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書單>寄養、收養家庭相關書單介紹

文:洪佳如

圖:由本文作者提供。出自《小寶熊的釦子》、《小寶熊你好棒》、《小寶熊的禮物》,家扶基金會出版;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doption and Fostering出版;《Guji Guji、《紅公雞》,信誼基金出版。

 

前言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基金會)長期推展各項兒童暨家庭的福利服務工作,自民國70年開始辦理家庭式寄養照顧服務,為失依、受虐兒童提供即時、適切的家庭寄養服務,家扶基金會亦出版相關繪本,期盼透過閱讀,讓民眾更加瞭解寄養服務的立意與詳情。[1]

 

  從字面上來看,寄養、收養服務看似相近,不過兩者的定義不盡相同。寄養為孩子在家中發生重大變故時,透過社工的介入與輔導,為孩子找到一個短期的替代性家庭照顧服務,待原生家庭較為穩定後,孩子便能重回原本的家庭[2];收養則是指經過一定法律程序,讓沒有直系血緣關係的雙方,在法律上建立親子關係,目的是讓失依的孩子得到溫暖的家庭[3]。依照現行法律條文,寄養為短期安置,收養則是由非直系血緣依法定契約所組成的親子關係。本月介紹國內外寄養與收養相關的書目,希望透過創作者們的結晶,豐富讀者們對家的想像。

 

 

談孩子走進寄養家庭的三部曲──小寶熊系列繪本

 

收出養

由左至右為:《小寶熊的釦子》、《小寶熊的禮物》、《小寶熊你好棒》,家扶基金會出版。

 

書名(依出版順序):《小寶熊的釦子》、《小寶熊的禮物》、《小寶熊你好棒》

執行編輯(依出版順序):劉美芝、鄭宜芬、楊秀玲、邱仕杰;劉美芝、鄭宜芬、邱仕杰;劉美芝、鄭宜芬。

設計:旋轉犀牛原創設計工作室

出版發行:家扶基金會出版

日期:2013年4月;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簡介:

  小寶熊系列繪本係由家扶基金會出版,希望藉由繪本向孩子傳遞進入寄養家庭後,在不同階段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孩子可能面臨的心境上的轉折。

 

  小寶熊系列故事大意為,有一天,小寶熊的鼻子不小心被爸爸弄掉了,傷心欲絕的他在森林裡徘徊時,遇見了熱心助人的山羊阿姨。山羊阿姨在傾聽小寶熊的煩惱之後,趕緊打電話給浣熊媽媽,希望能讓小寶熊暫住在浣熊一家,學習為自己縫鼻子與照顧自己。故事以隱晦的方式,暗示小寶熊遭遇到家人不適當的對待,而山羊阿姨在對話中敏銳察覺其狀況,並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幫忙小寶熊進入寄養家庭。

 

  在浣熊媽媽家裡,小寶熊為自己挑了一枚愛心釦子當作鼻子,也打電話回家和媽媽報平安,可是他的心裡仍然十分不安,此時,同樣借住在浣熊一家的長頸鹿姊姊,將空白日記送給小寶熊當禮物。在日記裡,讀者可以看到小寶熊寫下對父母的想念、在浣熊家犯錯可能被責罵的擔憂,以及和大家一起出遊的經歷等,並藉由故事引導孩子能以日記寫下自己最真實的心情。

 

  小寶熊系列繪本的設計,主要呈現小寶熊在朋友與寄養家庭的陪伴與鼓勵之下,學習如何將挫折、恐慌、沮喪等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的態度與積極行動。在第三冊的故事尾聲,小寶熊和長頸鹿姊姊的身影一同出現在浣熊一家的全家福照裡,照片裡的小寶熊笑得好開心。

 

 

談寄養、收養兩種不同歷程──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

 

收出養02

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英國收養與養育協會出版。

 

書名: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

作者:Angela Lidster

繪者:Rachel Fuller

出版社: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doption and FosteringBAAF

出版日期:1995年5月初版,2012年7月二版。

簡介:

  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為英國收養與養育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doption and Fostering)出版,故事講述兩隻小熊因為現實因素而歷經寄養安置,最終找到合適收養家庭的適應過程,在社工的幫忙之下,兩隻小熊一起做了"life story book",把與父母的美好回憶剪貼成冊,最後也搬進了收養家庭,收養家庭的父母和他們一樣既緊張又期待,每個人都試著融入彼此,一起為成為一家人而努力。在故事中,讀者可以看到兩隻小熊的心境轉折。從小熊一開始目睹父母爭吵、互相咆嘯時,自己難過卻不被父母看見,到小熊慢慢適應新的環境,瞭解父母現在的狀態,勇敢的接受新家庭。其中,也探討寄/收養家庭不同的組成與不同的目標。

 

  故事作者Angela Lidster過去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繪者Rachel Fuller則是長期與英國收養與養育協會合作,兩人都對助人工作有相當的認識與瞭解,因此,在繪本中可以感受到兩人協力想為孩子理出一條清晰脈絡的心意。

