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重新成為一種流行——#booktok旋風在臺灣的可行性

 

文/房屏辰
圖/本文作者提供,部分取自網路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為寫作教學工作的的關係,我開始與兒童、青少年接觸,在那些備課的日子裡認識了一些兒少文學作品,也因這樣的契機,我才發覺兒少文學的魅力。某天下午我站在書櫃前,內心忽然有了一個「念頭」——這些好看的故事應該要被更多人認識啊!

 

  當時我想的「更多人」,不僅僅是兒少讀者,還包括成年人。基於每個人都曾是兒童的事實,加上兒少文學的文字語言比起成人文學(純文學)更容易進入,我想這一文類能影響的範圍應是更加廣泛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信念,起因於我自己的經驗,成年後我在少年小說中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與被理解,幫助我從自己的困局中掙脫;後來來到臺東念兒文所,我也曾寄凱特・迪卡密歐的《碧翠絲預言》給朋友當做禮物,朋友告訴我,她在書中看見了自己,那本書為她帶來力量。這使我更加確信兒少文學是值得期待、需要投入推廣的,我所相信的文學。

 

  關於這份推廣兒少文學的研究,我將著重在目前正流行的短影音上,內容會談及從TikTok(國際版抖音)上掀起的#booktok炫風、問卷調查結果、訪談以及短影音推廣兒少文學在臺灣發展的可行性與阻礙。

 

 

二、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

 

什麼是#booktok?

 

  「#booktok」 是一個來自於TikTok上的標籤,意即在TikTok上發布有關推薦書籍與閱讀的跟風拍攝。一切始於2020年,疫情爆發後人們進行居家隔離,大部分的活動轉往線上,一群熱愛閱讀的青少年開始拍攝推薦愛書的短影音,沒想到掀起一陣閱讀旋風,不只更多人加入跟風,還帶動了出版業的銷售,甚至使得舊書再版。根據出版業數據商NPD BookScan的調查數據,#BookTok幫助作者在 2021 年售出了2000萬本書籍,2022年的銷售額更是增長了50%1。如此可觀的影響力使得出版業、書店開始重視#booktok帶來的效益,比如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就在店內設置了#BookTok書籍專區,以便來自線上的顧客能夠迅速的找到正熱門的書籍,我認為此作法讓線上線下有所呼應,能使這群離開網路、親臨書店購書的線上讀者在實體店內延續著在TikTok上的連結,這設置出來的專區同時也在告訴讀者也有其他人也為了這本書前來,雖然閱讀本身是很個人的興趣,但是意識到自己正和一群人一起看著同一本書,且看完了還能交流、擁有共同話題,閱讀又成了一件不寂寞的事。

 

#booktok的拍攝方式及魅力所在

 

  觀察TikTok上的#booktok短片,雖是推薦書籍,但是創作者們並不走傳統長敘述的方式,他們的影片長度平均在一分鐘以內,在無法顧及完整敘述的時間裡,精闢、感受度強、吸睛成了關鍵。

 

  表現方式大致分為幾種:

(1)書本封面配上一句書中金句或是簡單評論。
(2)創作者累積幾本書推薦(近期閱讀、同類書籍等),每本書簡述幾句感想或展示封面。
(3)在一分鐘內較完整推薦一本書。
(4)看一本書的前、後真實情緒反應。
(5)創作者的閱讀側拍剪輯。

 

  由上述表現形式可見,短影音推書並不著重於完整的內容介紹,書籍在裡頭迅速的被標籤化、情感分類,這便利貼式的心得所要「展示」的,不只是創作者的閱讀紀錄,還是他們透過書籍建立的閱讀形象

 

  TikTok畢竟是個流行的短影音平台,創作者發布影片不外乎都希望獲得流量,享受被關注的感覺,因此雖然是推薦書籍,但是如何展示自己在閱讀上的品味、強烈的情感表現、好看或有趣的拍攝手法才是重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抓住觀眾的目光;況且這群創作者大多為青少年,他們只是普通讀者,嚴肅的介紹作家、分析內容對他們而言負擔太重,也不夠專業,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單純的分享喜好,給予最簡單直接的評論,這種平易近人的「真實」能使人信任,也因情感傳遞夠直接(比如:爆哭、憤怒、大笑),觀眾反而會感到好奇。

