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忻平整理報導
圖:由兒童文學研究所提供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於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以妖靈鬼怪為名」,探討神靈、妖精、鬼物、怪物等超自然現象中的角色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歷久不衰的影響力。現場匯聚各領域專家學者,還有千里迢迢而來的臺北班同學,互相激盪出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為【「以妖靈鬼怪為名」研討會】主題論文紀錄

 

 

 

 


主持人: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討論人:曾瑞華(臺東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論文主題:〈不一樣的妖靈鬼怪〉

 

  「說『妖』、言『靈』、談『鬼』,講到妖靈鬼怪時,你們會想到什麼?」葛容均以自己和親戚朋友們的討論為引,為本次的分享揭開序幕。


  葛容均首先從「妖」談起。以東方來說,東方的妖千姿百態,有非常多種類的妖精和妖怪,近幾年流行文化裡也逐漸出現男妖的角色;以西方來說,譬如《奧德賽》,則大多是以巫婆的形象出現。由此可以發現,「妖」其實是東西方文化中共通的概念,只是各有各的形象和稱呼方式。


  至於「靈」,靈又可分成神靈、精靈、亡靈⋯⋯且從童話世界到現實世界,萬物皆有靈,甚至連石頭都有靈,那麼「靈」究指為何?葛容均欲藉本次發表初探分說之。


  最後,葛容均談到「鬼」。在東方,鬼分很多種,例如日本的鬼、泰國的鬼,大多屬於「亡靈」;但在西方的視角中,最常見的是撒旦式魔鬼,以及對魔鬼膜拜獻祭或交易的情節,顯示了東西方文化對於「鬼」的認知差異。


  談妖靈鬼怪時,「神」其實也是能夠被提出討論的概念之一。一般談到「神」,大家習慣連結到「慈愛、善良、恩慈」等偏向正面的信仰和價值觀念,葛容均卻以「克蘇魯神話」為例,提出另一種切入角度。在克蘇魯神話中,舊日支配者跟隨的就不是大眾所謂的「正神」,而是「邪神」,而克蘇魯神話能夠讓讀者質疑世界上是否存在某種不知名的惡意,更甚者,宇宙中是否存在一種摧毀人類理智、強迫人類體驗或喪失理智又嘲諷人類的力量?有沒有一種純然的惡意是人類沒有辦法解釋的?


  葛容均繼續舉例說明並提問,如果將克蘇魯和史蒂芬.金加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可能會是充滿哲學性的恐怖文學。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什麼模樣?充滿正能量和良善的神靈嗎?還是像克蘇魯神話一樣,充滿惡意的力量,不斷地嘲笑人類、使人瘋狂呢?在探討恐怖文學的研究中,也有很多論點認為,「惡意」其實是來自人類本身,最可怕的惡意來自人性。而兒少身處在這世界,他們又該如何去理解與應對宇宙,或是人性中所存在的黑暗元素與純粹惡意呢?


  惡意如何使人恐懼和瘋狂?葛容均認為,有一種恐懼是對「語言浮動」的害怕,當語言符號的內在秩序、認知意義和邏輯開始鬆動,甚至錯置、切割、換位的時候,人會感受到自己原先的認知被扭曲,而這就是一種足以使人瘋狂的恐怖。有時候,人們恐懼的對象其實並不是某個具體的妖或怪,人們對妖靈鬼怪的恐懼,比起他們的外型,或許更多的是害怕他們為何現身,現身背後不明瞭的意圖以及是否帶有惡意的猜疑,說到底,人們害怕的終究是無名惡意所帶來的未知破壞與失衡。


  討論人曾瑞華回應,從現代文化中可以窺見,「妖靈鬼怪」的主題在各個領域內都大放異彩,大眾的反應和票房也證明了主題的重要性,但在大家一窩蜂跟隨潮流的同時,「妖靈鬼怪」的主題對讀者究竟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或影響?從符號鬆動的角度切入是很有趣的觀點,曾瑞華也透過希臘神話中梅杜莎的故事,引述父權主義中的體制問題。


  從這樣的角度,重新檢視妖靈鬼怪究竟對人們言說了什麼,而人們又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方式言說他們。例如,講到妖靈鬼怪有關的故事,很多人會聯想到恐怖文學,恐怖文學的美感不一定是優美的文藻或洗鍊的文句,但仍有屬於它的獨特之美,或許從中就能找到人們如何言說妖靈鬼怪的線索。


  最後,妖靈鬼怪需要存在於文學之中嗎?葛容均的回答是肯定的。與妖靈鬼怪相關的意識早已深植在人類文化中,不論在樣板化的文學敘事及流行影視文化中被固化的文化符碼或語言符號,亦或人們從妖靈鬼怪身上看見自身的投射,都在在證明了妖靈鬼怪確實存在於人類的文化意識之中。


  討論人曾瑞華也分享,原先以為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研討會應該會以「光明、正能量」的主題為討論核心,沒想到卻用大眾眼中較為黑暗、幽微的「妖魔鬼怪」當主題,為兒童文學帶來另一種刺激。對兒童而言,成人眼中「光明與黑暗」的界線,值得我們繼續深思。

 


責任編輯:張惠鈞、薛巧妮、曾邢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