 

  雖然,有家長提出意見,認為故事內的資訊與文字量龐大,太過於複雜,使得孩子閱讀時難以集中精神。不過,身為一般讀者,筆者倒認為這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成人可以在自己閱讀並消化後,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說給孩子聽;但同時,故事也具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例如,文字可以再簡潔一點,節奏可以再明快一些。Chester and Daisy move on也許不是處在最完美的狀態,但讀者能在故事裡看見寄養、收養家庭的樣貌,確實是特別的存在。

 

 

跨物種的愛,看見家庭的多元性──Guji Guji

 

收出養03

Guji Guji》,信誼基金出版。

 

書名:Guji Guji

作/繪者:陳致元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2月

簡介:

  繪本《Guji Guji故事描述有一天鴨媽媽孵到一顆巨大的蛋,鴨媽媽雖然發現不對勁,但也沒有分別心的照顧孩子們長大。四隻小鴨各有各的特色,尤其是第四個孩子,全身上下藍綠色,還會發出咕嘰咕嘰的叫聲,所以被取名為Guji Guji

 

  Guji Guji身體強壯,學習速度又快又好,是其他小鴨的好榜樣。只是有一天,Guji Guji在路上遇見三個和他長得很像的怪人,一見面就對著他說:「這裡有一隻笨鱷魚,他在學美味可口的鴨子走路。」怪人們是三隻壞鱷魚,一方面嘲笑他,另一方面威脅他,要他隔天把鴨群帶到橋上玩跳水,好讓他們一夥將鴨子吃下。

 

  坐在湖邊的Guji Guji沮喪的想,自己真的和他們所說的一樣,是隻壞鱷魚嗎?不,他勇敢的為自己定義:「我不是鱷魚,也不是鴨子,我是鱷魚鴨!」他高舉著雙手,在湖水中的倒影有如一隻神氣的鴨子般美麗。

 

  想來想去,Guji Guji想到一個好主意。翌日,他真的如壞鱷魚們所言,把鴨群領到橋上,然而Guji Guji推下去的不是鴨同伴,而是一顆顆大石頭,成功把壞鱷魚的牙齒砸壞了!Guji Guji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仔細看,當他以一隻手倒立,湖中的倒影,就和他的兄弟姊妹昂首闊步一樣美麗。讀者可以在Guji Guji這隻「鱷魚鴨」身上得到共鳴,學習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並且體認到「家」的組成其實能有更加豐富且多元的想像。

 

 

公雞也能孵蛋?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故事──《紅公雞》

 

收出養04

《紅公雞》,信誼基金出版。

 

書名:《紅公雞》

作者:王蘭

繪者:張哲銘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8月初版,1996年3月初版三刷。

簡介:

  繪本《紅公雞》為第6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作品。故事講述有一天公雞在路上散步時巧遇了一顆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公雞,只好獨自留在原地,等待蛋的主人的出現。但是等啊等,公雞只等到虎視眈眈的蛇要來吞蛋,無可奈何之下,公雞決定自己來孵蛋。

 

  得知消息的鳥朋友們聚在雞舍天井,七嘴八舌地給公雞意見,最後由母雞好友們幫忙布置孵蛋房,並為公雞準備補充體力的點心和打發時間的毛線與書本。在一顆蛋順利孵化之前,公雞不知道這個孩子是不是一隻雞,又或者,牠會不會是一隻蛇、鱷魚、貓頭鷹,又或者是恐龍呢?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公雞和天下所有母雞一樣,期待著這個孩子的到來。

 

  繪者張哲銘以粉蠟筆的暖色調與刮畫技巧,將公雞那根根分明的蓬鬆羽毛描繪得唯妙唯肖,也精準掌握公雞一路從抗拒到接受,不同階段的情緒變化;作者王蘭的文字與筆調則使讀者感覺溫馨且不失幽默,成功的豐富了大小讀者對「家」的定義與想像。

 

  故事畫面藏有許多豐富細節,譬如當公雞下定決心自己孵蛋時,他那單身貴族雞舍竟搖身一變,成了溫暖的待產室;原本家裡空著的花瓶,也被母雞好友插滿了鮮花,種種細節都暗示著,隨著新生命的到來,連帶著公雞自己的生命也滋潤了起來。而最令人動容的是,當公雞責無旁貸為一顆蛋負起責任的時候,周遭的好友紛紛動員幫忙,如此互助與互愛的精神都化為一股暖流,觸動每一位大小讀者的心。

 

 


 

[1] 〈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簡介,《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https://pse.is/QDBUT,檢索日期:109/08/06。

[2] 〈收出養媒合服務專區 常見問答〉,《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https://pse.is/TMCQ7,檢索日期:109/08/06。

[3] 〈收養簡介〉,《司法院》,https://pse.is/T4PSG,檢索日期:109/08/06。

 

 

 

責任編輯:陳雅媛、陳嘉慧