 

  這抽象的情感展示有一個專有名詞:情感旅程(emotional journey)。紐約時報一篇名為”How TikTok Became a Best-Seller Machine”的專文寫道:

 

最受歡迎的影片通常不會像傳統評論那樣提供有關該書的作者、寫作甚至情節的資訊。相反,讀者會坦率地談論一本書將提供的情感旅程。

 

  Doubleday 行銷總監 Milena Brown 表示,事實證明,這正是許多人所尋求的。「這就是它給我的感受,這就是它給你的感受,」布朗女士在描述許多影片的內容時說道:「人們會說:『我想感受一下。把它給我!』。」
  

  從本質上講,BookTok 增強了書籍銷售始終至關重要的因素:口碑。2

 

  除了上述基本的影片形式,在#booktok有了一段時間的流行後,要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搶得流量,就開始需要依靠企劃或建立人設的方式。比如創作者ccolinnnn,人物形象為可愛的鄰家男孩,主要分享繪本,並在疫情間透過睡前床邊故事直播來吸引觀眾,鞏固連結;另外還有abbybooks,直接以「書呆子」為人設,會拍攝一些看書宅才有的共鳴,然而她的「宅」並不如人們以往對書呆子的刻板印象,反而給人活潑、熱情的想像,比如她在2020年5月14日發布一支短影音,內容僅有8秒,她手裡拿著書,打扮成書中人物,流量達到961.9 K(961900),按讚數也有134.8K(134800)3。可見有趣的企劃能為創作者來流量。

 

 

三、研究與調查

 

訪談:臺灣十八歲高中生評價#booktok短影音

 

  在研究開始之後,我與組員嘗試創作短影音,當時我們並未深入分析過線上booktokker的影片,並在剪輯的過程中感覺我們仍受長敘述的框架影響,為了尋找突破口,我訪問了一位十八歲高中生(以下簡稱:高中生詹),請她觀看三位booktokker (ccolinnnn、Kateslibiaiy Wilson、abbybooks)的創作,並給予回饋。

 

 

(1) Ccolinnnn

 

 

創作者簡介:

  • 網路形象:可愛容易親近、鄰家男孩、有觀眾緣。
  • 高中三年級(2020)開始做TikTok ,推論目前20歲。
  • 內容:分享繪本,並以睡前故事直播為企劃。
  • 更新頻率:疫情期間每天發布;近二年,平均1~2個月上傳一次。
  • 拍攝方式:第一人稱視角自拍;對嘴、對唱、互動性強,直播為主
  • 影片平均時間:15秒以內
  • 拍攝地點/場景:房間

 

  首先,針對ccolinnnn平均只有15秒以內的短影音,高中生詹一開始表示驚訝,但很快便進入狀況,並在2023年5月5日一支五秒的短片中給出回饋。4

 

  其中我曾詢問高中生詹:「以吸引程度來說,雖然看不懂在拍什麼,但是是會吸引你再繼續看他的影片嗎?」,受訪者回應道:「因為很短,所以可能會多看幾次,第一次先看到畫面,第二次再看字,然後第三次、第四次。」在這段訪問我得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觀點,即是雖然影片很短,甚至不能在第一次瀏覽時理解,但這個「短」反而引起了好奇,讓人想重複觀看,且因為「重複」而對推薦的書產生印象。

 

 

(2) Kateslibiaiy Wilson

 

 

創作者簡介:

  • 網路形象:冷靜、內斂、內向的氣質。
  • 16歲(2020)就開始製作短影音,推論目前20歲
  • 內容:分享生活及書籍;當時爆紅起因分享簡愛的摘錄金句。
  • 拍攝方式:第一人稱視角自拍、有時只給書籍一句話,配樂
  • 拍攝地點/場景:場景,有出現人、書櫃、桌前,沒有人出現都在牆前面,只出現部分身體拿著書籍
  • 影片平均時間:12~50秒

