片未直接聚焦於戰爭主題,卻透過角色內在的動盪與選擇,引領觀眾走入一場關於內心的思辨。如同片中真人最終選擇回歸現實,宮崎駿亦藉此向觀眾提出核心命題——在一個充滿矛盾與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應如何回應與前行?

 

  這場討論,正如宮崎駿的作品本身,不僅具備哲思的深度,也飽含情感。它邀請觀者一再重返片中,發掘更深層的意涵。

 

 

 

 

 

 

責任編輯:周燕雯、鄭仲珈、李品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