 

  Kateslibiaiy Wilson有一支25秒的影片,內容在介紹從敵人變情人的愛情小說,影片中她手拿著書,認真介紹,沒有字幕。5 高中生詹對於這部影片給的回應是:「我覺得應該是那個男生(ccolinnnn)的比較吸引我,但是假如看到這個我也會想看,因為她(kate)不是有講大概的(劇情)嗎。」,從此回應可理解劇情敘述也是吸引人的要素之一,接著是否需要創作者露臉敘述是我的近一步提問,高中生詹認為:「我覺得還好欸,因為像那種影片解說,不露臉也沒關係。」由於解說形式的影片通常會交代文本所有重點與情節,令人好奇,若知曉全部的劇情走向甚至結局,瀏覽者還會有購書的欲望嗎?我再繼續提問,獲得的答案是:「我會,我是那種如果在網路上看過一遍的小說,我就會去實體店面買的。因為如果在實體店面立刻就買的,我就會擔心會買到不好看的書,所以都會在網路上先看過一遍。」高中生詹更表示,她真的有因網路上的說書影片而去書店購書,目的是收藏可細讀,且仍然喜歡摸到實體書的感覺,只是不想要浪費錢買到自己不喜歡的作品,因而仰賴在網絡上先看過。在第二段訪問後,我得知了敘述劇情的確是一些人的偏好,且有影響力,「怕買到不合適的書」的人,會傾向能看到更完整的內容或介紹。

 

 

(3) Abbybooks

 

 

創作者簡介:

  • 網路形象:活潑、鬼點子多的「書呆子」。呈現出熱愛閱讀的形象,讓書呆子不再是負面的形容。
  • 內容 :介紹書籍、拍「看書宅」都有的共鳴
  • 拍攝方式:第一人稱視角自拍
  • 拍攝地點/場景:房間裡,背景是書櫃
  • 影片平均時間:4~50秒以內

 

  Abbybooks是個有趣、活潑的創作者,她的特點在於她為自己貼上書呆子的標籤,但並非傳統刻板印象的只會看書的邊緣人,她大方、熱情的分享所愛,並以靈活的方式展現她對書本的著迷。我給高中生詹看的是2020年5月14日的短影音,8秒鐘的影片,她手裡拿著書,根據書中文字敘述、或閱讀感受打扮成書中人物。高中生詹表示對這支影片非常感興趣,我的提問是:「如果妳沒那麼愛看書,或是妳沒看過同一書,會不會覺得有點沒共鳴?還是會覺得還好,其實蠻有趣的?或是,如果妳看她這樣穿一穿,被某一套衣服吸引到,妳會對那本書產生好奇嗎?」而她的回應是:「我覺得應該是就算沒看過也會覺得蠻有趣的,而且如果後來去看了那本書,可能還會回來看她搭的有沒有對。」由此可知有巧思、令人驚喜的推薦方式可有效的吸收到陌生觀眾,甚至引起是非熱愛閱讀的群眾好奇。

 

訪談總結:

  • 非常短、第一次無法看懂但感覺有趣的影片,反而會讓人想一看再看。
  • 「害怕買到不合適的書」的人,會傾向能看到更完整的內容或介紹。
  • 特殊、有創意的企劃仍能使不大閱讀的觀眾訂閱。

 

問卷調查:以短影音推廣書籍

 

  綜觀臺灣目前推廣兒少書籍的方式,小組研究後發現,以短影音做為形式的創作者甚少,為了研究短影音推書在臺灣的可行性,以下是問卷調查的結果:

 

樣本數:111份,19歲以下:79人,成人:32人

 

(一) 111份問卷中,對短影音推廣書籍的觀感如以下圖示。

 

 

 

 

非常感興趣(5) 14人

非成人:5人
19~29:5人
40~49:1人
50以上:1人

皆有瀏覽短影音的習慣。

每日平均觀看時間:
超過兩小時有2位
1至2小時有4位
半小時至1小時有6位
少於半小時2位。

感興趣(4) 36人

非成人:23人
19~29:1人
30~39:4人
40~49:7人
50以上:1人

僅有6人沒有觀看短影音的習慣。

每日平均觀看時間:
超過兩小時有3位
1至2小時有3位
半小時至1小時有15位
少於半小時9位。

沒意見(3) 45人

非成人:38人
19~29:3人
30~39:3人
40~49:1人

雖然勾選沒意見,不過這45人在問卷回饋上給了不少建議,大多希望影片能夠活潑、有趣。

不太喜歡(2)

15人

非成人:12人
19~29:1人
40~49:2人

其中有四位,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受到短影音推播的書籍推薦。

其中有一位40~49歲的填答者回覆:有科學實驗短影音會讓大腦上癮,並且現代人依賴懶人包,變成懶得自己思考判斷,因此其實個人不推薦觀看短影音的書籍推薦或書評影評。

很反感
(1)

1人 非成人 沒有閱讀的習慣,會看短影音。

 

 

(二) 111份問卷中,認為短影音是否會促使自己購書的結果如下:

 

 

 

 

(三) 觀看平台及內容偏好圖表結果如下:

 

 

 

 

 

 

  由以上數據可見,短影音推書的方式以問卷結果來說十分樂觀,排斥的人數並不高,且會受影響而考慮實際購書的人也佔了大部分。那進一步需要知道的便是觀眾究竟喜歡哪一類的內容,以及目標觀眾究竟在哪一個平台。根據此問卷調查,大眾最常使用的短影音平台為-IG Reels 40.4%,其次為Shorts及Tik Tok,內容傾向有:書摘片段(80.2%)、新書介紹(42.3%)、書籍評論(32.4% ) 。

 

短影音剪輯嘗試及訪談回饋

 

  為了更了解短影音的拍攝及呈現方式,此研究還包含剪輯的嘗試,初次剪輯時,我與組員皆受制於長敘事的框架,我們試圖給觀眾一個完整的片段,忽略最重要的「情感旅程」(emotional journey)。

 

  而後我們將剪輯的影片放入問卷及訪談的調查,收穫的建議有一部份是希望內容能更加有娛樂性,或者要有和朋友介紹般的親近感;另外也有受訪者表示不一定需要傳達完整內容,但若能在短影音中透露讀後收穫,對她而言會更有吸引力。

 

  而在TikTok上的推書短影音多為青少年創作,在疫情期間,他們將閱讀實體書視為一種流行,因此當時熱門的書籍以青少年文學為大宗。在我們初次剪輯的影片中,有一支《暗黑孤兒院》是由國小高年級生主導、入鏡及獻聲說內容簡介呈現,而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也詢問了大眾更傾向看見「兒少書籍」由成人還是兒童推廣?

 

 

 

 

  由於111份問卷中兒少族群佔多數,但卻沒有因而導致受年齡近似的創作者吸引,令人好奇當中的原因,於是在與高中生詹訪問的過程裡,我也請她觀看《暗黑孤兒院》6 的短影音並問了相同的問題。對話如下:

 

 

訪問者(我) 高中生詹

那最後一部呢?(暗黑孤兒院)
你知道這是小朋友自己導的影片嗎?

喔——可能是我自己,那個,這是兒童書嗎?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書是不是沒有辦法足夠吸引你,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對你而言你直接把它定義為是童書,所以你根本不會想看,覺得偏幼稚。 對,我覺得有一小部分。
如果我再跟你介紹這本書,我完全沒有提到這是童書,只說這叫《暗黑孤兒院》是一個有點神秘的故事,你可能還會對這本書有點興趣? 會有一點點。
但是如果知道這是童書,你就會覺得太幼稚不符合我 對!

 

 

  由這段訪問,我進而得知了「兒少書籍」本身對大眾就帶著幼稚的刻板印象,這很可能使大眾傾向直接排除瀏覽,若兒少創作者在短影音中並未呈現出線上booktokker的靈活與娛樂性,要突破進自身年齡以外的觀眾是有難度的。

 

在臺灣以短影音推廣兒少書籍可發展的方向與阻礙

 

(1)「幼稚」感從何而來?——臺灣與歐美少年小說差異

 

  臺灣和歐美國家在少年小說上最關鍵的差異在於年齡的分層,臺灣的少年小說設定的讀者年齡為10至15歲,而歐美國家少年小說的讀者年齡則是12至18歲。

 

  從年齡的分界可知,歐美國家的少年小說在文字上可使用較成熟的語法,談及的議題也因讀者年齡設定的較成熟,可更有深度與廣度、文學性更高,加上不乏有少年小說改編為電影的例子,因此我猜想歐美國家的少年小說也許是個熱門的文類,意即,青少年讀者、甚至成人都會主動閱讀。

 

  然而臺灣在少年小說讀者年齡的設定,使得16歲以上、對文學有更多興趣的高中生會傾向直接上看成人純文學7,不過這是否也使得青少年小說作為「預習人生」的功能失去觀看的對象?

 

(2)當書籍作為一種展示

 

  當書籍需要被展示,且放在各年齡層皆有的平台,甚至我們希望引起更多人興趣,「封面」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要讓書拿在手上是時尚的、文青感的,在短影音裡才更具吸引力。觀察臺灣出版社在封面設計上仍較以幼齡化的風格呈現,即便是翻譯的外國小說也做如此更動,以下以《柑橘與檸檬啊!》作為舉例:

 

 


▲(左)臺版。(右)英國 學校版。

 


▲(左)英國 平裝版。(右)英國 精裝版。

 

 

  比較之後可以發現,臺版封面相對童趣、可愛;英國各版本的封面皆較成熟,即便是成人拿在手上,大概也不覺得彆扭。

 

(3)疫情與跟風

 

  #booktok之所以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甚至說之所以有機會形成風潮,和疫情的背景脫不了關係,本文前面所分析的三位booktokker也皆是2020年才開始發布相關影片,也因疫情結束後發布#booktok的頻率慢慢減低,閱讀這件事開始得與生活中各種有趣的娛樂競爭,不過還好疫情時間足夠長,觀眾及創作者來得及建立深厚的連結、培養閱讀習慣,因此短影音推書仍然是個還在進行的一種創作類型。

 

 

四、結論

 

  根據以上研究及結果分析,若要在臺灣以短影音推廣兒少文學,從發展性來看還是值得期待的,不過要如何設計兼具娛樂性、有情感衝擊的內容仍是需持續嘗試的實驗;除此之外推廣者還必須挑戰打破大眾對兒少文學幼稚的刻板印象;再來是兒少以IG使用者居多,由於社群風氣不同,要像TikTok引起跟風是有難度的,必須另行研究IG瀏覽率高的影片內容。總結來說,這是一片尚待發展的新路徑,要做的事還很多,但也令人興奮。

 

 

備註

1 Elizabeth A. Harris:”How TikTok Became a Best-Seller Machine”,The New W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01/books/tiktok-books-booktok.html (2024.6.9)

2  Elizabeth A. Harris:”How TikTok Became a Best-Seller Machine“,The New Work Times

3 abbysbook 2020/5/14 Bryce, Annabeth, Nina, Elain & Mare 🤭 https://www.tiktok.com/@abbysbooks/video/6826363858995760389?is_from_webapp=1&web_id=7369893149852943890

4 ccolinnnn 2023 /5 /5:I have every single book except for like 2 anyway follow to be notified when i go live! https://www.tiktok.com/@ccolinnnn/video/7229532727836429610

5 Kateslibrary  2021/11/13 enemies to lovers<3 https://www.tiktok.com/@kateslibrary/video/7029728952436509958

6 《暗黑孤兒院》短影音網址https://youtube.com/shorts/0jVk58DxqSU?si=yX_FMtOVKixnBiDA

7 為什麼要讀少年小說?一般小說和少年小說哪裡不一樣?王淑芬老師來解密! 2018-07-09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397

 

 

 

 

 

責任編輯:Sue、羅以樂、周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